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商聯合壓低價格 蒜價低迷 政府治標不治本

今年因天氣冷涼,蒜頭單位面積產量比往年多2成,加上進口配額,總共超出國人需求量8千公噸,雲林各產地平均收購價跌到一斤12元,只有成本的一半,蒜農各個血本無歸,政府以外銷補助、量販店促銷找出路;但許多農民、農會都表示,雖然栽培面積和單位產量都增加,但價格應不會這麼誇張,盤商說好聯合壓低價格,才是蒜價低迷的主因。

巧合的是,2011年蒜頭也因氣候冷涼盛產,當時價格也是一斤12元,農委會和縣府的對應措施和今年如出一轍,治標不治本,本該照顧農民的農會,也在理事會的壓力下,擔心虧損不敢收購行銷,莿桐農會則是少數推出蒜頭產品、加工品的農民團體,總幹事張鈺萱認為,要解決蒜價大起大落,必須建立透明公開的拍賣機制,推廣農民和農會契作,並要求無農藥殘留,用高品質打開產銷管道。

量多加進口,蒜價一斤不到10元

蒜頭是餐桌上最佳配角,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要吃掉5萬3千公噸蒜頭,換算栽種面積約5千公頃,8成以上集中在雲林,每年10月到隔年清明節前後10天,冷涼的東北季風用20度低溫照料蒜頭長大,等南風到來,蒜頭停止生長,農民就能歡喜挖出蒜頭「開獎」。

今年氣候冷涼,蒜頭飽滿碩大,單位面積產量大幅提高2成,加上前一期氣候不佳量少價好,農民栽種意願大增,今年面積達到5179公頃,總產量高達5萬8千多公噸,加上關稅配額3520公噸,供給量多出8千公噸,大盤在產地的蒜頭(乾蒜)收購價一斤跌到12元,甚至還出現7元超低價,讓農民大喊活不下去。

雲林口湖鄉蒜農陳瑞玉無奈表示,其實產量沒有差太多,蒜頭成本一斤約25元,去年收購價還有30多元,今年怎麼賣怎麼賠,雖然蒜頭可以烘乾儲存,但最多放到農曆10月(國曆11月)就會發芽、走味,而且沒有專業的倉庫,只好販仔出多少就賣多少,「但不管怎麼樣還是要種啊,不可能等好價才種,說起來也是很悲哀,但還是只能種。」

台灣蒜農協會理事長林俊甫表示,蒜頭成本相對較高,每分地就要3萬元,很多農民都是借錢買蒜苗,就算可烘乾,但放越久風險越大,農民看到手中這麼多蒜頭,急著出售就只能聽盤商的話。

盤商壟斷價格,低價才進場

10330496_785479641462096_2608713436273488669_n
蒜價被盤商聯合壓低(攝影/劉瑋婷)

然而,蒜頭是民生必需品,陳瑞玉、林俊甫及許多農民、農會都認為,產量雖多但不至於價格這麼慘,盤商聯合操控才是主因。

陳瑞玉直言:「蒜價都是生意人在控制」,盤商們早在年初就開會講好,今年要多少價格才收;林俊甫表示,蒜商今年1到4月就進了4千多噸,至今還沒消化完,所以要壓低農民價格再進場。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每年需進口一定蒜頭配額,配額外每公斤採27元高關稅,蒜商大多從阿根廷進口。不願具名的雲林縣政府員工表示,基本上台灣的蒜頭應該供不應求,不過非盛產期必須從國外進口,每公斤約30元,加上關稅後比台灣產的貴,但去年本土蒜頭量少價揚,進口反倒較便宜,有些蒜商先和農民契作,因此賠錢,今年不願再契作,等價格低時才進場,「這種事情就是3年一輪,好壞照輪,幾年讓農民賺,幾年讓盤商賺。」

外銷、促銷,治標不治本

農委會為解決供銷失衡,今年4月起啓動外銷,輔導雲林縣政府,補助蒜商集貨、分級、運輸等費用,每公斤14元,農糧署副署長黃美華表示,14元包含蒜頭價差,因為沒補助很難和國外競爭。不過由於國外價格也低,商人外銷意願不高,目標8千公噸,截至本月13日止,出口加登記僅有1096公噸。

雲林縣政府眼見外銷低迷,14日宣布加工收購機制,補助蒜頭加工業者乾蒜球每公斤9元,做成蒜頭酒、蒜頭醋、蒜醬等;和全聯福利中心及量販業者合作,採購1千5百公噸促銷。

但政府花大錢補助,農民實質受益卻十分有限,雲林縣府員工透露,量販業者將蒜頭視為促銷商品,A業者一斤賣39元,B業者就賣33元,隔天A業者馬上降到32元,流血競爭下,給農民的收購價自然不會高,縣府不斷溝通,價格才稍微提高。

林俊甫批評,農委會與其補助商人,不如輔導農會,直接向農民收購蒜頭,做二級加工,或烘乾儲存、當成飼料添加物。雲林元長鄉蒜農許維文更直截了當地說:「(進口蒜)標售的是商人,買蒜的是商人,操盤的也是商人,補助他們,他們也不會給農民好價,不如直接跟農民買去銷毀。」

黃美華表示,站在政府立場,無法禁止蒜商進口,每顆蒜頭品質不同,因此也無法規範蒜商和農民的議價,但要求領外銷補助的蒜商,採購價不能低於產地行情。只是何謂產地行情?她說,農委會沒有一定標準,買賣雙方應會取得共識。(本文為蒜價系列文章,閱讀下文請點選這裡

延伸閱讀:

契作、無農藥殘留:刺桐農會、好人會館為蒜頭找出路

10363670_844762648884648_4600488234761606776_n
政府治標不治本,無法有效處理蒜價(攝影/林慧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