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到今年初,台灣發生十年大旱,全台停灌面積達到4.4萬公頃,史上最高,在氣候變遷下,水資源管控成為台灣重要課題,國內水利專家甘俊二和七星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邀集專家學者組成團隊,在關渡平原試驗省水的SRI水稻栽培技術,一般農民習慣在抽穗前讓秧苗泡水,他們卻打破觀念,放水多曬田,約可省下3成水量,還能促進根系發展,讓稻子更強壯,希望為氣候變遷找出新解。
減少3成用水量,稻子根系更強壯
時序入夏,中南部的農民已經忙著整地,準備下一期稻作,關渡平原上,收割機才轟隆隆作響,上周三颱擦過台灣,雖無太大風雨,但仍有許多稻子不支倒地,在平整的綠地上凹出小小窟窿,不過卻有一塊田的稻子昂然挺立,似乎沒受到太多影響,這是甘泉大地有限公司今年在關渡做的SRI試驗田。
SRI是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的縮寫,中文翻譯為「強化稻作栽培體系」,核心是「四少三多」,強調少苗、少肥、少藥、少水,三多則是多有機、多曬田、多中耕(除草),早在1960年代就聞名國際,到2010年已有48個國家加入,台灣近六年才開始試驗。
俗話說「台灣錢淹腳目」,其實農民種稻時也習慣讓水「淹腳目」,稻米在抽穗前長期泡在5公分水裡,SRI則主張多曬田,插秧後大約維持2公分水深,甚至讓土壤露出,比以往節省3成水量。
計劃顧問黃謄鋒解釋,曬田時土壤龜裂,稻子的根會斷裂,促使細根往外和往下繼續發育,整個根系反而更強壯,提高養分和肥料吸收,稻子長更好,「有隔壁慣行田農民對我說,你們的水稻長得比較大欉喔!」
因為土壤透氣佳、根系吸收好,SRI的田區可以少施一次肥、農藥減半,對環境更友善,黃謄鋒說,其實SRI還是水田栽培,只是減少湛水時間,台灣一期稻常常缺水,用SRI的方式可以省下許多水,讓水資源調度更有彈性。
苗株減少,稻子更能呼吸
除了少湛水,試驗田區的稻子間隙,明顯比隔壁慣行田寬敞許多,因為SRI 強調少苗,一般慣行田為了怕福壽螺吃,一次大約會插11~15株,研究團隊特地和育苗場商量,把數量減少到6~10株。
專長水利的醒吾大學觀光休閒系教授張煜權表示,農民習慣插很多株苗,分散被福壽螺吃掉的風險,不過每株苗也會搶養分、搶陽光,莖長得比較脆弱,遇到颱風時容易倒伏,SRI雖然苗量少,但每株苗的根系粗,營養輸送好,結穗多,整體產量不會比較差。
為了減少福壽螺帶來的損失,研究團隊研發出0.2公分的細網,套在灌溉水口,阻止福壽螺的卵順著水流進稻田,不過目前還在初期試驗階段,仍需搭配殺螺農藥使用。
民間企業響應契作收購
其實農委會早在2009年便在台南試驗SRI栽培技術,不過2011年計劃結束後便沒延續,反而是配合實驗的農民,發現少肥少苗,產量不一定比較差,自己主動改變栽培方式,醫療器材公司繁葵集團耳聞後大力支持,全數契作收購,提供給員工餐廳,這一次在關渡平原的計劃,也是由繁葵集團組成甘泉大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用優於公糧的價格契作收購。
繁葵集團總裁劉清繁說,氣候變遷越來越頻繁,用保證價格契作,農民才會無後顧之憂配合試驗,找到更友善環境、省水的栽培方式。
台灣一期作容易缺水,二期卻經常遇到颱風,研究團隊認為,除了在一期使用省水栽培,也可配合雨季,在二期用深水栽培,調節水患。
然而,SRI「高產」的特點,在台灣仍有待觀察。SRI主要推行的地區是東南亞、非洲等人口壓力大的開發中國家,巴基斯坦和中國的SRI稻田,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了一半,不過台灣研究團隊今年首次在關渡平原試種,因為只有初期用殺螺農藥和一次除草劑,遭病蟲害侵襲,產量不如預期,有可能比不上慣行田區,加上無法用湛水抑制雜草,農民需要多費工拔草,也讓研究團隊後續推廣倍感壓力。
不過台灣水利界第一把交椅、台大農工系(現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退休教授甘俊二有感而發地說,1945年二次大戰後,化肥開始普遍使用,造成土壤酸化,60年代又掀起綠色革命,以大量農藥、肥料換取高產,卻也因此破壞了環境,加上現在氣候變遷越來越劇烈,缺水問題刻不容緩,應該改變現有耕作方式,使用SRI等較友善環境的農法。
認同此方式種稻,今年在水稻田的水,不超過6小時就消失了,所以每天或隔二天才灌溉水,田裏少水•植株間距7寸(慣行農法6寸),品種台南16號,株株翠綠強壯,生命力非常旺盛,又無病虫害,所以連蘇力箘亦無使用,只使用可經驗証有機肥4•2•6(氮•磷•鉀)肥,只在穗肥使施用一次,每分地約1100元,種綠肥做基肥(施放微生物菌分解) ,亦無追肥,經過128天收割時,還是株株翠綠強壯,旺盛生命力展露無遺 ,連根部也非常少枯葉,收成還可以,每分地1600斤,所以這方法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