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展望一個永續鄉村的未來—大城鄉有機農業教育訓練座談會側寫

假如不是國光石化和白海豚,或許大城鄉—這個座落於彰化縣西南隅、緊鄰濁水溪出海口的偏鄉,不會是個會在你我記憶中留下任何印記的地方。國光石化停止繼續進行,地方發展的腳步卻未隨著工業開發的結束而趨緩,而是轉了個方向。8月16日,一場由農糧署所推動的有機農業教育訓練座談會,在號稱「風頭水尾」的大城土地上,植入一顆永續發展的希望種子。

「風頭水尾」的大城鄉,是一典型農村聚落。地方居民多以務農為業,生產甘薯、花椰菜及落花生。

當慣行農業對環境、人體健康的危害日益凸現,有機農業因被視為著重人與環境和諧關係的農業操作,亦逐漸為社會大眾所熟悉、接受。為了推動大城地區永續發展,兼及提升農民經濟收益等目的,彰化縣政府與農糧署擬透過有機農業專區的規劃,結合在地自然資源發展綠色產業。計畫推展初期為了鼓勵農民轉作有機,特於8月16日假大城鄉農會舉辦教育推廣的座談會。會中除了農糧署林銘洲技正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的專題講座外,也安排現場參與的農民和講師們進行意見交流,並於會後實際前往有意轉作農民的田區,進一步了解耕作場域轉作有機的可能性。

林銘洲技正首先從環境變遷、食品安全等面向破題,向與會者介紹有機農業在發展上的背景脈絡,並說明當前臺灣推動有機農業的相關政策與階段性成果。蘇慕容執行長則從實際輔導農民轉作有機的經驗切入,分享了近年來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的專案,包括:綠色保育標章、淨源茶等。透過制度政策與實務經驗兩面向的分享,讓初接觸有機農業的農民除了更認識這個產業外,也增添了幾分轉作的信心。

座談會共計80餘位農友參與。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大城鄉65歲以上人口佔全鄉20%,位處國民健康局「超高齡社區」的行列;在當天座談會的現場卻教人驚豔地來了多位返鄉從農的年輕人,當中不乏滿懷理想抱負的「七年級生」,青年面孔的出現也讓人感受到大城鄉推動有機農業的希望。

農糧署林銘洲技正為大家說明發展有機農業的意義。
慈心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分享輔導案例。

對大部分欲從慣行轉作有機的農民來說,如何陪伴他們度過轉型的陣痛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在這次有機專區的推動計畫中,除了台糖農場將釋出23公頃土地由彰化縣政府統籌規劃,並制訂相關管理辦法外;若在地農民有意願在自有田區轉作有機農業,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將於後續提供所需之評估、輔導上的協助。農糧署張明郎科長亦於會議中,詳細說明相關輔導辦法及各類補助費用的額度供有意願轉作的農民參考。

農糧署張明郎科長為現場農友說明有機轉作相關的輔導、補助辦法。
實地前往農友生產田區會勘

在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所編撰之《2012世界現況:邁向永續繁榮》中指出,人類社會自工業革命後的發展模式雖已逐漸被評估為難以永續的實踐內容,然而在看不到另一條替代方案的境況下,人們依舊只能循著既有的思維踏向無以預期的明天。綠色經濟的倡議,企圖扭轉當前瀕臨失序的主流發展取徑,進而導向整體社會「永續繁榮」的願景,有機農業的推動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然而,對於經濟狀態處於相對弱勢的小(老)農而言,跨向永續繁榮目標的第一步端賴社會各界共同的扶助。誠如看守世界研究中心所報導:若沒有政府介入引領農業快速轉型,那麼掌握農業發展方向的市場與既得利益者,並不會帶給我們一個永續農業的未來。「風頭水尾」描述著大城鄉艱困的農業生產環境,也映襯了在地農民辛勤墾拓的用心;展望永續鄉村圖像在大城鄉的出現,期待在彰化縣政府、農糧署及各方共同努力下,這顆永續發展的種子能夠早日萌芽茁壯!

p.s.本文所用之照片,感謝台大生傳系吳帝瑩同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