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派員赴日進行六天五夜「台日輻射與風險社會訪調」,拜訪東京、福島、埼玉、櫪木四縣市的學者、生產者、消費者、環保團體及自主檢測組織,兩公民團體在今(22)日召開記者會,說明訪日觀察。
訪調結果:民眾自發檢測,檢驗後再決定是否消費
「這次訪調發現,其實普遍日本民眾仍然不信任日本政府所訂定的100貝克食物流通標準。」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賴曉芬指出,因此許多民眾自發組成檢測組織,以更嚴格的檢驗基準監測食物及環境的輻射值,並公開檢測過程及結果,讓消費者了解食品狀況。
「磐城就有以媽媽為主要成員的磐城放射能市民檢測室,不僅檢測食品、土壤,還有甲狀腺健檢。」賴曉芬轉述,該組織代表飯田亞由美表示,包裝有可能造假,只有檢驗才可以相信,「檢驗後才決定吃不吃。」
「而且相對於國家的100貝克標準,我們只接受未檢出。」飯田亞由美還表示, 因此市民檢測室的機器限定值可以設在1貝克,花上十幾個小時檢測,以較嚴苛的標準檢視食品安全。
位於福島縣南方的那須町也有由當地居民組成的放射能市民測定所「那須希望の砦」,免費專業檢測食品、土壤、木灰、水,以讓居民安心。
而根據目前那須町內的30個定點計測、 28個定點週邊土壤放射性濃度調查,平均空間線量為0.21微西弗、土壤平均濃度為4206貝克;而根據日本規定,土地標準是四萬貝克、空間線量0.23微西弗/小時,超標就要除污。
那須町放射能市民測定所代表竹原亞生認為,雖然食品檢測數值有逐漸降低的趨勢,但要讓放射性減少需要花很長時間,「在長期抗戰的過程裡,市民測定所就有維持的必要,因為可以彌補國家掌握不到的高風險品項。」
調查團隊:輻射數字的確往下降
日本311核災後,東北、關東地區成立不少民間輻射檢驗機構、市民檢測所;而經過這些年來的監測,究竟目前日本土壤、食品的輻射污染狀況為何?
「觀察五縣食品的調查資料,大部分食品都在100貝克以下,而且是偏低的,有的話也幾乎落在20~30貝克。」長年反核的原子力資料情報室代表片岡遼平表示,不過有時香菇、野豬肉等食品仍會檢出2、300貝克,「但這些檢出超標的食品不會在日本國內流通。」
親自走訪櫪木縣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也表示,櫪木縣是用市町村來抽樣檢測稻米,2016年全縣稻米檢測都低於下限值;而到目前為止,超市所販售的食品也都未檢出。
「隨著核災時間的過去,基本上數值都是有慢慢減低。」根據櫪木縣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的食品檢出貝克數都不高,但仍有些品項的檢出數值稍稍上升,「像是粟子。」賴曉芬也坦言,確實,目前搜集到的食品資料數據幾乎都在40貝克以下,「但我們不能說這是全部。」
日本農民:對台灣反應感同身受
目前新瀉大學、福島大學都有在當地研究如何抑制放射性物質轉移到作物上;生產者為了保護自己土地與安全,也自發性組成農民團體,進行定期檢測、清洗除污,「洗樹皮、處理樹葉都能減少污染;另外投入鉀肥,也可以減少銫的吸收。」
雖然核災區農民做了很多努力照顧農地、減少農產品輻射污染,但農民對核災區的農產品態度究竟為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拜訪福島農民,農民坦言,「以每天都會吃的米、菜來說的話,100貝克的標準太寬鬆了,應該低一點;但如果是季節產的香菇等作物,100貝克應該沒問題,因為食用的量不會太多。」建議針對不同品項制定不同的基準值比較恰當。
其實面對台灣民間的反彈,多數災區農民也深表可理解、可接受,「如果我不是生產者,也不住在福島,可能我自己也會有這反應。」福島果農橘內義知直言,日本其他縣市消費者也會覺得為何要買福島的東西,「雖然我的農產品都未檢出,但我也接受消費者不買的選擇,這是他們的自由。」
日本有自主檢驗,台灣市民缺乏類似機制
「311後,我們在思考的就是如何幫助農業復興和讓農民的生活恢復,而檢測就能讓大家安心。」崔愫欣轉述日本消費者聯盟的想法。
因此消費者合作社也有在檢驗體內輻射受曝量,再由檢測結果回推家庭攝取的食物類型,藉此了解食物會對體內計量的影響;但在檢測過程也發現,多數食用合作社食品的消費者體內並未累積輻射劑量,「這證明經過檢測的食品是安全又安心的。」
「如果只因為『福島』兩字就拒買.我們認為是有問題的。」日本消費者聯盟表示,因此要建立「安心」,建構健全的民間檢驗體系就顯得格外重要。
賴曉芬指出,福島縣、鄰近四縣市都有許多民間檢測資源,讓擔心的市民能看得到或接觸到檢測,才有可能在操作中逐漸感到安心,但台灣民間沒有這樣的資源。
「面對民間自主檢驗,政府也不應該抱持排斥態度。」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洪申翰也表示,消費者應該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單以政府標準值作為評估依據、二分區隔合格與否仍然不足,「應該讓消費者清楚知道這個食品可能是4貝克,這個是20貝克,這是80貝克。」唯有讓資訊完全公開,消費者才有更多的選擇權。
全盤檢討管制模式
「日本是因為核災事故發生在自己的國土上,才不得不與輻射風險共存;但台灣應該擁有選擇的權利,以保護自己國民為優先。」賴曉芬表示,在日本訪問期間,日本民間團體都表示,台灣是外國,無需承擔核災風險。
日本民間團體更進一步建議台灣應強化檢測體系,並建立屬於本國的輻射風險資料庫,「或許台灣也可像韓國一樣,主動搜集數據、提出自己調查的高風險品項。」
因此,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紛紛強調,台灣應該全盤檢討目前的管制方式,甚至從美國、日本管制的14縣著手,以嚴格標準評估高風險食品輸入必要;也呼籲政府建立台灣本土輻射污染資料庫,以確實掌握國民實際受曝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