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女柚農陳喜美 和父親一起「呷柚」

「我不贊成女兒回來務農,要靠農過活,太辛苦了。」台南麻豆柚農陳純仁,兩年前聽到女兒陳喜美打算回家務農時,第一時間就投下反對票。

家中的柚子園,和陳喜美同年

10171239_859440897405015_6793600323563676383_n
陳喜美在教導消費者採柚子的方法 提供/陳喜美

陳純仁四十八年次,種柚三十多年,是家中第三代種柚的傳人。他們家的柚子園有一百二十棵柚子樹,寬闊、有序地分佈在兩甲的土地上,一年產量四、五萬斤。二十九年前,陳純仁的父親種下這些柚子樹,陳純仁的大女兒陳喜美也是那年出生。

陳純仁從小就幫家中務農,養雞、養豬樣樣來,高工畢業後就在家中柚園工作。他小時候討厭甚至害怕放假,因為那代表逃不了各式繁重農活。他栽培兒女,盼他們「能讀就盡量讀」,陳喜美也沒辜負老爸的期望,一路都是資優生,台南女中、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畢業後到外貿協會受訓,在科技公司負責中歐貿易,年薪百萬以上。

返鄉務農的念頭,在陳喜美大四時萌芽,直到畢業後四年,才化為行動。「有些體會是會慢慢發酵的,」陳喜美說,她大四時媽媽過世,除了悲傷、失落,也感覺自己不太了解父親、家中的柚園甚至整個麻豆,「工作幾年後,我一直想做溫暖的事情、有溫度的東西,後來想想,那不就是我們家中的柚子園,有人情味,還有陽光的溫度。我想,也許是媽媽帶我回家鄉吧。

以「呷柚」之名,做網路行銷

1544470_859440380738400_369526203905853891_n
呷柚的柚子園一年產量約四、五萬斤。 提供/陳喜美

返鄉後,陳喜美跟著父親學種柚,也發揮她在文字、網路的專長,為家中柚園取了「呷柚」的品牌名,並架設網站介紹自家產品。

「呷柚」,有加油、吃柚的雙關諧音。「取得很好,我們全家很喜歡。」 陳純仁對女兒取的名字讚不絕口,以往陳家的柚子都是賣給盤商,但自從女兒在網路上行銷後,有兩、三成的新客源都是從網路而來。

陳喜美舉辦體驗活動,邀請朋友、消費者來園採柚,讓消費者體會農家辛勞,也開拓「呷柚」的知名度。陳喜美一位大學同學剛退伍不久,來他們家幫忙採收,結果那朋友對陳喜美說:「我三年內不敢來你們家了,我當兵都沒這麼累。」

網路行銷雖有助於產銷,直接接觸消費者,但是陳喜美認為關鍵仍然在於柚園田間管理、生產技術。

阿公種柚取間距 阿爸養雞種文旦

「如果沒有爸爸跟阿公為柚園打下好的基礎,再怎麼銷售也無法拓展開來的。」陳喜美說,當初他們家柚子樹在栽種時,阿公看外國雜誌有了啟發,認為柚子樹要充分日照,因此要種開一點,而且未來也有利於開車採收。

陳家柚園每欉柚樹間距大,與一般柚園密集栽種截然不同,因此當年栽種之初,還被其他農友笑說:「你們是要種草嗎?」如今陳家柚園井然有序,柚子樹棵棵日照充足,地面長滿草,保溼保暖溫差小。搭配陳純仁養的雞,吃害蟲,雞糞還當肥料,成為另一特色。農改場研究員看到陳家柚園的生物多樣性高,有各式鳥類、昆蟲,連續五、六年以陳家柚園作為研究場地。

陳喜美雖在行銷上有斬獲,但父親仍認為務農太辛勞,而且許多技術眉角也非三兩天就能學會。陳喜美為了爭取父親支持,進行一趟農業參訪環島行,拜訪全台各地從事友善耕作的農家,包括玉井的芒果、大內的木瓜、大樹的荔枝、屏東的稻農、台中東勢的愛玉、苗栗苑裡的小麥、彰化的葡萄、台東釋迦等。

「我親身體驗不同作物的不同種植方式,同時也看到台灣農業的相同之處,例如產銷問題、分級包裝。」陳喜美帶著這些身體的知識回到麻豆家中,父親陳純仁也給予正面評價:「有啦,有進步啦!」

1506569_859439524071819_2635224164504089224_n
呷柚的柚子園,養了三十多隻雞,吃園內害蟲,雞糞也可做肥料。 提供/陳喜美

陳純仁與作物、動物的情感

返鄉兩年來,陳喜美與父親朝夕相處,她發現她當初想做的「溫暖的事情、有溫度的東西」,父親早已貫徹在工作與生活中了。

陳喜美說,父親在柚園工作時,後頭總跟著一群雞,而父親也為雞取名,像是「阿乖」、「大頭仔」、「阿碰」、「雞王」。有一陣子要孵一群小雞,父親每晚都坐在雞窩前,望著那群小雞,一看就是一兩個小時。陳喜美笑說:「這大概就是我爸爸喜歡看的八點檔吧!」

不論工作與否,陳純仁每天都會在自家的柚子園晃呀晃,對每欉柚子樹的歷史與近況瞭若指掌。陳純仁說:「這批柚子樹我都種二十九年了,當然很認識呀,有感情啦!」

呷柚,出國學習再回來!

今年六月,陳喜美將到美國杜克大學就讀MBA課程,她說她想趁年輕,多去國外了解,看看美國小農的經營方式、農企業是怎麼運作、政策對農民生計的影響:「面對即將啟程的商業訓練之旅,心中害怕無法融入,或未來也成為汲汲營營的一群,但我還是想帶著所有感動鼓起勇氣去世界冒個險,再回來,跟自己說聲『呷柚』!」

女兒從國外學成後,希望她回家幫忙嗎?陳純仁說:「當然希望,兒女回來我當然卡輕鬆呀!」聊著聊著,他眼神一飄,指著一欉柚子樹說:「你看那上頭有白頭翁在築巢,他們會飛出去一陣子,然後找最適合的枝條回來。」

10154893_859439210738517_1568066105536225562_n
陳喜美跟父親陳純仁,還有他們的柚子園。 拍攝/楊鎮宇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