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子到處是寶石!農人集資開公司,共創寶石村品牌,利潤回饋共享

人口結構失衡與產業衰退息息相關,高齡化、少子化、人口外流、產業沒落危機在屏東縣內埔鄉東片村真實上演。長期在當地推動有機、友善產業、社區營造的川永生技農場徐榮銘、東寶農場黃日禓,集結東片村八家農場,成立全台第一個農村型社會企業「東片寶石村股份有限公司」,期望建立共同品牌、擴大通路,提高農民收入,而營收5%再回饋社區,著眼於老人照護。

寶石村的社會企業模式並非一蹴可幾,村民的向心力來自於長年累月的社區營造、農村再生基礎。寶石村執行長黃日禓表示,「生活在這邊的人是最大的寶石。」若引進企業創造一百個工作機會,這是少數人得利,地方創生應該是地方的人願意一起參與,共享、共榮、共同生存。

東片村多數仍維持矮平房(攝影/劉怡馨)

人口老化影響 檳榔樹、學生宿舍與林立

東片村人口數僅1045人,老年人口就占30%以上,東片村距離屏東市區車程不到30分鐘,離主要商圈近,去到附近的內埔市區也不過10分鐘,屏東科技大學也坐落附近,交通位置便利。從內埔往東片村方向,一過市區,路旁兩側便是高矗直立的檳榔樹。彎進東片村裡,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公墓,更加深東片村老化的印象。

東片村農作物八成為檳榔,在檳榔全盛時期,曾為當地帶來繁榮。寶石村執行長黃日禓就回憶,民國七零年代,自己就讀高中時,家裡依靠檳榔當主要收入,採收期週薪二、三十萬。「東片村以前依靠檳榔支撐,只要有空地就種檳榔,但現在已經不行了。」

一進東片村就可看到整片檳榔樹以及公墓座落旁邊(攝影/劉怡馨)

隨著衛生觀念、時代轉換,檳榔產業逐漸沒落,但東片村放眼望去還是一大片高聳直立的檳榔樹在風中搖曳。黃日禓指出,年輕人外流,只剩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沒有能力轉作經濟作物,檳榔樹不用耗費人力,刀一割就有收成,因此經濟仍舊高度依賴檳榔。

由於距離屏東科技大學近,當地成為外人投資學生宿舍的標的,小小村子裡就有39棟學生宿舍,老人無力耕作的農田只得出售變現。東片村人口外流、老化的現象,從放眼望去一整片的檳榔樹,到與村子平房不搭軋的獨棟學生宿舍,還有住家掛上出租房間的告示牌,便可窺知一二。

東片村距離屏東科技大學近,村子裡有39棟學生宿舍(畫面中黃色建物),與平房共存(攝影/劉怡馨)

八家農場集資籌組「寶石村社會企業」 雙品牌同步運作

面臨人口老化、農地變現的威脅,2016年農村再生計畫催生當地農民建立讀書會,各農民分享種植作物技巧、經營理念、品牌行銷等,在這些基礎下,農民進一步成立東片寶石村社會企業。擺脫過往小農單打獨鬥情形,寶石村集結東片村八家有機、友善農場打出共同品牌,不只推廣在地農產,更進一步走向生態體驗旅行,行銷當地魅力。

東片村八家農場集結成立寶石村社會企業(圖片提供/黃日禓)

八家農場包括川永生技農場、東寶農場、媚果園、小姜花材、丫霞菓子園、清春果園、可可寶具及酷老頭鳳梨營,出產鳳梨、諾麗果、可可、桑葚、火龍果、蓮霧等在地農產品。「寶石村」名稱便取自這些顏色、物種繽紛的農產寶石,例如鮮紅的紅龍果為紅寶石、祖母綠的諾麗果為綠寶石、金黃的鳳梨為黃寶石。

黃日禓解釋,八家農場一個人出資二至四萬,集資60萬成立公司,至今營運一年半。八家農場以雙品牌路線運作,農場本身就有自己的品牌、通路,即使加入寶石村公司也不受影響。透過寶石村品牌所得的營收,則需要提撥15%作為公司營運、回饋社區。

