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討海人呷飯 恆春大光社區推漁夫便當

屏東恆春鎮大光社區三年前開始發展生態旅遊,除了當地志工為遊客解說潮間帶物種,今年四月首推以在地食材製作的「漁夫便當」,遊客可伴著月琴聲和鹹鹹海風,欣賞漁村景致和享用風味美食。

大光里原名「大樹房」,後改名為「大光」。里山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志遠說,大光社區有後壁湖漁港,是典型的農漁村。恆春發展生態旅遊已八年,當初在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帶領下,師生陸續輔導七個社區部落,結合在地文化與資源推廣生態旅遊,即社頂、水蛙窟、里德、龍水、港口、大光和滿州。

「有了社頂部落成功的範例,也希望帶動其他周邊發展,所以我們準備資料跟居民拜訪說明,並培訓阿公、阿嬤成為解說員,居民從不信任、慢慢接受,到逐漸成為一個團隊。」林志遠說。

在地食材製成討海人回憶「漁夫便當」

受落山風影響,大光社區的農作以抗旱、抗風和耐鹽的蘿蔔、花生、地瓜、洋蔥為主。今年社區以舊稱為名,成立「大樹房文創小舖」,推廣在地農特產品,帶動地方第一、二級產業發展,先前已推出「牛樁仔蘿蔔乾」和「菜豆仔乾」,今年四月再推由社區媽媽製作、具討海人回憶的「漁夫便當」。

林志遠說,牛樁仔蘿蔔是特有種,台灣只有恆春和宜蘭才有種植,跟美濃的白玉蘿蔔相比,皮比較薄,適合煮湯;菜豆仔乾則是用細長的菜豆,採收後以恆春溫暖的太陽曬成乾,適合燉煮排骨湯。

許多觀光地區都會推風味餐點,「我們希望吃能跟在地文化連結,」林志遠說,今年推出的漁夫便當是社區居民的共同回憶,以往討海人出海,母親或妻子會準備愛心便當,菜色包含鹹魚乾、花生、地瓜,即使飯菜涼了,仍是最美好的滋味。

10520417_718577331596686_173959365947429726_n
漁夫便當選用在地食材,包含鯖魚、花生、鹿角菜、蘿蔔乾和小青龍。(圖片提供/里山生態有限公司)

食材重視生態永續 社區互助

漁夫便當食材重視生態永續,例如主菜鯖魚是配合墾管處2014年推動的「食在愛海--永續海鮮創意食譜」,而非用在地特色魚種鬼頭刀和飛魚。

林志遠說,永續海鮮魚種分成綠燈、紅燈、黃燈,綠燈可以安心吃、紅燈不能吃,黃燈是可以吃但要報備,不過,因考量到永續精神,最後選用數量足夠的鯖魚。

便當還有另一個特色,即採「跨區合作」。林志遠說,因為同時還有其他社區在發展,「他們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兄弟姊妹,」希望讓每個社區的產品特色化,避免彼此間削價競爭,並相互串聯。例如原本米飯想用台東的池上米,但因擔心運送過程消耗能源,剛好鄰近社區龍水有「瑯嶠有機米」,以及全台最南端的茶區港口的冷泡茶,因此就地取材,組成特色餐點。

大光社區漁夫便當正式發售(里山生態有限公司提供)
大光社區漁夫便當正式發售(里山生態有限公司提供)

在地解說員親自導覽潮間帶,有別於消耗型觀光

墾管處與大光社區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墾管處訂購大光社區漁夫便當(里山生態有限公司提供)
墾管處與大光社區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墾管處訂購大光社區漁夫便當(里山生態有限公司提供)

除了漁夫便當,大光社區生態旅遊還包含探訪日、夜潮間帶和花生體驗遊程。

林志遠說,大光社區資源豐富,有海產街與水上活動,但現行的旅遊模式偏向大眾觀光,旺季遊客一多,業者間產生削價競爭,有時會忽視環境承載量,影響到海洋生物和消耗在地資源。

為了減少環境破壞,並結合社區特色,2012年12月開始,大光社區發展生態旅遊,希望有別於消耗式的觀光,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輔導下,培訓居民成為導覽員,並成立大光社區巡守隊,除了監測海洋資源,也跟在地警方建立通報網,嚴格取締不肖業者盜採資源。

大光社區服務窗口賴政得說,日間跟夜間潮間帶的物種豐富,能近距離接觸海參、海星及其他特殊物種,遊程還包含帶遊客體驗採收花生及豆腐DIY,因大光靠海,土壤為砂石土,適合種花生,採收完再利用花生的汁液製成豆腐。

大光社區同時也是月琴大師陳達的故居,嘗遍在地美食的同時,還可以坐在大樹下,聽社區居民民謠開唱,邀請遊客共享漁村樂。

林志遠說,等到「大樹房文創小舖」營運穩定後,將把收益的10%回饋社區作為發展基金,未來也會持續將生態旅遊及文創產品緊密結合,支持珍貴的地方產業。

13237_718577538263332_3823730254763107292_n
大光社區生態旅遊還包含探訪日、夜潮間帶,由在地解說員親自導覽。(圖片提供/里山生態有限公司)

漁夫便當資訊:
4月份開始,大光社區「漁夫便當」正式上市,初步營運期間,除配合生態遊程供餐外,每日限量推出45份,每份120元,採預約制(前三天預約),10人以上接受訂餐,訂餐專線:0963-691-968大光社區窗口賴先生。

(預約潮間帶行程請上「大光社區生態旅遊粉絲頁」上網填表單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