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小農.國際串聯.接力紀錄:導覽

小農耕作是台灣農業的特色,面對全球化和環境生態的變遷、有限的資源,我們該如何思考台灣農業的永續未來?

自本週起,有五位在農業領域極為重要的國際講者,將陸續造訪台灣,與本地關心農業的朋友互動。我們期待,透過國外經驗與思潮的交流、在地的參訪與串聯,將能活化我們對農業未來的討論和想像,並從中找出在地適用的方法。

五位國際講者,分別是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農民保種運動、半農半X、小農經濟與友善耕作的重要推手,他們是:

  • 德查.史雷佩德拉 Daycha Siripatra,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創辦人,推動當地的生態農業。
  • 伊利莎白.韓德森 Elizabeth Henderson,美國CSA社區支持型農業的重要推手。
  • 鹽見直紀,著有 「半農半X的生活」 。
  • 多傑.旺楚克,不丹農林部科學家,推動「不丹全國有機化」農業政策。
  • 湯馬士.哈同 Thomas Harttung,丹麥 AARSTIDERNE.COM創始人,為世界最大的CSA社群支持農場公司。

這一連串的的活動,分別由綠色陣線吳東傑、工研院陳建泰、交大蔡晏霖與農社、社大全促會、曾文社大陳雲芳、大王菜舖子王福裕、合樸農學市集陳孟凱、台大、和拓基金會等單位籌劃協辦。在此,謹向主辦方為台灣農業的努力,至上最大謝意!

五位講者將與在地的農友、社區、學校、專家有密切的互動,行程遍佈台北、宜蘭、新竹、台南、花蓮、台東,因此我們透過上下游作者群組,向各地作者邀約,加入上下游為此一系列活動所籌劃的—-「農業公民新聞」串寫行動。

參加串寫的作者們,將會分別從活動紀錄、報導、專訪、現場參訪、在地務農經驗的交流…等不同角度來書寫。透過這次的串寫,我們將共同為這次台灣在地小農與國際講者的交流留下寶貴紀錄,探討社區支持農業、友善耕作與小農經濟的未來,攜手開創更多適用於本地發展永續農業的創新模式。

以下是串寫的接力紀錄,邀請您一起加入討論:

27 鹽見在花蓮:半農半X 帶著靈感去務農
提倡半農半X的塩見直紀先生來到花蓮璞石,他與現場參與伙伴的對話、互動,充滿哲思與實踐的體會。他說,「我在作的事情是去協助他人找到他們的X」,自然界有著運行的規律,人要學會觀察並順應當地的大自然規律而生活;而實踐天賦則是從事對社會有所貢獻並自然勝任的工作。他也鼓勵大家,「多接觸土地、多接觸種子,自然就會有很多啟發。」

26 世界最大CSA農場公司: 新的食物供銷系統的建立
10月台灣CSA聯盟邀請到國際有機食品研究中心ICROFS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Research in Organic Food Systems)主席 Thomas Harttung於台大園藝系公開演說。他是時代雜誌(Times) 2009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演講中他分享「近郊農業」的重要,並介紹世界最大的社群支持農場公司 Aarstiderne,期許台灣農業也能發揮社區支持農業的力量。本文共由兩部份文稿組成,第一部份為陳忽忽的特別報導,第二部份為演講紀錄整理,與讀者分享。

25 鹽見直紀:半農半X,3個習題實踐夢想!
塩見直紀先生說自己是很普通的人,他最大的挑戰是在33歲辭職開始返鄉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一開始也想過「這樣活得下去嗎?」但是只要一想到人生是不可能一輩子交給公司來決定,「即使船很小,我還是要做自己的船長」,半農半X的生活,降低了自己的物慾,卻也開始感受自耕自食的美好。他不斷透過書寫,以自己小小的力量去散播半農半X的信念給更多人,他也樂見已經感受到的人,再以某一種形式的力量繼續傳遞出去。

24 專訪鹽見直紀:半農半X,找到生命關鍵字

鹽見直紀來訪台灣,上下游作者吳昭怡特別專訪到這位因提倡「半農半X」而廣受矚目的作者。鹽見直紀1965年出生於京都綾部,在33歲時辭去工作返鄉,開始實踐「半農半X」的生活。所謂的「半農半X」,是用小規模的農業與活用於社會的自我天賦(也就是X),同時養活自己,也為社會做出貢獻。此書一出,在日本、韓國、台灣、中國大陸和泰國等地引起討論風潮,「半農半X的生活」在台灣已經賣到第九刷,顯見他拋出了一個發人深省又有共鳴的議題。

