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飲食文化與農業的激盪,食農裡的職人魂

飲食文化(Food Culture)為人類在歷史脈絡中,以開拓食物源頭、開發食物品項、製造食物容器、食用及使用食物的過程,於此行為再配合以飲食為基底的風俗習慣、宗教影響、地方文化,進一步形成由人類於飲食活動中的模式,以及人與食物之間的互動過程,強調文化所帶來的異質性,建構發展成全部食事的整體,除此之外,以農業作為飲食文化的背景知識,更是現代的社會裡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食農議題的實踐,台北大學的食農嘉年華

於12月25日,國立台北大學舉辦了一場食農活動,在北大師生、北大社區長者、新竹厚食聚落和許多夥伴的共同努力下,揭開食農嘉年華的序幕。歷史系辛法春老師和顧力仁老師為此次活動的重要推手,「要成立這個活動實在不容易,需要各方的配合才有辦法達成。」法春老師說。兩位老師不遺餘力地付出,正是為了體現USR(大學社會責任)的真正精神,不僅僅在校內,也將學術傳承擴展到附近社區,達到「青銀共好」的社會理念。

社會科學院曾前院長(左一)為活動致詞。(攝影_品嘉)
同學與社區長者共餐。(攝影_品嘉)
北大社區長者們(著聖誕帽者)。(攝影_品嘉)

小農產品陳列,強化食與農的關係

在活動中自然是少不了小農商品的擺攤。雖然,此次前來設攤的並非全部都是小農,但都秉持著「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與「健康、低碳、安心」等概念,這些職人對於自己商品的要求絕不馬虎,營利與否不非他們的首要考量,對於消費者是否對他們的產品有信心才是他們真正在乎的事情。為了更明確地傳遞他們對環境的重視,以及土地的永續發展,他們親自上台娓娓道出他們心中的理念與未來的期許。

採用台灣有機黑豆所製成的豆腐乳。(攝影_品嘉)
小農自己手做的橘皮麵包。(攝影_品嘉)
有機米果。(攝影_品嘉)

做一個不可能的夢,東海咖啡

「我可能是一個職場大災星吧!」東海咖啡負責人徐永銓苦笑著說,徐大哥雖然這樣自我嘲笑,背後卻有說不完的辛酸血淚史。生於苗栗,大學是成大化工畢業,研究所卻跑到了中正大學念了哲學,在工作生涯中,國小老師、竹科工程師、德國企業工程師他都做過,「說也奇怪,我到了德國當工程師後沒多久,那家公司就倒閉了。」徐大哥說。

前半段工作不順遂的他,下定決心尋找一份能「做到死」的行業,兼顧不想看老闆臉色,以及科技業有時間壽命的限制下,徐大哥選擇投入麵包產業,但正可謂「職場大災星」,到麵包店當學徒不到一年麵包店就關門大吉了,不過,這些挫折都沒將徐大哥打倒,反而促使他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那就開咖啡店吧!」

僅憑藉著對於咖啡的微薄知識與對咖啡的熱愛,徐大哥便一股腦兒地投入咖啡產業,「當初為了省錢,開店的位置還選在棺材店旁邊。」徐大哥笑著說,「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能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產生熱情,由熱情轉變成專精,這才是真正成為職人的關鍵。」

「回鄉開店,要與在地連結了解在地的生活比較重要,這是我經營咖啡店的原則」徐大哥說,身在苗栗的他,從不會因為自己處於鄉下而有所顧忌,反而是更珍惜這樣的場域,讓他能夠盡情地發揮屬於他的經營理念,與地方文化、人民、土地結合,打造地方共感的生活體驗,「趁自己來年輕,讓自己做一個不可能的夢吧!」徐大哥笑著說。

東海咖啡負責人徐永銓先生。(攝影_品嘉)

退而不休的另一種生活方式,桔祥農莊

「當初會投入農業,只是希望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吃而已」桔祥農莊負責人盧政祥先生說。位在新竹縣峨眉鄉的桶柑園,是盧大哥一家人的秘密基地,原先從事電子業的他,退休後決定過著田園生活,再加上對於水果的熱愛,便與太太買了一塊種有桶柑的農園,「一開始我和太太兩人非常地高興,不停地在農園裡忙進忙出,這也是問題的開始。」盧大哥說,「因為農園面積很大,自然生產出的桶柑也就多了,我小孩也都不再身邊,只有我和我太太,自己根本吃不完,於是對桶柑園萌生了砍掉改種或是留下來的想法。」

