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訪木之花家族–自給自足、循環永續的生態村(Ecovillage)

有這樣一群人。

住在富士山腳下,共同生活在一起,以不使用化肥與農藥的自然農法為經,不製造多餘垃圾的循環型生活為緯,成員們發揮各自的才能和天賦,分別從事農事、料理、育兒、精神疾患患者的照顧、音樂創作、對外的情報發信…等不同工作;同時,所得均分,生活費共同支出,實現了完全與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相反的微型經濟、自給自足的生態村(Ecovillage)生活。

他們是木の花ファミリー(木之花家族,1994年,20人移住至位於富士山西麓的靜岡縣富士宮市,創立以富士山主神「木花之佐久夜毘売命」之名命名的「木之花農園」,後改名「木之花家族」,十八年後,2012年12月現在,從零歲到八十歲,已有86名成員。

 

什麼是「生態村」(Ecovillage)?

1991年,羅伯特.吉爾曼(Robert Gilman)和黛安.吉爾曼(Diane Gilman)為丹麥的大地之母信託(Gaia Trust)撰寫了「生態村和可持續性發展的社區」的研究報告,生態村的概念正式被提出:

生態村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為了讓社會、環境、生態能夠永續發展、持續到遙遠未來的理念社區。

目前全世界已有許多行之有年的生態村,較有名的有位於北蘇格蘭的Findhorn Community、澳洲布里斯本的Crystal Waters Ecovillage(發展樸門永續生活)、美國紐約州的Ithaca Ecovillage、北義大利阿爾卑斯山麓的Damanhur、印度的Auroville等等,1995年國際性NPO組織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GEN)成立,推廣生態村設計和提供國際支援交流。日本也有多個自給自足的生活共同體,最久的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

到底什麼樣的社區才能被稱為「生態村」?不外乎以下:盡可能的糧食自給、使用綠色能源、居住於生態住宅、廢棄物排泄物回收處理、成立物品共享的機制、最小環境衝擊的基礎建設…等,族繁不及備載。當然,這些都很重要,然而,任職GEN日本代表、生態村教育推廣組織Gaia Education理事、木之花成員的みちよちゃん(michiyochan)卻說,一個生態村,比起環境保全的設施配置和可持續性農業等物質要素,一起生活的成員的精神交流與調和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木之花的生活模式

不過,在談論形而上的東西之前,先來看一下木之花家族平常是怎麼生活的吧!

在法理上登記為農事組合法人(農事合作社)的木之花,與成員之間並不是僱傭關係。依照每個人的特長和意願,分成許多小單位:野菜耕種隊、水稻耕種隊、雞與山羊飼養、蜜蜂飼養、料理組、育兒組、訪問接待組、自然療法組、微生物培養、味噌與醬油製作、生態村設計教育組、土木組、「微笑便利屋」地域交流組、IT組…等,一名成員有主要負責的單位,但會視當天情況隨時相互支援。

多樣化的農業活動,多采多姿的食文化

木之花目前一共種了超過250品種的蔬菜和雜糧、11種的米、十數種的果樹、兩種茶樹,合計將近二十公頃,分散成一百多塊的田地,幾乎都是無償使用。「不好意思,我年紀大了,沒法下田了,希望木之花可以來種我這塊田…」等,近鄰的爺爺奶奶們相繼提出這樣的請求,木之花的田地面積也年年的增加。日本農家平均年齡60歲以上,平均年齡32歲的木之花,是維持地方農業風景的重要力量。

最最讓我吃驚的是同一作物多品種的種植:馬鈴薯六種、蕃薯十一種、白蘿蔔十二種、高麗菜十二種、大豆四種…,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香草、山菜、菇類、豆類、雜糧等,一整年的作業預定表真是琳琅滿目、熱鬧非凡。問成員かいちゃん(kaichan)為何種了那麼多品種?「只是我們自己想吃而已。」他笑答。

原木香菇
傍晚的白蘿蔔田。據說是適合おでん(關東煮)的品種。

宅配販賣自然農法的蔬果,是木之花的收入來源的一部分,但他們不是以販賣有機農產品為前提,所以才能夠擺脫一味考慮市場流通性和消費者喜好的一般思考模式,放膽試驗這麼多品種吧