23 半農半X,找回自己:鹽見直紀交流會
鹽見直紀先生所實踐的半農半X的生活,吸引了許多有心投入農業的朋友。幸福農莊的惠雯舉辦了一場半農半X的交流會,參與的朋友很多是認真追求自己的「半農模式」,甚至也重新思考真正屬於自己的「天職」究竟是甚麼?不論是其中幾組的夫妻檔,或者今後才剛開始要學習務農的人,都可以說正面臨生命的轉型期,他們認真的態度,一點都不輸給專業農家,畢竟,這攸關到他們「生命軌道」的規劃!

22 半農半X:鹽見直紀的想望
鹽見直紀,「半農半X生活」的實踐者,1965年出生於京都綾部,在33歲時辭去工作返鄉,開始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所謂的半農半X,意味過著有農業成份的生活,同時也發揮自己的天賦。鹽見先生認為,包括日本、韓國、台灣、中國在內這些東亞的社會,所謂「順從自然」、「順從天賦」原來就是在這塊文化底留下很大的土壤,因而引起很大的迴響,也為我們重新思考農業在今日與未來的意義時,帶來深刻的啓發。鹽見於上週第四次造訪台灣,上下游特別推出系列文章與專訪,分享其半農半X的理念與實踐。

21 二重埔的炊煙盛宴
邀請三位國際友人來到二重埔這個已被限制遷建30年的徵收區,主要也是讓他們對台灣的傳統農村與農村開發後的強列對比,有個親身的體驗。十多年前的竹北,甚至比現在的二重埔還要質樸,如今,二重埔百年的湧泉還在潺潺的留著,但是竹北的蜿蜒綠色小徑與水田,早在隆隆的機械聲中,埋入高樓與柏油路底下。

20 米之神,農業見學之旅:實地參訪之2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教導農民採行有機農法,這些技術簡單、成本低,只要有意願都可以學習,結果也十分出色。不僅產量比慣行農法高,也因為不使用化肥、農藥,大大降低了成本,獲利更高,打破對於有機農法高成本、低效益的迷思。合樸農學市集12位朋友前往泰國見習,見證了修行觀念與農耕技術的特殊結合。

19 米之神,回歸土地信仰:實地參訪之1
經過兩週持續的「友善小農.國際串聯.接力紀錄」串寫,多篇文章皆報導了泰國米之神基金會的理念。本文作者曾與社區大學實際參訪米之神,一年前寫下的此文,對米之神「育種、防蟲和土壤」三項核心課題與技術有極詳細的討論 ; 他們從傳統智慧出發,用來改善土壤的母土來自鄰近的森林,防蟲的植物與昆蟲也都來自在地,育種也是一代代挑選以最適合的在地品種。從泰國經驗出發,作者思索台灣農業與農村的未來,文章現在讀來仍能帶給我們許多深刻的反思與提醒,與讀者分享。

18 田間交流:台南農場實地參訪
「小農、有機:農業的未來」論壇十月中在台南舉行。除了精彩的報告,主辦方曾文社大特別為國際講者安排了一天的農場參訪行程。講者參觀了在地的育苗場、農場設施與機具,大家也在田間直接交流各自對稻米栽植、輪作、育種以及雜草管理的方法。

17 不丹:全國100%有機化的努力
台南曾文社大十月中旬舉辦的「小農、有機:農業的未來」,三位國際講者分別從社區支持農業、農民育種與自主性、不丹有機農業發展進行分享。其中,不丹的經驗相當獨特。不丹是一個農業國,推動「全國100%有機化」,他們的農業政策如何兼顧環境生態與農業生產需求?不丹推動農業的目的在於永續,希望農業能夠滿足食物需求、經濟安全、降低貧窮,也能朝向永續生活型態發展。