考量桶柑的保存與銷售問題,在兒子的建議下,將桶柑榨成汁做成水果冰淇淋,一方面延長保存時間,也讓桶柑得到新的生命,「原本也沒想到這樣做會受到消費者一致好評!」盧大哥笑著說,為了讓消費者能吃得安心,盧大哥所做的冰淇淋絕不含任何化學添加物,「市面上賣的冰淇淋我自己都不敢吃了,怎麼可能還會亂加東西呢?」盧大哥自信地說。除此之外,盧大哥也用榨汁後剩下的橘皮,切成丁放入麵包、西點裡,充分地將一顆桶柑效益發揮到極致。

「我一直秉持著對環境友善、與土地共榮的理念來種植這片桶柑園,所以,許多動物、昆蟲都是我農園裡的常客,有些甚至還直接定居在裡面了呢!」盧大哥自豪地說道,為了讓消費者能了解他的用心,盧大哥申請了慈心綠色保育產品認證,堅持完全不噴農藥的方式種植,對於產品的加工,盧大哥透過加工品檢驗報告級產品標示,以及提升了加工生產環境和生產設備的整備,建立自己農園的良好形象,並開放果園讓消費者參觀、採果,加強消費者對農園的印象,這些作業程序看似複雜繁瑣,但正因為盧大哥的用心,才能真切地實踐農業的真正意涵,也就是永續經營和環境友善的目標。

桔祥農莊負責人盧政祥先生。(攝影_品嘉)

兩個碩士包子饅頭店,食當包點心舖

「我和我太太說,再過97.5年我們的店就會是百年老店了!」食當包負責人劉政熾先生幽默地說著。說起店名,劉大哥就有說不完的故事,「很多客人看到店名進來,說他要買便當。」劉大哥說,「食當包」的由來是來自客家話「吃很飽」的意思,身為客家人的劉大哥,藉由竹苗地區的傳統,將店名命與在地文化相關聯,增加了點心舖的特色。

留學英國取得碩士的劉大哥,原先在大華金屬工業任職,於2007年被公司派駐對岸擔任台幹,2008年遇上全球金融海嘯,「我當時站在倉庫裡,看著跟羅馬神殿一樣高的貨,低頭苦惱著該怎麼辦,我該怎麼幫助公司。」劉大哥說,也是因為這樣的危機,成為了他的人生轉機,「我後來想著,自己該成為甚麼樣的人,我對我自己說:『想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於是,劉大哥便辭掉了工作,返回家鄉苗栗,開始了餐飲生涯。「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想回苗栗,我只回答:『因為那是我的家鄉』。」除此之外,在考量租金等成本因素,返鄉開啟事業第二春,也反映了「不忘本」的想法。

「人棄我取,是我的理念。」劉大哥說。近年來西式糕點蓬勃發展,相對地,中式傳統麵食點心也就日漸式微,劉大哥撿起落在地上的傳統文化,想著自己有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加上有了大都市的生活經驗,將新的商業模式導入傳統產業,激盪出老舊產業年輕化的新概念。

在經營的過程中,自然有許多困境需要努力去突破,而使劉大哥能突破困境的方法,即是堅持自己對食安原則,創造自己產品特色,絕對不添加化學品 只以單純的麵粉、水、酵母進行烘培,「我開店的想法很簡單,讓消費者吃得天然、健康就是我的初衷。」劉大哥說。在劉大哥的細心經營下,「食當包」也發揮在地文化傳播者的角色,以守護飲食健康為宗旨,不斷地努力向前邁進著。

食當包負責人劉政熾先生。(攝影_品嘉)

快速地全球化,慢食運動的重要

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各地方的文化透過資訊、媒體、商業活動等傳播,也造就了文化上的融合或衝突。台灣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對於飲食的選擇有隨之多樣化,無論是代表美式的速食文化,或是代表日式的和食文化,抑或是代表本土的台菜文化等,都在台灣社會保有一席之地。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成為話題的主流,以往的消費者只關注眼前(餐桌上)所呈現的美食,鮮少在乎食物背後的故事,而當前述的食安問題爆發後,內心的「危機感」也隨此提升,因此讓農業議題再次獲得重視,更讓慢食理念興起。最後,不論是透過何種方式,慢食主義也好,食農教育也罷,都能讓以農業為基礎的飲食文化得以持續地在社會上發光發熱,藉由職人的堅持與消費者的肯定,共同建構出與環境共生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