木之花同時也自家採種。其中採種邁入第五年的無肥料栽培白蘿蔔和紅蘿蔔,已被位於長野縣、日本專司自農育種的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認可為新品種,明年將販賣出售的樣子。

採種用的胡蘿蔔。

除此之外,木之花也以平飼法飼養了三種品種,共六百多隻的雞、還養了山羊、蜜蜂。

山羊。最近的飼料是添加微生物發酵的蕃薯藤。「さつま芋のつるの漬物だよ。(蕃薯藤的漬物喔。)」成員笑著說。

師承自在地的「大平麴店」的大平奶奶、醬油職人半田弁吾爺爺的味噌和醬油,則是從麴菌開始自己培養,原料的大豆、米、小麥、大麥全來自自家田地,經過兩三年熟成的傳統味道。大平奶奶和半田爺爺在傾囊相授技術、將全部的道具交付給木之花後,已經先後逝去。

在木之花,這傳統技術將會代代流傳下去。

除此之外,成員們還會製作納豆、豆腐和蒟篛、醃梅子、漬白菜和蘿蔔、風乾柿子和蕃薯。每到秋冬,就是製作保存食的繁忙季節。

除了油、鹽、糖必須向外購買之外,其餘皆為自給。木之花實行一日兩餐的「玄米菜食(Macrobiotic)」,以發酵糙米和雜糧為主食、當季的現採蔬菜為副食,有時加上自家的蛋。

到訪當天的午餐。菜餚多采多姿,發酵糙米驚人的柔軟有彈性!(取自木之花的facebook照片)
八十六人加上訪客,每天共有九十幾人在這三十坪大的空間一起用餐。

除了滿足自家人的胃袋,廚房組也負責製作販賣用的麵包、餅乾、米果、玄米咖啡等產品,並提供自然食便當、自然食宴席料理的訂購服務。「現在一個月中沒有預約訂單的日子五根手指就數得出來呢。」廚房組成員のんちゃん(nonnchan)笑著說。

成員手作的餅乾,還有蜂蜜、茶、玄米咖啡等。另外還有介紹生態村的書籍。

農業的基盤、生活的基盤—微生物培育

木之花非常重視「菌」。能有這般豐富的餐桌風景,要說全部都是微生物的功勞也不為過。以EM菌(註1)為基礎,在30度的水中加入糖蜜、自家糙米胺基酸,以及松、枇杷、熊笹等具有抗酸化力的葉子,薄荷、甜菊等香草,還有橘子皮、大豆粕等材料,經過九天的熟成所培養出的「木之花菌」,除了稀釋作為每日的飲料,也使用於發酵堆肥、作物的澆灌水和葉面散佈,另外,還混入雞和山羊的飼料和飲水中,因此雞舍和羊舍完全無臭,這些飽含微生物的動物糞則是堆肥的最佳材料之一。木之花還有兩間生態廁所,也是因為微生物的活動完全沒有異味。

雞糞堆肥。「第四年的堆肥是很好的育苗用土。」たっちゃん說。
生態廁所,據說分解太快了至今還沒當做堆肥使用過。

另外還培育其他微生物的餌食的「光合成細菌」,混入作物的澆灌水中,與木之花菌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具有固定氮素、生成胺基酸、防止連作障礙和土壤病害等效果。

常常有人為了學習木之花菌的培養方法而造訪,負責微生物培育的ひろみちゃんhiromichan)面對這些人,最初一定是這麼說,心是最重要的喔。微生物是非常纖細的存在,因此培養微生物的人,首先必須抱持著一顆纖細的心才行。

培養菌的時候,她總是彷若將執行某種神事般,將身心調整到最和諧的狀態。

共同育兒、共同照護

「常常有人覺得共同生活很不可思議,其實日本以前也是一個村莊裡大家一起生活、互相幫助、互相照顧的啊!」成員說,「我們只是回到以前的生活模式而已。」

從零歲到十七歲,木之花目前一共有二十幾名的未成年成員,全都住在一起,主要由育兒組的成員負責照顧,成員們每人也肩負起父親母親的角色。

初次到訪的晚上,最讓我吃驚的就是這群孩子們。用完晚餐,打過招呼後,五歲的男孩立刻爬上我的膝頭坐著,笑問:「你叫什麼名字?從哪裡來的?」另外三四個小學的孩子們則湊過來拉我的手:「我們明天要馬拉松,跟我們一起練習吧!」

