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越光鹿鳴台大 從一粒米學習利他精神

歷經4個月的耕作,台灣大學農學院教授和學生昨(7)收割有「台版越光米」之稱的台南16號,同時推出「鹿鳴米」的自有品牌,期許所有台大畢業生樂於發揮共享、利他的精神。致力於稻米育種的副教授林彥蓉說,目前校方和彰化二林的壽米屋合作約5公頃的稻作,全程採用有機資材,並有,未來會持續透過校方販賣部、百貨公司等打開產品通路。

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收割「鹿鳴米」,期待台大畢業生要有利他精神

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收割「鹿鳴米」,期待台大畢業生要有利他精神。(攝影/潘子祁)

台日混血兒,台南16號

「台南16號(晶鑽)」是台灣大學農藝系,和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在2012年培育出的新品種。而越光米(Koshihikari)是日本在1956年育成的稻米品種「農林100號」,由於米粒透明度高、黏性強、風味佳,迄今仍是消費者喜愛的品種。

台灣在1970年代曾嘗試種植越光米,但因越光米對日照時間相當敏感,因此試種的越光米很早就開始抽穗,導致產量低、品質差,真實應驗「橘化為枳」的典故。

為了孕育「台版越光米」,農藝系副教授林彥蓉開始嘗試藉由「分子標誌輔助育種技術,篩選台農67號和越光米雜交後的『子代』。」她解釋傳統育種是以人工雜交產生「子代」,挑選出需要「性狀」(如對日照時間不敏感)的個體後,再經多個世代雜交,才能挑出適合的品種,往往需經過10多年的試驗才能成功;但透過分子育種技術,可快速篩出需要的性狀基因,加快育種進程。

台南農改場002

台大推品牌,要學習利他精神

為讓學生了解「台南16號」的栽種過程,今年3月初在台大試驗農場的協助下,由校長楊泮池、農學院長徐源泰和農藝系學生「米滿Ricefull」團隊試種約0.1公頃的一期稻。經過4個月的生長、田間管理,昨(7)日一行人又「歡呼收割」,同時還推出自有品牌「鹿鳴米」。

「鹿鳴」一詞來自《詩經‧小雅》原文:「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原詩意藉群鹿共食青草的意象,形容呼朋引伴、共饗美食的氣氛,因此也有期待台大畢業生發揮利他精神,樂於分享的意味。

由農學院學生組成米滿團隊,實地到產地了解「鹿鳴米」的生產過程,希望藉創立品牌為農民打開通路。(攝影/潘子祁)
由農學院學生組成米滿團隊,實地到產地了解「鹿鳴米」的生產過程,希望藉創立品牌為農民打開通路。(攝影/潘子祁)

其實這次除了校內試種外,林彥蓉更選擇和彰化二林鎮的壽米屋進行產學合作近5公頃的台南16號米,作為「鹿鳴米」的供貨源。雖然目前還沒有有機驗證,但耕種方法全程採用有機資材,並且附有SGS檢測和TGAP追溯,「畢竟是要給消費者吃的,所以安全、安心是必要的。」林彥蓉說。

「我們有出團到二林進行參訪,了解稻米的栽種過程,」米滿團隊負責人林嘉興說,團員曾一同到產地現場觀摩耕種、施肥過程,也觀察到當地農村人口外流情形嚴重,希望藉產學合作、品牌行銷讓當地農民有更好的收入。

目前二林鎮的台南16號已採收完畢,經完整包裝成鹿鳴米後,可在台大農場販賣部、百貨公司、賣場、網路販售;未來,台大也將持續和壽米屋合作,持續穩定提供安全的米源作正港的「台大鹿鳴米」,而學生團隊雖然會換人,但可能交由系學會接手,持續協助鹿鳴米的行銷工作。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