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田間交流:台南農場實地參訪

圖片提供/ 陳雲芳

接連幾場論壇之後,在主辦方曾文社大的安排下,泰國米之神基金會 創辦人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ipatra)先生、不丹農林部首席研究員 Mr. Dorji Wangchhuk 與部份工作人員,ㄧ起前往台南的農場實地參訪。

第一站是董先生的私人農場,農場由董先生與其父親共同經營。據董先生所說,此農場並非是正式的有機農場,而是施放較少農藥。這裡約有五甲水稻田,除種植水稻之外,還有一些溫室水果如柳丁的種植。

Daycha先生很專注地觀察那些水稻田的稻子,還注意到田裡有參雜一些其他種類的水稻。過程中,他也詢問了董先生,為什麼的水稻葉子有些許斑點?董先生解釋,那些斑點是因為噴到除草劑而引起的 ; 不過同行的工作人員私下談論,覺得那些斑點比較像是病蟲害所致。


Daycha先生仔細觀察稻作的生長情形

接著進入董先生農場裡的育苗場;裡頭是一間非常高廣的廠房,入口左側是能夠減少人工的一貫化育苗機器,只需要二個人就可以完成一天約三百盤的工作量,其餘空間則幾乎都是放了堆成小山狀的粗糠粒。

之後看到了幾個大水泥凹槽的浸種室;採戶外開放的方式,主要是用來消毒種子用,這裡消毒種子的溶劑是消毒水。不過,當時那些凹槽擺置了許多雜物,看來似乎已經有相當時間沒有使用了。

最後參觀的是放置碾米機和烘稻機的空間。或許是因為人力少之故,因此董先生的農場機械化程度很高,稻子經過收割後,已經無需攤放在地面上曬乾,而是可以用機器烘乾。另一邊的碾米機,可拆解成單一單位,以因應稻穀量少時使用。

Daycha 先生 和 Dorji 先生對這些機器的興趣,似乎遠不如對於用麥桿做成的掃帚來得高。Daycha 先生看見碾米機旁放置的掃帚把玩觀察很久,他認為那隻掃帚做得挺好用的,想嘗試買一隻回泰國試試。一旁的工作人員私下說,Daycha先生曾經從台灣帶回紅心芭樂的種子回泰國種植。她前往米之神農民學校學習時,因為吃到台灣的紅心芭樂而感到感動驚訝萬分。


一行人參訪台南農場

第二站是太康有機農場。

這是過去台南縣政府向台糖承租的一塊區域,約有四十五公頃,規劃成一座具有生產、教學與觀光休閒作用的觀光農場。據農場園區許經理所說,目前園區進駐了22個團體,每個團體約有一至二公頃用地。植栽的作物有果樹、水稻、瓜類等。

在實地參觀前,許經理安排了一場簡報,約略敘述了目前太康農場的進駐狀況與遭遇到的問題。

由於台糖土地過去施用了許多農藥,雖抑制了部份雜草滋生的可能,但是卻因此增強了少數競爭力強(抗藥性佳)的雜草,如:附香子(俗名土香)的出現。部份經營業者便只能運用人力來做除草動作(約三次)。這是因為雜草在地下一米的位置依然可以生長之故。此外,業者並栽植馬齒小莧草來增強土壤肥力,不使用除草劑,減少對土地的傷害。

有些農友因應自身經營的項目而採用水旱輪作的方式:一期水稻、二期甘藷輪作,這樣的方式大幅減低了病蟲害。在太康,農友也會自製有機肥料堆肥,讓土壤更健康。

對於如何去除雜草旺盛的生命力,泰國跟不丹也有同樣困擾。米之神基金會的Daycha先生提出自己國家農民的經驗與做法,不過,太康雜草的生殖力似乎更加頑強,多數的除草方式並無法實質地讓雜草數量減少。而不丹的Dorji先生則是說,不丹做法是將雜草挖出,然後燒掉,那是十分需要人力的除草法。

由於要面對市場的挑戰,太康部份經營業者為凸顯特色,有「生產差異化」與「產品精緻化」二種方式;前者是要突顯農產自產的特殊性,後者則是將生鮮作物製做成保存期更久的農產加工品(如果汁等)。

就太康有機農場的經營來看,當初推動園區的地方政府對於園區的自然環境並未先做好完善的調整與恢復,而是採用BOT方式,讓進駐業者自負所有責任,因此經營業者需要花上更多心力、時間去調整土質和環境。

延伸閱讀
「友善小農.國際串聯.接力紀錄」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