完全不見「牆」的存在。反而是鮮少跟小孩相處的我有些腆然,手腳不知該往哪擺才好。

「這是什麼?」坐在我身旁的女孩拿起我的iphone,一邊拍下了這個剛爬下我膝頭的男孩。
玩著電車ごっこ的孩子們。金髮小女孩是隨著以生態村為論文題目的人類學博士生媽媽カジャ,從丹麥來到這裡。(照片取自木之花facebook)

「中學的孩子也是有反抗期的,會覺得自己家跟別人都不一樣,很討厭,」成員笑說,「但畢竟是木之花教養出來的孩子,很直率的,討厭就直接的說討厭,不會拐彎抹角。

回來後我一直在想,現在這種以小家庭為單位,而且小孩頂多一兩人的生活模式,搞不好是讓人與人的隔閡益發擴大的原因之一--這種生活成本和風險是很高的,既要養兒又要為老後做準備;每人都關注於自己的家庭,那被排除在家庭之外的人(不婚者、離婚者、另一半過世的人),又該怎麼辦呢?也許有錢可以養活自己,但孤獨感,卻是有錢也排解不掉的啊。

關注精神疾患的自然療法

憂鬱、燥鬱、厭食、暴食、各種依存症…等各種精神疾患的患者年年上升(2008年官方統計為323萬人,遠高於同年度的糖尿病237萬人、癌症152萬人),迫使得在2011年七月,日本厚生省正式宣布繼癌症、腦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四大疾病之後,精神疾患為「第五大疾病」,並針對急增的憂鬱症、認知症訂定了改善計畫。

事實上,很多研究也指出,現代會暴增這麼多為精神問題所苦的人,跟環境、飲食、生活裡充斥的環境荷爾蒙、殺蟲劑、農藥,還有極度的壓力和緊張等脫離不了關係

木之花不只是獨善其身、關起門來自給自足而已,「自然療法PROJECT」是針對精神疾患患者的陪伴計畫。

精神疾患、心身無法安定、尼特族、拒絕上學、文明病…等抱著各式各樣問題的人來到木之花,由具有看護師資格的成員全天陪伴,晚上也睡在同一房間。平常則和成員們一同作息、一同飲食,情況允許的話幫忙做一些簡單農務。

看護師之一的ようこちゃん(youkochan)說,自然療法的三大重點為:

一、    提高心的免疫力:在日本,疾病寫成「病氣」,也就是說,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心靈的不調和。來到這裡首先要學的,就是和成員一樣學習從日常生活中審視自己內心的姿態。這也是回歸社會後防止復發的根本方法。

二、   順應自然的生活規律:不規則的飲食、熬夜…等凌亂的生活節奏,是文明病的主因,以農業為中心的木之花生活,身心狀態自然而然能達到平衡,喚回自然自癒力。

三、   豐富生命力的自然食:透過幾乎全來自自家土地、種類豐富的玄米菜食、酵素飲食、生食等食養療法,具有安定心神、改善體質等效果。

過去抑鬱史長達十一年、足不出戶三年、多次自殺未遂,現在是水稻隊的一員的まこっちゃん是這麼說的:「我總是很在意別人的評價,自己無法接納自己的存在。但是,在這裡,每個人接受的是百分之百的我,在充滿安心感的環境生活、在陽光和土壤間工作,是我心靈能夠安定的最大因素吧。

NPO法人ぐりーんぐらす(綠色生活)與地域交流

2001年以木之花為母體所成立的NPO組織,負責有機農業(自然農法)的推廣、資源回收再利用等,跟環境、福祉相關的活動,還有生態村的推廣。也受靜岡縣政府委託,從事新歸就農者的輔導。

還有「微笑便利屋」計畫,只要地方上的爺爺奶奶、家庭主婦等提出需求,舉凡清水溝、修剪庭樹、清掃落葉、修理空調…等無所不包,而且是不收錢的。

「木之花年輕人比較多,」成員笑,「做這些是應該的啦!」

生態村設計教育Ecovillage Design Education(EDE)

2007年,在加拿大學習環境科學、在蘇格蘭Findhorn Community學習生態村設計的みちよちゃん與木之花相遇,並成為成員,開始有意識的推廣生態村的理念。

