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村就是一部電影 菁寮老街 跳著美好年代華爾滋

去年底的某一天,謝銘佑老師傳來他即將發行的<舊年>專輯裡的一首歌給我,那首叫作「下晡的ワルツ(華爾滋)」的歌,謝銘佑老師要我聽一聽,然後幫忙想想有什麼合適的地方可以拍這首歌的MV。

那是一首曲調輕快愉悅又隱藏點男女情慾的創作,謝銘佑老師說:「這歌設定的背景大約是民國四五零年代,所以拍攝的場景要有那個時代的建築跟氛圍。」我一邊在腦子裡思索著有沒有這樣的地方,一邊仔細的感受著歌詞的意境。「下晡的ワルツ(華爾滋)」歌詞裡有華爾滋、有轉圈圈、有時鐘這些關鍵字,於是我想到了臺南後壁菁寮的一個場景:

在菁寮的老街上還開著一家瑞榮鐘錶這樣老老的時鐘店,小小的店裡掛滿了日本製、英國製、德國製、各國製的老時鐘。滴滴答答滴滴達達的,時針分針與鐘擺不安份的時時發出聲響提醒你它們的存在,或者也可以矯情的說:提醒我們時光的可貴,整點時刻一到,店裡的各式時鐘會像是遵守著誓言一般準時響起,噹噹噹的鐘響於是回盪在小小的店裡。那樣來回擺盪的鐘聲就像是華爾茲的節奏。

DSC_0812

DSC_0828

我跟謝銘祐老師說:華爾茲的節奏不就是如同鐘擺一般規律的來回擺盪著嗎?而有著鐘擺的老時鐘滴答滴答的古老聲響,似乎也宣告著歌曲中描繪的臺灣早期那樣美好的年代已逐漸遠離…所以我們要不要拉到那裡拍場景?就這樣菁寮許多依舊堅持著的老匠師、老行業、老場景,就在施合峰導演的鏡頭下以及男女主角生澀的舞步中一幕一幕細緻的呈現在<下晡的ワルツ(華爾滋)>這首MV中。

YouTube video

從藍染到老街 老店迷人

實際上很多朋友都到過菁寮,但是我相信也很多朋友到了菁寮之後,並沒有好好的品味著那樣一個充滿著美好年代氛圍的老地方。藉由<下晡的ワルツ(華爾滋)>這首MV裡的場景,再跟大家好好的介紹一下菁寮這個老鄉鎮。

MV一開始出現的場景是墨林文物館,建築本身是日治時期梁耀明醫生的故居,後來梁家的子嗣同意將建築無償提供給墨林社區使用,目前它除了文物館的角色之外,更是菁寮發展藍染產業的重要平臺。

拍攝的過程中,我們在四合院的角落佈置有曬藍染布的場景,這是為了帶出藍染在菁寮的獨特性,因為菁寮在清朝時代即是藍染重鎮,菁寮的“菁”指的就是藍染的植物“小菁”。流經菁寮的八掌溪沿岸曾經遍植著小菁作為染布的原料,這裡因而蓋有許多存放“菁仔桶”(染料)的草寮,慢慢的居民都把這裡叫作“菁仔寮”,這也是菁寮地名的由來。

金銀婆婆

除了藍染產業之外,菁寮過去地理位置優越,曾經是府城通往諸羅的重要驛站,在商業交易及集居生活的需求下,菁寮逐漸發展出各項生活產業並形成具有服務機能的聚落。這裡有一條嫁妝街,包羅婚喪喜慶所需的一切用品,鐘錶店、西服店、棉被店、農糧店林立,直到現在依然存在著許多仍在經營的老店鋪。

傳統工藝匠師 連破損水瓢也能修復

傳統工藝通常具有濃厚的人文風味,這風味來自於手感、來自於匠師的風華歲月、也來自於一種無形的堅持。那樣的堅持看似平淡,其實是精采而迷人的。

像是MV中出現的建成鉛桶店就是一個很棒的例子,店主人阿雪阿嬤多年來堅持著以手作的方式製作出各式各樣的農用物件,她每天敲敲打打的勞動著,除了製作新的物件,也幫村民修復舊的物件,因而店門口常擺放著故障的水桶、破損的水瓢等著阿雪阿嬤細心修復,我常看到阿雪阿嬤跟客人就在修理的過程中回憶著往事嘻哈了起來。現代人講求快速便利,用完就丟,那種惜物惜情的精神或許也僅能在這樣的小店感受得到了。

要是說到惜物,那麼福家碾米廠大概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影片尾聲中有個老奶奶在古老的碾米機器前仔細的檢視著碾好的稻米,她的名字叫作張徐阿麗,是這家有著近百年歷史的福家碾米廠的女主人,這家碾米廠已經邁入第四代了,目前由老奶奶的兒子張文臨先生經營著。

DSC_0017

霍爾移動城堡般的福家碾米廠

令人驚訝的是福家碾米廠那座老碾米機器依舊如昔運作著!每當機器開始發動碾米的時候,整作木結構的碾米機器就轟隆轟隆的震動了起來。隆隆隆隆的震動著!像極了宮崎駿動漫「霍爾的移動城堡」裡的那座破爛卻可以任意移動的城堡,帶領來訪的旅人隆隆隆的就進入了美好的舊時光裡。

當然在菁寮還有更多精采的人、文、地、產、景的元素我們沒法依依呈現在MV裡跟大家分享,而且紙短情長,我也僅能告訴你一點點的小故事跟小典故,但是我可以偷偷告訴你,在影片最後陷入沉思的那個溫文儒雅的長者,他真實的身份是菁寮金德興藥鋪的負責人,他的名字叫阮齊,我們都喚他齊伯。

齊伯正是菁寮的活歷史,他的父親以前是這裡的保正(村長),他常常很自豪的跟我說他可以把菁寮老街從街頭到街尾每一家店鋪的歷史講給我聽!因而,若是您對我講的菁寮有興趣又不知從何看起,那麼不妨就從金德興藥鋪找齊伯泡茶聊天開始吧!

DSCF9513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