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塑膠Say No! 用人工林資材做DIY玩具

人工造林疏伐後的天然資材運用法,王瀛生(左)以葉、花、果實做成工藝品,王培蓉(右)則以枝條做成DIY木製玩具。 拍攝/楊鎮宇
人工造林疏伐後的天然資材運用法,王瀛生(左)以葉、花、果實做成工藝品,王培蓉(右)則以枝條做成DIY木製玩具。 拍攝/楊鎮宇

「我小學時用我家後邊林地的樹材,做成工藝品參賽,得了全國第二名,高興地跑回家,」張乃航手裡把玩著他自製的小工藝品,回憶起童年往事:「結果我父親沒特別說什麼,隔天我所有的作品、材料、工具都失蹤了。」 張乃航長大後,沒當工藝家,而是成了種子專家,在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服務三十年至今。

昨天(12/31)開始展出的「人工林另類收穫─葉果藝品開發成果展」,張乃航的作品不再失蹤了,他的作品與其他工藝品一起展出。 這展覽以人工林修枝疏伐後的樹葉、果實與枝條等廢材,製作成工藝產品與DIY木製玩具,目的在提高林農在樹木生長期間的經濟收益。

林試所所長黃裕星說,四年來政府推動六萬公頃平地人工造林,但林木生長速度慢,至少二十年才能收成,因此林試所開發了兩種利用林木廢材的方式, 讓林農在林木生長期間有經濟收益。他說:「這兩項方式分別由大王、小王兩位博士負責,一項是工藝品,一項是DIY的木製玩具」。

樹葉、花、果實做成的工藝品 讓林農有收益

「森林就像帶小孩,小時候不管,可能會長歪的」, 人稱「大王」的林試所研究員王瀛生解釋,平地造林需要修枝疏伐,才能讓森林長的好,但因為疏伐要人力,修整後的枝條不具經濟收益,對林農來說吃力不討好,因此若把修整後的葉、花、果實、枝條做成工藝品,讓林農有收益,「就有誘因吸引林農種林、修整了。」

王瀛生的計畫是,讓林農成為工藝品的原料供應者。人工林修整後的葉、花、果實,原先被認為是廢材,但王瀛生找了許多工藝家,以這些材料做成工藝品。 王瀛生說:「人工林修枝撫育後,以前被視為廢棄物的樹葉、種實,也能做成工藝品,我們之後將輔導林農具備簡單的備料技術,配合技術移轉給工藝廠商,希望增加林農造林期間的收益。」

用台灣小農的枝條 做DIY木製玩具

大葉桃花心木的果實做成的工藝品。 拍攝/楊鎮宇
大葉桃花心木的果實做成的工藝品。 拍攝/楊鎮宇

被林試所黃所長稱為「小王」的研究員王培蓉,也是著墨在人工林修整後的天然資材的新用途,她以廢棄枝條為材料,咖發三十多種玩具,都是讓小朋友DIY的木製玩具,平均售價一包一百塊。

王培蓉說,台灣約有四十萬公頃私有林,約有八萬位林地地主,大多數持有面積都不到一公頃。但是一公頃林地每次修整約就有一萬公斤的廢置枝條,因此可運用這些枝條做成玩具材料,林農在地加工,完成玩具材料包後再出貨,減少運輸成本。

目前國小的美勞工藝材料多以保麗龍、塑膠為主,王培蓉認為,運用木材不但減少污染,而且使用台灣林農的修枝材料,不經過機器乾燥、防腐等處理,也不需規格化裁切,保留樹皮的原味特色,讓每一組玩具都有各自的特色。

王培蓉認為DIY木製玩具,可練習按部就班的操作力,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天然木材的細微差異,培養小孩的思考不受「規格化」的限制。

以往疏伐林地的成本由林農自己承擔,但若透過購買手做木製玩具,將增加林農整理林地的動力,王培蓉:「森林經營很重要,需要修枝,也需要成本,如果修枝後的廢材有經濟效益,林農就有動力做,整理後的林地吸收碳更好,這樣的好處是全民共享的。」

 以葉片、木材做成的燈飾品。 拍攝/楊鎮宇
以葉片、木材做成的燈飾品。 拍攝/楊鎮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