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與手沖咖啡 彰縣大同國中讓中輟生重拾自信

大同國中單車手沖咖啡

幫忙腳踏車打氣兼沖咖啡,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公益活動,其實是由一群曾翹家、逃學、打架、吸毒的中輟生重拾人生的成果展現。彰化縣立大同國中成立8年的「自我探索班」,藉由開設咖啡、自行車等技藝課程,讓孩子更加認識自己,並設定未來目標、不再迷惘。

不過輔導室教師坦言,孩子必須要完全脫離複雜的環境,才有可能改變,而改變並非「一蹴可幾」,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時間才「可能」有一點成果;儘管肩負經費、成效、資源等多重壓力,探索班仍堅持「有班孩子才有機會」的信念,持續辦理下去。

讓學生結合技藝和公益,重拾人生目標

1月的彰化還正吹著清冷的東北季風,但有一群來自大同國中探索班的學生不畏寒風、依舊早起,要在冬日的暖陽中供應給彰化縣民最熱呼呼的手沖咖啡。

「整個活動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孩子結合探索班的課程,學會分享、付出。」負責探索班的輔導室教師戴維仁說,探索班成立已8年,每年度視師資開設不同的技藝課程,上個學年度以外聘教師教習「咖啡課」和「自行車課」,新學期則將開設「咖啡課」和「手折汽球」等課程。

雖然經費有限,但大同國中探索班還是樂於提供免費的現沖咖啡,增加孩子學習、建立信心的機會。(大同國中輔導室提供)
雖然經費有限,但大同國中探索班還是樂於提供免費的現沖咖啡,增加孩子學習、建立信心的機會。(大同國中輔導室提供)

戴維仁說,自行車課著重體能訓練,而咖啡課則包含認識咖啡豆、咖啡機、濾杯及手沖咖啡的操作方式。

「其實我們經費真的不夠,教育部一年20萬元的補助款,平均在每個孩子身上不到2萬。」但在咖啡商的協助下,學生有機會到產地南投認識咖啡豆,還能接觸一台要價20萬以上的義式咖啡機。

「而學生在接受這麼多社會資源,我就想怎樣讓課程和公益服務結合,讓孩子體認自己也是有能力做公益的。」於是才有利用今年寒假5天單車環彰化,提供免費現場手沖咖啡,和腳踏車打氣的服務。

共構「高關懷青少年」搖籃

其實探索班的「高關懷青少年」就是社會新聞常見的中輟生、翹家生、吸毒、加入幫派等「不良少年」,也是去年奪下金鐘獎戲劇節目獎《刺蝟男孩》的劇情故事。

戴維仁說,高關懷青少年通常來自「家庭功能不彰」的環境。以探索班來說,雖然多數是單親、隔代家庭,但重點仍在「複雜的背景」,像雙親一方不願負擔養育責任逃家,或爸爸、媽媽失業、失志,以酗酒方式度日,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照顧,甚至遭到辱罵、毆打,都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成長。

「其實他們和一般孩子一樣,都需要正向的鼓勵和關注,只是外在行為和一般學生不同,或情緒起伏較大。」戴維仁解釋,孩子出言不遜、翹課、吸毒,甚至習慣用暴力代替溝通等「負向行為」,都是為了獲得關注、增加自信或掩飾自己的不足。

成效不明卻值得投資的教育

簡單的活動和服務,卻能和超過1000人分享,讓「高關懷生」認識自己也是有能力付出。(大同國中輔導室提供)
簡單的活動和服務,卻能和超過1000人分享,讓「高關懷生」認識自己也是有能力付出。(大同國中輔導室提供)

「很多導師、家長都會向我反應,孩子到探索班後還是一樣講髒話、抽菸,有比較好嗎?」或是質疑教育部花20萬元經費在「看不見成效」的孩子身上,是不是「太浪費了?」

這時戴維仁都得進一步解釋,孩子在不良環境中學習、模仿的習慣已經維持7、8年,甚至更久,但直到國三才有不到一年的時間重新檢視自己,孩子的改變不可能「立竿見影」,所以「我也一直很希望探索班資格能向下延伸到國二就開始。」

而台灣整體又相當缺乏對高關懷青少年的關注與資源投入,「孩子現在還只是翹課、逃家,但未來他會不會被幫派吸收、加入犯罪集團?」現在雖然投入不少資源,成效也不夠明朗;但相較於未來台灣社會所要共同承受的「社會成本」,其實現在的付出還是很「微小的。」

有探索班,孩子才有機會

「其實在單車環彰化前一天,原本說好要來的孩子,當天也是被『朋友』帶走不來,」或是參加過探索班的孩子,升上高職、夜校也還是中輟、偷竊、吸毒、加入幫派,返校再向國中的輔導室「求助」。

「坦白說當然還是會覺得很灰心、挫折,」戴維仁說,不過要真正改變孩子,必須要「孩子願意離開複雜的環境,重新振作才有可能。」而有些案例也顯示,參加探索班的孩子後「比較有目標,」像升學考取高職餐飲科,或立志「微型創業」當手沖咖啡老闆等,都和先前翹課、廝混的日子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探索班存在,孩子才有機會正向發展;沒有探索班,孩子連機會都沒有。」

大同國中探索班利用5天的時間,走遍彰化鹿港、芳苑、二水等地宮廟,提供不同地方人最新鮮的手沖咖啡。(大同國中輔導室提供)
大同國中探索班利用5天的時間,走遍彰化鹿港、芳苑、二水等地宮廟,提供不同地方人最新鮮的手沖咖啡。(大同國中輔導室提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