16 農民才是主人:改變觀念 ,發展自主的力量
泰國米之神「農民學校」的進行方式,是讓農民自己成為學習與改變的主體,而不是被教導的對象,農民必須體認到,想要改變現況就是要從自己做起,而不是依賴誰的力量;任何的問題都沒有仙丹,只能在實作中觀察與學習,最後,那些東西才會成為自己的。

15 有機對話:泰國米之神vs東豐低碳米
一位是在泰國幫助農民擺脫對肥料與農藥的依賴,也幫助農民脫離貧窮,讓種植有機米的成本與慣行農法一樣便宜的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創辦人德查Daycha先生。另一位是在台灣花蓮種出台灣碳足跡甚低的東豐有機米產銷班書記曾國旗。當泰國米之神遇上東豐低碳米展開有機種植的交流對話,會擦出什麼火花?

14 務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生命課題
「小農、有機:未來的農業」論壇10月15日由曾文社區大學於台南舉辦,近80位關心農業問題的朋友熱情參加,其中有30多位是專職或兼職的農夫。論壇的三個主題:社區支持型農業、泰國農民學校的經驗、不丹的全國有機化構想,講者來自三個發展程度明顯不同的國家,聚焦於友善農業的經驗分享。但這不僅是技術分享,作者認為務農其實是生命課題,友善小農、社區支持型農業乃至農民學校,都是關乎對資本主義的重新思惟,對自身生命的重新抉擇,對人我關係的重新想像,對下腳處的重新安排,怎能不以生命的覺悟為動力呢?

13 Liz在花蓮:大王菜舖子&農法學堂的一天

美國CSA重要推手 Elizabeth Henderson 來到花蓮,參訪大王菜舖子與農法學堂。Liz對社區支持農業CSA的定義是在產銷之間建立友善連結,信任、分享是最重要的基礎 ; 而對大王來說,菜舖子不只是賣菜,「守護自然與農村」才是目的。菜舖子收購小農產品、尋找穩定消費者,更試圖用各種行動教育消費者,最近展開的「農法學堂」,以半年為期共耕共食、鼓勵並支持年輕人學習務農,希望讓沒落的農村再度活絡、增加在地工作機會,與農夫一起生活。兩人的精彩互動與對話,分享了各自對農業的努力與期待。

12 米之神在花蓮:育種、農法技術大公開
泰國的農業幾乎整個技術都被跨國企業所控制,稻農從種子、肥料、農藥甚至最後的銷售,都被跨國企業掌控,負債耕作者不在少數。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創辦人 Daycha 決定要找出可以取代現今高度依賴購買種子、農業化肥技術的方式來耕作。他的方法是:協助農民認識病蟲害 、增進且改善土壤、提高種子的品質,採用這些技術既不花錢又能讓產量提高,重點是很容易,讓小農真正能用友善耕作的方式,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11 在地觀點2 創造一個交換、互惠、再生產的社會經濟關係
在《台灣社區協力農業工作坊》中,多位講者指出,現行由大中小盤商構成、商業運作下的農業產銷體系,農民往往無法從中獲得合理利潤 ; 而一個經合作消費或農民市集方式構成的「社會整合產銷體系」,則嘗試建立一個透明、多元、分散的產銷系統,促使小農間的合作與共同經營、讓小農從事多樣化的生產以提高其生產力,既確保我們的環境與食物安全,也發展出一個以社會為基礎,進行交換、互惠、再生產行的社會經濟關係。

10 在地觀點:台灣小規模永續農業的未來
上週於新竹舉辦的《台灣社區協力農業工作坊》,兩天課程除了外國講者的精采分享之外,國內講者和農友之間也有很精闢又深入的在地分析與討論。小農耕作是台灣農業的特色,講者針對小農如何面對生產資源、農法、產銷等挑戰,以及如何建立社區糧倉、以社區支持農業在都市邊界形成CSA珍珠鏈的可能性,提出深入討論。

09 支持宜蘭小農,從企業做起:蔬活餐廳
「友善小農.國際串聯.接力紀錄」串寫,來到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的宜蘭,本文作者分享了宜蘭在地的企業CSA案例。企業CSA,即是以企業的力量支持農業,鼓勵公司員工餐廳採用在地、有機、健康的食材,除了照顧員工健康,還可支持小農,減少食物哩程並帶動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由員工影響到家庭,進而拋磚引玉,呼喚更多企業力量一起來支持友善農業、愛護我們的土地。