東片村推廣檳榔樹下種植可可,改變高度依賴檳榔作物模式(攝影/劉怡馨)

農場輪值參加展售會,大家一起打仗

黃日禓解釋,農場遇上量產還是必須透過盤商銷售,但其實各個農場可以透過整合資源打出品牌,把市場做大。只要有展售會,各農場就以輪值方式銷售,節省農忙時期人力,「大家一起打仗,直接面對消費者。」打破傳統盤商中間抽成,農民自己去做品牌、找通路。

2017年11月寶石村品牌成立,慢慢受到注目,去年四、五月在高雄成立展售推廣點。今年的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短短19天就有44萬的營收,目前則規劃16場社會企業巡展。

黃日禓指出,透過推廣寶石村品牌,自己蓮霧的銷售額就有明顯提升。但第一年還在打基礎,平日主要仍依靠各自通路銷售。「這僅是第一年,未來路會越來越廣,希望讓直接銷售跟行口比例拉到一致。」

寶石村執行長黃日禓(攝影/劉怡馨)

從一級產業衍生三級服務 營收5%回饋社區

「光賣農產不會賺錢,寶石村品牌必須延伸至三級服務。」黃日禓表示,農產淡季時,可以開放農產體驗、生態旅行,目前也接了許多遊客團、參訪團。他坦承,初期成立寶石村確實有困難,大家不一定認同社會企業理念,村子19個農場,願意加入者僅八家,未來希望串連其他農場,讓種檳榔的農田,慢慢改種有機、友善水果。

由寶石村品牌銷售的營收,抽取15%的回饋,5%回饋社區,主要用於老人福利照護;5%用於培養青年導覽人員、營造就業機會,讓青年得以回鄉;5%作為公司營運基金。寶石村經營一年半,已經回饋社區三萬多元,推算營業額達到六、七十萬元。

除了販售農產品,寶石村更希望走向六級產業化,推廣生態體驗旅行寶石村積極參加展售會,推廣寶石村品牌(圖片提供/黃日禓)

關懷據點、托兒所 幼兒到長者都要能照顧

東片村老年人口占30%以上,14歲以下人口僅佔7%。黃日禓直言,現在壯年人口佔40%,還能夠撐住村子產業,「但二、三十年過後,我已經70歲了,而7%的年輕人口又外流一半,這個村莊就會滅村。」

東片村不得不正視高齡化、少子化所帶來的危機,因此特別著重老人福利照護。寶石村營收5%回饋就用於成立社區關懷據點,舉辦一週一次的社區活動,減緩老人失能失智狀況。針對孤獨老人也有訪視組,接送老人參與活動。未來朝向區域性的照服中心,從地方老人家開始照顧,延伸到其他村落,這也能為當地創造工作機會。

東片村推動老人共餐(攝影/劉怡馨)

除了關懷老人照護,少子化也是不可避免的難題。黃日禓指出,因為少子化關係,五、六年前托兒所廢掉。他強調,要讓年輕人回鄉,育兒機構不能少,「就算只有五個幼兒,托兒所還是不能廢,五個幼兒延伸的是五個家庭。」希望恢復東片村幼兒所,讓幼兒到長者都有完整照護機構。

東片村也將三分地的農地作為共享農場,規劃一區專門種植蔬菜給關懷據點老人餐;提供周邊學校食農教育場域,從小培養友善耕作;青農實驗種植丹參高經濟作物,甚至可以提供租賃田地。

寶石村共享農場供應關懷據點蔬菜,甚至提供青年租賃田地(攝影/劉怡馨)

朝無毒農業發展,檳榔樹下種植可可、香莢蘭

東片村村長黃和雄則表示,東片村應該朝向無毒農業發展,但因為農作物以檳榔居多,農民為了收成而噴藥。因此不斷宣導無毒有機課程,「要讓居民感受,這是我們的土地,不該再危害它。」他也鼓勵轉作鳳梨、紅龍果等,少數農民因此轉作。「寶石村起步一年多,標榜無毒產業,雖然接受程度還不是很高,但這方向絕對正確。」