生態村設計教育Ecovillage Design Education(EDE)從2006年開始,已在全球23國展開,木之花也在2008年於日本大學附屬設施舉辦初次的EDE,今年初,將地點移至木之花,報名者在一個月的期間上課、實習、與成員們共同生活。「沒有什麼地方會比生態村的現場更適合體會生態村設計。」成員說。

具體上課內容,分成:

「環境」:永續可能的糧食生產、適切的技術、ECO建築;

「經濟」:錢是什麼?、合乎道理的生活方式、社會企業與地域經濟;

「社會(人間關係)」:圓滑的溝通、領導力、意思決定與facilitation(註2)、transition town(註3);

「世界觀」:意識轉換、宇宙意識和地球曆、創造性和藝術等。

明年二月將舉辦第二次EDE。

明年的生態村設計教育課程,有興趣來參加嗎?(照片取自木之花facebook)

其他事業的營運

其他如經營旅館「木之花庵」,供來訪者住宿;懂音樂的成員則組成木之花樂團,除娛樂自家人,還巡迴表演,只要有訪客來,晚上一定會舉辦演唱會。到訪時因為是平日,所以住宿的只有我一人,木之花仍然全員出動唱了一小時的歌來歡迎我,煞是受寵若驚。

另外也會參加許多的EVENT,持續地將木之花的理念傳達出去。

演唱中的樣子。詞曲全由成員自行創作。(照片取自木之花facebook)
十一月參加於東京日比谷公園舉辦的「土與和平祭典—播種大作戰」(照片取自木之花facebook)

 

共有共享、『一個錢包』的簡單經濟

有才能、有能力的人,就能在這個社會上成功,然後獲得更多的利益,追求自己的幸福—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的思考方式,但在木之花,有一套獨特的運行模式。

首先,成員各自的資產當然是各自管理,但自由分享給其他成員;加入木之花後,不考慮勞動的多寡和工作內容,一年的總收入由大人均分,成員們為獨立的事業主各自納稅。平常的生活費、保險費、稅金、小孩的教育費等,則由大人的收入中共同支出。例如去年2011年,每個大人的平均所得為五十萬,再從其中提出二十四萬(一個月兩萬),集合在一起的1200萬,是為木之花全體的年度生活費,其餘的二十六萬則會匯入各自的帳戶中。「雖然說有匯入帳戶,但在這裡根本用不到錢,」剛來到這就用存款買下木之花庵的成員跟我說,「我來到這後就再也沒看過我的帳戶。

生活費一個月二萬!是日幣兩萬,不是台幣兩萬喔!兩萬,別說是東京了,不管在九州、沖繩、還是北海道,都是一個很難達到的數字(不要忘記你在黃金傳說看到的一萬元生活是不含房租的),木之花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很簡單,就只是「共享」而已。

在木之花,成員分別居住在五棟住宅裡(目前正在蓋第六棟,為木造的ECO建築),交通工具共享、衣服共享、生活用品共享,如此一來,一人所需的生活開銷將會大幅降低。遇到成員出差、生病、或是有成員要進修(目前有成員在攻讀博士、在東京學美容等)的花費,則由全體成員共同支援,正所謂,全員「共用一個錢包」。

你們比共產主義還共產主義。」從中國來的訪客曾對木之花成員們這麼說。

 

在耕耘土地之前先耕耘自己的心

2009年,創立GEN的丹麥環境活動家Jackson夫妻造訪了木之花家族,讚賞「木之花成員的精神層次的高度,與義大利的Damanhur、艾沙尼亞的Lilleoru並列為世界三大生活共同體。」然而,早在木之花成員們知曉「生態村」概念之前,他們就已經確立了這樣的想法:不管做什麼,都由「心」開始

我原本一直這樣認為,透過自然農法的實踐,隨著自然生態的調和,人類本身的身心狀態也能達到某種和諧的狀態。然而,其實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先後順序,倒不如說,心的影響力或許還更強大。

野菜耕種隊的たっちゃん(tacchan)說,他剛來到這裡的時候,最驚訝的是「田地的歪曲是心的歪曲」、「心創造了現實世界」等想法,在長野縣自然農法研究中心學習育種,並在執日本循環農法之牛耳的埼玉縣霜里農場研修的他,最初抱持著跟我一樣的想法:「不是一直線、畝稍微歪了點有什麼關係,對作物的生育根本不造成影響嘛!」還有,當我看到定植成一直線的茄子時,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是:天哪好浪費空間!交叉定植就可以收成更多更多的茄子了!

