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來田間書屋過「活」

田間書屋4月開幕至今,有人來換工,有人來住宿。一天、兩天,一星期、兩個月,不同的人抱著不同的心態前來,想學習諸如造屋、種植、木工、手工皂等 等不同事物,也有人單純想放空、想轉換心情。隨著時光遞嬗,這裡氣候也不同,因為沒有冷氣、極度透風的書屋,溫度會隨著四季、甚至每日天氣而變換不同溫溼 度與生態條件(例如夏季是蚊子、雜草的季節,冬季則寒冷而潮濕)。然而不管來的是什麼樣人,書屋正處於如何的自然條件中,阿不對書屋的期望--其實永遠是 相同的一件事:『提供一個機會,讓有心的朋友在書屋裡外學習「生活」本身。』

現代人有太多外務,也有太多法則、規則,更有許許多多上不完的各種課程;一下子是有機法令規範、自然農法、樸門農藝;一下子是自然建築、生態建築、環保建築、節能建築;若想要淨化、想療癒自己的人還有光的課程、奧修禪卡、能量調香、共生社區、家族排列、社區農業、身心對話瑜珈等等數不清的課程能夠參加。

但請暫且擱下吧!難道我們活著的時候(其實也就是「一輩子」了)不就只是在「過生活」而已,真正需要做好的也就只這一件事。當然如若我們能夠修行,能夠 超越自己,能夠服務他人時,這樣更棒,但忽略了「生活」本身,連怎麼「把生活過好」這件事都做不到,那又何談靈性的提升呢?

回頭來看,每個人都是因為先有了「生活」,才有了前述的各式繽紛,而且還更複雜的要去面對處理財富、慾望、工作、親情、生死、人際關係、身心健康等問題。可是不管遭遇什麼樣的情況,人生的進程如何,我們都該回到「生活」本身,好好的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把生活過好了嗎?」

一直以來,阿不說自己的工作是「農藝推廣」,所做的事情也都涵蓋於此,不管是做廚餘堆肥、種菜、蓋房子、建造生態池、造黏土窯、烤麵包、手工作豆腐、削櫻花木筷子,簡單去看這些事時,其實全都涵蓋在「食衣住行育樂」的範疇當中,學習農藝其實也就有點像在是在學習如何照顧好自己的「食衣住行育樂」而已。那麼「食衣住行育樂」又是啥?加總起來差不多就是一個人「生活」的大部分了。

道理說穿了不過就這麼簡單,但放眼四周,想想身邊的人,又何曾遇見多少把生活過得很好的人呢?阿不自付,自己的生活分數也尚不及格,但至少阿不很努力的活著,很努力的想把生活過好,甚至協助別人也去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因此在田間書屋,阿不可以說是「故意」的訂立了相當不親民的換工規則--每天只需換工四小時並自備餐食。阿不多數時間在外上課,並無法在書屋帶著換工者 一起工作,因此交代工作時,常不只是一件事,而是提供許多工項讓換工者自行選擇(讓換工者搞得霧煞煞)。雖然可以做的工很多,但每住宿一日,換工者卻只需 做4小時(而且也沒人監督、沒人審查)。接著是書屋不供餐的規定,來換工的人必須自備食材自己料理,想怎麼吃,想吃的多好(或多差),悉君之便。

然後當工作完成,又吃飽了飯,每個換工者都不難發現--自己還剩下大把時間。怎麼辦呢?書屋外沒有7-11, 沒有商場,甚至連鄰居都沒有;就連書屋裡也沒有網路、沒有電視可看。能夠有的消遣,就是看看山,看看田,聆聽數不盡的蟲鳴鳥叫,以及閱讀為數眾多的二手書 和藝術電影。再不然,可以騎著腳踏車往海邊去,若再騎遠點還能夠到八里左岸。除了發呆之外,在書屋實在沒什麼「輕鬆」的休閒方式。因為有人一看到書就想打 瞌睡,有人連發呆都不會,而聽到蟲鳴鳥叫時會覺得吵。……該怎麼在書屋好好待上一天一夜呢?熄了燈之後蟲似乎變得好像無處不在,舉目四望只見一片漆黑……還有在清晨與傍晚時分必定大舉來襲的蚊子大軍。

但一切必然如此嗎?倒也不是,因為有許多來換工的朋友過得相當怡然且自得,有些甚至覺得自己收穫良多。這一切的差別,其實就只是在於你是否認真對待、安 排好自己的時間並善用它,然後從行動當中創造出「快樂」,想想看,閒來無事聽聽風聲、看看雲彩,悠哉讀本書,癡癡等待傍晚斜落的橙黃陽光,不是挺棒的一種 享受!

阿不建造書屋,種植花草樹 木,屋裡有簡單的廚房、閣樓和簡單的床,還有手工自製的燈具、木桌和長椅,屋外有黏土搭建的麵包窯和生態廁所,有擺了各式農具與木工機具的工作間。這裡一 切從簡,但因而呈現了一種質樸的美。簡單的說,阿不所完成(或持續營造)的只是一個「生活」的基礎地,然而到底要在這基礎上「如何過活」,答案,只在每個 來換工的朋友自己心中。

我想「生活」是可以練習的,練習把生活過得更好,然後你將收穫:一個更為完善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