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退出餐桌 政府業界怎麼說?

根據國際消保組織聯合會估計,2010到2030年間全球將使用超過10萬5千600公噸的抗生素,其中超過一半都用於禽畜水產養殖。我國在10年前調查發現,國內約有3/4的抗生素用於農業生產,由於很多動物用抗生素產生的抗藥菌是人畜共通,如果人體傷口不慎感染抗藥菌,既有抗生素不易治癒,濫用情形不僅可能產生超級細菌,人體攝入後也可能造成食安風險。

據英國政府委託的調查顯示,去年全球有近70萬人死於細菌抗藥性的感染,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則指出,全美每年至少有200萬人受到感染、23000人因而死亡。

今(15)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和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召開記者會,主張業者應在合理範圍內使用抗生素,農委會防檢局和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表示,每年均有進行監測和市場抽驗,抗生素殘留的合格率均達9成以上;但防檢局始終拒絕公布畜牧業每年使用抗生素統計數字,防檢局表示,以去年流行的豬隻下痢而言,抗生素使用情形自然增加,難以一概而論。

現為國衛院感染症研究組特聘研究員的蘇益仁,去年接受上下游訪問表示,畜牧業濫用抗生素所引發的肉品安全會是繼黑心油後,台灣尚未爆發的重大食安問題,他說,就其早年非正式監測得到的資料顯示,台灣動物用抗生素的使用量是人用抗生素的8倍,「過去我們試圖和農委會討論,希望農委會能加強畜牧場的監測、公開統計數據,但農委會遲遲不肯。」

飼料中添加抗生素,符合法令即可?

無論豬牛羊雞鴨鵝魚,任何一種經濟動物在生長的過程中,都有因細菌而致病的風險,因此農戶為避免畜產生病,會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來減少致病機會,進而降低畜產生病、就醫、死亡的生產成本。

在我國,這些抗生素受《動物用藥殘留標準》規範,也有制定停藥期,只要劑量、停藥期均符合規定,而屠宰後的生鮮肉品殘留量符合規範即可;食藥署表示,每年都有稽查計畫,合格率幾乎都達9成以上。

然而不少畜產動物使用的抗生素,和人體使用的抗生素相同,例如四環黴素、磺胺類也都會用於人體,只是人畜劑量不同,因此即便在生鮮肉品殘留量符合法令規範,消費者是否仍會在無形中涉入更多的抗生素?

消基會食安委員駱秋英認為劑量雖低,但由於抗生素會有累積性,農委會應查證到底目前允許使用的抗生素,對人體影響究竟如何。消基會也認為,合法使用抗生素,仍有養成「超級細菌」的風險。由於抗生素自發明以來,因太方便而過度使用,造成許多細菌產生抗藥性、突變;一旦細菌能抵抗各種抗生素,人類將面臨無藥可醫的情形。

26

防檢局:每年監測、標準嚴格僅次歐盟

對此農委會防檢局防疫組藥品管理科長謝宗發說,農委會自2000年以來,已參考各國標準,將34種對人體風險較高的抗生素剔除,包括硝基呋喃、氯黴素等,目前僅餘11種可用於畜產、但不可用於人體的抗生素。而今年7月1日,又會再剔除卡巴德和胺苯亞砷酸。

謝宗發說,目前全球只有歐盟完全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而畜產生病、經獸醫師診療後仍可使用抗生素。他也指出,丹麥曾在禁止於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後1年,追蹤用於治療的抗生素使用量,明顯較過去增加,因此對抗生素實際減少使用的效應還需進一步評估。

另外,防檢局每年也有編列千萬元以上的預算,針對各類畜場進行抽驗,平均每年約有3、4萬件血液樣本。謝宗發說,一旦樣本中驗出抗生素,業者便須舉證用藥仿單、來源、使用方式等;若未能提出合理說明,將可依《動物用藥品管理法》處3到15萬元罰鍰。

豬農:飼料中不用抗生素,需消費者更多支持

對消保單位提出「抗生素退出餐桌」的呼籲,熟悉產業界的永隆牧場豬農張勝哲表示,至少在治療豬隻時的抗生素應予合理使用;但減少、甚至完全不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成本無可避免地增加,「連歐盟推動都有困難」,相當依賴消費市場支持。

他表示,豬隻在20公斤以下最難飼養,常因下痢死亡,因此業者通常會和飼料廠協議在飼料中添加合法劑量、品項的抗生素。通常飼料每公斤約18到20元,添加的抗生素依品牌,從每公斤幾百到幾千元差價都有,而添加頻率、數量則要看豬隻何時病癒;通常飼養到20公斤到60公斤出貨前,豬隻通常較為穩定、健康,自然也沒有必要額外添加抗生素。

以他自身餵食的「飼料無添加抗生素」的豬隻來說,成本至少比添加抗生素高出2、3成以上,他苦笑說「而且這還是撐過來的成果。」他說,即便飼養過程中從頭到尾添加益生菌,也需時間才能反映出成果,實際觀察上約可減少2、3成的抗生素使用,但相對來說損失情況仍比用藥來的多。

另外,也有不具名豬農表示,曾有其他業者以無抗生素飼料來養殖,未料運輸飼料的槽車曾載運過摻有抗生素的飼料而遭汙染,最終豬肉被驗出抗生素而衝擊業者聲譽。該名豬農認為,要完全避免其中的汙染,則需架設完全獨立的飼料槽、運輸車和獨棟的養殖環境,「這些都需要成本投入,也必然會反映在銷售價格上。」

延伸閱讀:抗生素濫用 抗藥性細菌反撲 農委會拒絕公開資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