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十年光陰,獻給野果小情歌

文/自由之丘 林子揚 

有一個人,他傾注十年生命在野地上只為一些小果,而且自己哈佛畢業卻想不透「為何有人竟想從漿果地抽身,趕著要擠進哈佛校園?」

他是梭羅。

前一陣子很夯的土地正義、田野調查,其實梭羅在一百多年前就加入討論──以一種老派卻饒富興味的方式。他住在四季分明、充滿生機的北美新英格蘭鄉間,划著小船徐徐穿越美洲獨特的生態地景。他也許摘下帽子,取出他剛摘下的草莓果,品嘗,接著掏出羊皮紙來,記下這漿果的滋味。

「什麼樣的清香和甘甜能和這精緻的草莓果相比?我趕緊採摘這今年野外結成的第一批果實,即便有一些靠近地面的部分還泛著綠、還漫著酸青氣,也不管了。有的是挨著地皮結的果,所以吃起來還有泥土香撲鼻而來呢。」最後他說道:「我吃了好多,連手指和嘴唇都被染紅。」

1851年春,梭羅以表格列出每一季要觀察的植物和自然現象,他閱讀植物學家的著作,師法自然觀察技術,展開他長期的記錄,梭羅曾說:「我的天職就是不斷在大自然中發現上帝的存在。」1859年秋,梭羅提筆開始寫《野果》,然而臨終前仍未能完成野果的調查工作。

這本書從一年的五月雪融開春為始,到十一月寒冷冰凍來臨前,共收錄183種北美野果,從花期、結果日、成熟期,地理分布、姿態樣貌,及至各類昆蟲、魚鳥與植物間的自然關係,娓娓道來果實滋味。

%e8%87%aa%e7%94%b1%e4%b9%8b%e4%b8%98_%e3%80%8a%e9%87%8e%e6%9e%9c%e3%80%8b%e5%bd%a9%e5%9c%96p4-5s

雖然梭羅的研究細膩而嚴謹,但以現代科學的眼光審視,也許會認為《野果》的研究結果並不深入。這一方面,除了一百五十年前的科學較不發達外,更是因為《野果》重視的不僅僅是果實在植物學上的意義,更注重植物、動物與人的關係,因此也從人文、社會的角度來寫作。如此一來,能夠讓今日的讀者跨越時空,看見果實們不同的面相。

不過,出版《野果》的計畫還未真正完成,梭羅卻因病驟逝。這些紀錄、手稿,輾轉被後人集結成《野果》,於梭羅死後的137年才首度問世,出版十分難得可貴。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由出版社《自由之丘》授權刊登。

菖蒲

image001六月裡,我常看到孩子們一大早就出發,去採集菖蒲,哪怕要走一兩英里也不怕。然後,他們帶回大捆連著葉子的菖蒲,回到家後再悠悠閑閑地把葉子扯下來。六月過了一半,花謝籽結了,菖蒲也就不好吃了。

春天,搓揉一下菖蒲嫩嫩的枝幹,就能聞到沁人的幽香,妙不可言。這幽香該不是年復一年從潮濕的泥土裡吸取來的吧。沒錯,準是這樣。

 

臭菘

image002八月和九月間,在割過草的低地上,看到臭菘結出黑糊糊的、有鱗葉包裹的果實,粗糙得猶如一個個研肉寇的舂臼。它們幾乎貼著地面──幾乎完全平臥在地上──托出形似草莓但碩大的橢圓形果實,可發出的氣味卻與草莓全然不同。

蕪菁image003

某天的黃昏時分,冷得手指都僵了,我集中心思改進拔蕪菁的作業技術,一心想趁它們沒凍壞時就拔出來。這樣的天氣裡做這事挺有趣。這些蕪菁那麼飽滿,如此翠綠,同時還在為來年儲存養分,這真是不宜錯過一看。在那些已經開始發蔫的綠葉子中,我看到露出點點深紅,那就是圓圓禿禿的蕪菁,有的都快鑽出地面了。看到它們,不禁聯想到被冷風拂紅的面頰。

 

紅莢蒾

image004

這種果子美麗得好像有毒似的,完全成熟前可謂五顏六色,斑斕驚豔,大概是從周圍一切吸收了各種精華所致吧。它們以單獨的聚傘花序長著,一簇果子中刮去果霜後就呈淡綠或粉綠,玫紅或紫紅,深紫或黑。最後陸續地熟了,變黑了,蕭瑟在枝頭。

 

image006

金絲雀的拉丁名字叫薊鳥(Cardulics tristis),因為牠以薊為食,「carduus」在拉丁文裡則是薊的意思。

薊的花頭才剛乾掉,金絲雀就飛過來,把花頭啄碎扯下,散落一地。我只是偶爾才遠行至此,而金絲雀卻每年都在此不斷盤旋,也難怪逃不過牠的法眼。

薊的種子會一直黏在花托上,若非金絲雀啄開,種子就會在花托裡爛掉,或等花托墜下才會落到泥土裡,所以金絲雀是幫助薊播撒種子的助產婦。靠金絲雀的幫助,薊的種子除了被吃掉,也得以隨風飛揚,命運於是有了多種可能。

橡樹果

這樣的季節裡,即使在杳無人煙的大森林裡我也不愁吃喝了。此刻鴿子和松鼠可以飽餐無憂,我也一樣。

人們為什麼不吃橡果呢?我心裡納悶。吃到口裡,好比嬰兒吮吸到母乳的香甜。小男孩都很瞭解白橡樹,無疑他們會採摘這些有益健康的橡果吃。難道人類就不能稍微退回去一點點,過一種更質樸的生活嗎?

image005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