目
前福岡縣內使用拉麥的拉麵店一共有123家,包括一蘭、一風堂、山小屋、三氣等連鎖拉麵店,在JA的直營店、百貨、福岡機場等也能買到拉麥的產品,在2013年所作的調查中,福岡縣民大約有46.5%都知道拉麥。拉麥所做成的拉麵在2009年的十一月才正式開始販賣,短短五年,如何達到將近五成的消費者認知度?這與拉麥從育種開始,就由各界共同合作,縣府也積極擬定計劃、進行推廣有很大的關係。上下游採訪了農林水產部水田農業振興課農產振興係長杉山喜直與主任技師立石信峰,以及福岡製粉俱樂部的專務重松辰裕,剖析拉麥普及與推廣的現況。
成功關鍵:長年累積的育種know-how與跨界合作
農林水產部水田農業振興課農產振興係長杉山喜直認為,拉麥可說是近年備受矚目,地產地消的成功案例,之所以成功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是長年積蓄下來的育種know how,才能夠在短短五年內完成新品種,其次則是跨界合作。
2006年,福岡縣拉麵用小麥品種開發協議會成立,這是由製粉業者,JA全農福岡(JA全農ふくれん),以及縣府等共同結成的組織。讓小麥的實際使用者能夠從育種的階段開始就參與決策,培育出更能符合實際需求的品種。稻米在開發新品種的時候常常採用這種模式,但小麥鮮少這麼做。
小麥製品多樣,製粉業者的需求往往很難一致,但開發拉麵用品種是前所未有的嘗試,具有市場性與競爭性,特色和目標明確,大方向一致,有增加博多拉麵附加價值、創造地方特色的特殊意義,從一開始就獲得眾人的響應。
福岡製粉俱樂部的專務重松辰裕說明,2008年選拔出筑紫W2(拉麥的品種名)之後,為了穩定生產與普及推廣,由製粉業者、製麵業者、拉麵業者代表、JA全農福岡、縣府等組成了拉麵用小麥普及推進戰略會議,首先舉辦新品種命名活動,在1600件作品中選出了結合了拉麵與小麥的「ラー麦(拉麥)」,並登錄為商標、委託業者設計logo。
從2012年開始,縣府每年舉辦為期一個半月的「ラー麦ラーメンキャンペーン(拉麥拉麵節)」,與福岡各地的屋台(路邊攤)合作推出拉麥拉麵。福岡的屋台文化是觀光重點,「在路邊攤吃感覺很好」,得到消費者的肯定。這個活動預計舉辦三年,到2014年為止。除此之外,每年十一月的農林水產祭也會販賣拉麥拉麵。
「拉麥」商標需申請,在地使用
為了讓拉麥成為福岡縣的商標,若要使用需向縣府提出申請。一方面它是為了博多豚骨拉麵所開發的品種,在使用上縣府的態度非常謹慎,另一方面,透過商標,識別度可以提高,也較能夠掌握使用狀況。
為了創造博多拉麵不同以往的價值,當然希望能夠提高拉麥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店家參與,但需要步步為營。響應的店家中,有如三氣、一蘭太宰府店等使用100%的拉麥,也有店家混合不同品種,創造獨有的口感。目前沒有強制規定必須使用多少拉麥,只要能夠明確標示或口頭說明混合的比例即可。據縣府表示,提出商標申請的店家至少都使用了五成以上。
拉麥推廣的課題
根據去年統計,福岡的拉麵店總數為1770家,使用店家數還不到一成。雖然半數的消費者知道拉麥,但實際上吃過的不到兩三成,最大的原因是「附近沒有賣拉麥拉麵的店家,沒有品嘗拉麥的機會」,所以如何增加願意使用拉麥的拉麵店,是推廣上的重點。
立石信峰認為,拉麵店之所以裹足不前,最大的原因是不願意輕易改變現有的配方。一般店家往往對自己的口味十分堅持,貿然嘗試新小麥,有可能會流失老客人,生意已經夠好的名店,又覺得沒有使用的必要,因此多半還在觀望狀態。
一邊持續向一般民眾推廣拉麥,使拉麥深植人心,一邊爬梳拉麥的價值,意義與好處,讓拉麵店家願意使用拉麥,是有待深化的課題。
持續才是關鍵
福岡縣設有「拉麥普及進協議會」,為了持續改善拉麥的品質,掌握栽培狀況,每年十月育種、製粉業者、福岡製粉俱樂部、JA、縣府等各界關係者會聚集一堂進行拉麥評鑑,將各個JA的拉麥分析品嘗,再將結果回饋給各JA,品質良好的JA的做法,能夠作為品質不盡理想的JA的改善依據,也是十一月播種時的參考。
一般品種培育完成之後,並不會每年持續地舉辦評鑑會。拉麥有濃厚的福岡血統,也肩負著創造博多拉麵新價值的重任,更呈現了政府與民間團隊合作的成果。
雖然評鑑的結果不對外公開,但福岡製粉俱樂部的重松專務表示:「今年福岡各地的拉麥,品質比去年還更好。」
為什麼從育種到製粉製麵業者會全體同心協力的參與?「應該是對家鄉福岡的義務感與使命感吧,沒有誰強迫誰,自然而然大家就這麼做了。」重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