08 伊莉莎白湖口現場:和興國小的嘴巴革命
長期在美國推動社區支持型農業運動的先驅伊莉莎白‧韓德森女士(Mrs. Elizabeth Henderson)10月11日拜訪新竹縣湖口鄉和興國小,瞭解台灣有小學用有機營養午餐的方式支持原鄉經濟,同時配合課程,將地球暖化與食物里程的概念融入教育當中,不禁豎起大拇指肯定Excellent,認為是實踐CSA的典範之一。

07 宜蘭行健村的有機夢:國際推手感動之旅
位於安農溪與行健溪之間宜蘭縣三星鄉安靜的小村落行健村,村民與農友攜手努力推動有機農業,希望將整個村都成為有機農業村;完全由農民自發自組合作社的行健夢想村,不依靠政府政策示範、經費挹注,已成為羅山村之後另一個有機村的代名詞。在此背景下,10月12日三位來自國外的重要農業推手,也來一探行健有機夢想村,與當地農民對話,並來到田間進行實地的交流。

06 美國CSA推手 伊利莎白在新竹:信任、分享是社區支持農業的基礎
CSA社區支持型農業,在美國已推行二、三十年,它的設計是由農場附近的社區居民直接購買在地的農產品,尤其支持「力行有機栽培的小農」,分擔小農的生產風險,在生產者與消費者間建立友善的支持管道。除了預先購買、分擔風險,也透過換工、勞務、配貨、取送等環節,與核心消費者建立更深入的關係。Elizabeth Henderson是此一運動的重要推手,在新竹這場演講中,她分享多年在農場的實際運作經驗,也指出,信任和分享,是CSA最重要的基礎。

05 農民保種運動:泰國、非洲的小農經驗
《台灣社區協力農業工作坊》邀來數位國際講者分享他們推動生態農業的經驗。10/11泰國米之神Daycha 分享泰國米之神的稻米育種經驗,來自瑞典的Arne則分享他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乾旱的農村環境復原經驗,兩人不約而同都提到「種子」的重要性。「保種」這在傳統農耕社會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環節,在現下的台灣農耕步驟中,重要性似乎漸漸消失。兩位國外講者的分享,重新提醒現場有志從事小農工作的聽眾──「種子」,為什麼重要?

04 泰國米之神:找出對的種子,就是未來!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創辦人Daycha先生,成功協助當地農民自己進行稻米選育、以無毒方式耕作,脫離跨國公司對農藥、化肥、種子的控制,讓農人找回耕作的自主權、脫離貧窮,10/11日在新竹CSA研習營分享米之神的寶貴經驗。他們到處蒐集各地農夫所保留下的各種稻米種子,經過層層篩選、培育,找出「對的種子」,不需使用化肥農藥,種子就可以自行適應土壤、順利成長。’Seed is the first! ‘, ‘Believe in Nature, work with nature’ 找出對的種子,他認為才是農業的正解。

03 土城彈藥庫:國際友善農業推手串訪
美國CSA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泰國米之神創辦人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patra)、不丹農林部首席科學家多傑‧旺楚克(Dorji Wangchhuk),三位國際友善農業的重要推手,本週來到台灣,與本地關心友善農業的朋友,進行交流串訪。第 1 天,大家在推動CSA社區支持農業的土城彈藥庫相見歡,為一週的密集參訪行程拉開序幕。

02 新竹CSA測試農場:農友、學生、社區一起來
CSA社區協力農業,目標是將社區中的食物生產者與消費者結合在一起,共同負擔風險,也一起分享收成。新竹工研院的陳建泰觀察了國外CSA的案例,在新竹三重埔嘗試結合在地農友、社區、大學的力量,一起推動友善耕作與社區支持農業。

01 花蓮:看見CSA的力量,小農.小村.好生活
「找一群人,挺一群人」是大王菜舖子的理念。一群人是特定的消費家庭們,需要得到健康的食物,另一群人是特定的有機小農們,生產健康的食物。他們彼此需要,透過這個新通路,能讓它們互相支持—-這就是社區支持農業CSA的精神。大王菜舖子是一個「社會企業」型態的CSA,從發起在地的共同購買,到建立一個支持小農的通路平台,逐步發展出一個「從食物產業開始的合作經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