一味學習技術與知識的我,似乎忘了其他更重要的事,並為了長年身心的不安定與同伴難尋的失落與孤獨而苦惱著。然而田間所展現的風景,其實就是自身心靈狀態的投射。心靈狀態除了在每天的共同生活中慢慢調和,十八年來每晚不間斷、木之花獨有的晚間會議,更是讓精神快速成長的方式

大人會議

共同生活一開始並不容易,數名成員們都如此提及。事實上,有志於生態村的人們,一旦開始共同生活之後,因為各種齟齬和對立而分崩離析的例子也所在多有。

如果說農業是撐起木之花的骨幹,那大人會議就是木之花的心臟。在大人會議,除了分享每天發生的事和作業進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名為「心シェア(心之分享)」的對應方法。

在每日的生活實踐中調和身心」–這是成員間的共識,也因此,這十八年來鮮少有大的對立,但是難免會有感情的摩擦、工作上的缺失和磨合等時候,一般人總是會互相指責,但是成員們時時刻刻注意的,是先審視自己的內心。當然,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人難免會有不理性的時刻,因此即使是兩個人的問題,成員們都會當作自己的問題,在大人會議中,站在當事者的角度思考、提議,如此集眾人智慧,往往會產生好的觀點。成員們也能共同成長。

大人會議的另一個特徵,是「廣為公開」。即使是個人的隱私也會。「如果成員中有誰喜歡上誰,會在大人會議上表態,」成員笑說,「成員們是當然的啦啦隊。當然如果過於專注在對方的事情讓氛圍變得很奇怪,就會叫他要注意啦!」

不管是微小的溝通,還是人類全體的問題,全都是根源於同樣的真理—木之花如此確信著。因此即使是日常小事,也不會怠慢它,因為再小的事,都具有值得學習的價值。

 

結語:願作第一百隻的猴子

聽過「第一百隻猴子現象」嗎?

一隻猴子在海邊洗芋頭,其他的猴子看了,也仿效牠,開始在海邊洗芋頭,當第一百隻猴子也開始洗芋頭的時候,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在其他相距遙遠的海邊,也開始有猴子洗起芋頭來。

最近我常常在想,如果說只有在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種著無化肥無農藥的蔬菜,其他時間卻不停的滑手機、看電視、玩電腦、對周遭的人漠不關心、對自己的生活從不審視、對地域連結毫無興趣、對世界問題缺少關懷,那這樣的自然農法似乎只能是半吊子。

農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還有福祉、藝術、經濟、環境、社會…等等很多面向,都是追求永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生態村並不是反科技、反社會、閉門造車,相反地,生態村的居民,普遍具有高度精神意識和社會關懷,並積極的對外發信。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型態,在這個苦多於樂的社會開出新的道路;他們彷彿在海邊洗芋頭的猴子們,對世界發出前所未有的信息。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人了解其珍貴的價值,從而思考至今的生活方式。

而你,願作那第一百隻猴子嗎?

10月家族大合照,還包含了長期和短期的訪客們。(取自木之花facebook)

 

p.s.1 木之花出了兩本書《心を耕す家族の行く手》、《血縁を越える自給自足大家族―富士山麓からのメッセ-ジ》,有興趣的人可上亞馬遜搜尋。

p.s.2 木之花homepage:http://www.konohana-family.org/ Facebook「木の花ファミリー」

 

 

(註1)EM(有用微生物群)為土壤改良的微生物資材,乳酸菌、酵母、光合成細菌的共生體。利用於農業、畜產、水產、環境淨化、土木建築等各領域。

(註2)facilitation:在會議、組織集會等場合,促進發言、整理談話內容、確認與會者共識等,協助參加者的合意形成和相互理解,使得組織活性化、達成協同的手法、技術、行為的總稱。

(註3)transition town:面對石油危機、氣候變遷等危機,發揮地區居民創意、活用地域資源,從而盡可能的移行至「脫石油社會」的草根運動。2005年,由英國的樸門與自然建築講師Rob Hopkinsy發起。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