寶石村董事長徐榮銘18年來不斷鼓勵友善、有機,並試驗高經濟作物,要讓東片成為有機村。徐榮銘先把家裡一甲地檳榔樹砍掉,改種諾麗果。他笑說「這是跟父親革命的開始。」過去檳榔價錢好到不行,竟然把檳榔砍掉,還種一個沒人知道的東西。「但當時的遠見支撐我走到現在。」諾麗果四季皆可採收,具高營養價值,做成餅乾、茶包、果凍、面膜等。目前諾麗果面積約五甲地,產值達兩百多萬。

為了鼓勵檳榔轉作、吸引年輕人回鄉,徐榮銘不斷試驗各種高經濟作物,包括桑椹、無患子、可可、香莢蘭等。他目前正在檳榔樹下試驗種植香莢蘭,其高經濟價值能夠吸引青年返鄉接手耕種,期望成為檳榔園的第二春。

寶石村董事長徐榮銘十八年來不斷推廣有機、友善種植,甚至率先砍除檳榔樹,改種高營養價值的諾麗果(攝影/劉怡馨)

異業結盟還在磨合,希望擴大通路

徐榮銘認為,寶石村成立至今還在摸索,大家還是習慣鮮果模式銷售,但應該著重開發加工產品,走向六級產業化發展。

「寶石村成立不過一年半,仍處於磨合期,還沒享受到成果。」酷老頭鳳梨營共同創辦人黃偉銘說,八家農場水果品項不同,以異業結盟方式,透過多元物產吸引消費者。目前自家鳳梨自產自銷佔比約20%,其餘透過行口走拍賣市場,希望透過寶石村品牌擴大通路,達到自產自銷50%。「要幫助小農壯大,進一步帶動社區產業,才可能吸引年輕人回來。」

酷老頭鳳梨營共同創辦人黃偉銘(攝影/劉怡馨)

避免競爭需將餅坐大,寶石村成效待觀望

媚果園張淑媚三、四年前改友善栽種紅龍果,由於八家農場中有三家種植紅龍果,不免互相競爭。但她認為,「最主要還是擴大通路,把餅做大。」目前自家紅龍果八成依靠拍賣市場銷售,因此希望藉由寶石村品牌提高直接銷售比例。

雖然認同寶石村回饋社區理念,但她強調,「要先把產業做起來,才有餘力投入社區。」對於目前寶石村是否讓自家農產銷售額提升,她表示,「成效還在觀望。」

媚果園張淑媚(攝影/劉怡馨)

吸引人口回流:產業、社福兩管其下

要吸引人口回流,必須以產業和當地生活機能兩面向探討。從產業角度出發,黃日禓認為,寶石村品牌建立後,年輕人會看見鄉下產業的潛力,自然而然回流。「年輕人不會種田可以賣東西、不會賣東西可以做網路、不會網路來做導覽人員,或設計研發風味餐。」這都是能讓年輕人留下的產業。

而當地生活機能最主要的就是老人照護及幼兒托育,黃日禓強調,將村子福利化做好,對未來發展才有幫助,不是只坐著等死。「我們至少先撐住十年,不要讓地方繼續惡化,十年之後地方營造起來,就是開始真正的回流。」

「生活在這邊的人是最大的寶石」

寶石村的社會企業模式並非一蹴可幾,村民的向心力來自於長年累月的社區營造、農村再生基礎。黃日禓13年前就構想「把東片農村變成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現當地產業、歷史、文化、人文、街道景觀、福利化社區等,「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現代農村。」

「生活在這邊的人是最大的寶石。」地方的人願意一起參與,將私慾降到最低。「不要看到補助就想要盡量得到補助,那不會成功。」引進企業創造一百個工作機會,這是少數人得利,地方創生應該是共享、共榮、共同生存。

「寶石村現在地基剛打好,根本還沒開始蓋房子。」黃日禓表示,未來要帶動當地產業,融合歷史、人文、街道景觀,營造活生生的東片村博物館,讓人願意來這裡生活、學習,子孫不斷繁衍。

東片村的街道非常安靜,仍保持不少傳統元素(攝影/劉怡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