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野茉莉

墓仔埔植物大發現!荒涼墓地成稀有植物避難所,也來認識清明節保平安花草

這是一段有關愛、勇氣與墓仔埔的浪漫故事。醉心於植物的王偉聿,為了找尋和紀錄台灣稀有植物的蹤跡,上至高山下至海崖,即使是陰森詭譎的墳墓雜林,他也都勇往直前照去不誤。

在王偉聿的紀錄中,許多台灣稀有原生植物因為墓仔埔的特殊環境而得以存活,幾乎可說是「墓仔埔特有種」。即便是不長在墓地的植物,也會因人們相信它們能驅邪除煞而帶到墓地,與墓仔埔產生緊密連結。此外,有些植物會在掃墓節這天被做成粿來食用。就讓王偉聿帶大家到墓仔埔一探究竟吧!

王偉聿追尋植物進行野外調查,走遍全台各地,即便是離島也不例外(攝影/馬振瀚)

為了植物,墓仔埔也敢去

王偉聿任教於許多社區大學和協會,他有個熱愛昆蟲的父親,經常帶著他到野外觀察昆蟲或露營,使他自童年時便已培養出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他大學選讀森林系,碩士班則報考生命科學所,都是為了暢遊在動植物的世界中。

為什麼會跑到墓仔埔找植物?王偉聿指出,「其實是跟著植物走」。在進行野外實地調查時,他發現土地開發和外來種的雙重夾擊,讓罕有人煙卻又定期會出現人為干擾的墓地,成為許多原生稀有植物最後的生存淨土。

在墓地裡找植物是什麼感覺?王偉聿笑著說,有時候還真的會害怕。由於他去墳地的時候,多會避開掃墓期間,墓仔埔內荒煙蔓草,他曾經因為視線不佳,不慎跌進未填土的墓坑,讓他嚇得魂飛魄散。不過這些聽起來像鬼故事的經歷,並未澆熄他對搜集與記錄植物的熱情。

墓仔埔是非常特殊的環境,保有許多稀有植物(攝影/馬振瀚)

慎終追遠也能賞花 認識台灣墓仔埔植物

王偉聿指出,墓仔埔是介在人類生活區域和森林之間的特殊環境。森林有大型木本植物遮蔽陽光,讓低矮的小草難有生存空間,而低海拔鄉間環境雖然利於許多植物生長,但是無所不在的農藥、除草劑也噴得它們無法立足。相對來看,墳地既不會長成森林,也不會有人頻繁對著祖先噴農藥、除草劑,因此許多無法在上述兩者環境中存活的植物,便能在墓地「安心避難」。

這些墓仔埔植物多為草本,看在掃墓者眼中可能就只是一叢叢的雜草,但你知道嗎?或許眼前的這叢雜草是全台灣已知的最後一叢。王偉聿以海南草海桐為例,這種會開出小白花的植物目前僅存於西南部沿海的某墓地。而且即使在掃墓時受到人為砍除,仍然能夠春風吹又生,它們的族群並不會因為一年一度的人為擾動而消逝,此種定時定量的擾動,可能更有利於生長。

王偉聿一一列舉墓仔埔庇護的植物們,如毛柱郁李(易受害)、台灣野茉莉(易受害)、島田氏雞兒腸(易受害)、刺花椒(瀕臨滅絕)與漏蘆(嚴重瀕臨滅絕)。從易受害到嚴重瀕臨滅絕,意味著它們的野生種群未來面臨滅絕的機率,從較高到非常高。目前這幾種植物在墓地環境中,尚能見到相對多的族群數目,但之於台灣已是稀有植物。

紀錄與分享這些墓仔埔植物,王偉聿表示,一方面可以讓慎終追遠的掃墓活動,多帶點觀察植物的趣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藉此讓更多人看見它們美麗的身影。

幫我們趨吉避凶的平安植物們

除了上述生長在墓地的植物們,還有許多不長在墓地的植物,因為民間傳說它們可以用來驅邪保身,而被帶到墓仔埔或喪禮上,因而與墓仔埔產生了連結。

小時候參加喪禮時,阿嬤總是會把好幾片又大又綠的榕樹葉,一一塞進兒孫的口袋裡,並一再叮囑大家,要在回到家前丟掉。王偉聿解釋,榕樹葉是台灣常見的避邪植物,但它與其它避邪植物有一種完全不同的特質:榕樹葉多被認為是「陰性」,具有聚陰的特性,因此帶著榕樹葉,目的是讓靈體不要跟著人,而是跟著葉子,人把葉子丟掉,靈體也就會隨著葉子離開。

不同於屬陰的榕樹,其它避邪植物皆為「陽性」,主要有民間稱為海芙蓉的蘄艾,以及民俗上合稱為抹草(茉草)的兩三種避邪植物。王偉聿進一步解釋,海芙蓉原本生長在海邊礁石峭壁上,葉面覆蓋著銀白色絨毛,由於被視為能趨吉避凶,且具藥用價值,因此成為庭院或路邊相當常見的植栽。

常民住宅邊的海芙蓉(攝影/馬振瀚)

另外,王偉聿也特別解說:抹草在不同族群中,其實是指不同的草本植物。客家人將「魚針草」稱為抹草;閩南人的抹草,則是指「銳葉小槐花」或「艾草」。民俗上認為這幾種植物具有避邪除煞和清熱解毒的功能,因此有些長輩會將其曬乾後帶在身上,如同端午節的香包一般,或煮沸後在沐浴時使用。

草仔粿用什麼草?你家的「草仔」不是我家的「草仔」

清明節一到,有些人家會吃潤餅,有些則是必吃草仔粿。王偉聿解釋,草仔粿的「草仔」其實和抹草一樣有各家版本,不論鼠麴草、艾草、青苧麻、雞屎藤,都有人用來做草仔粿。這些植物被食用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也都具有藥用價值。

草仔粿外皮的配方,其實是「功夫」所在,王偉聿表示,有些只使用單一配方,有些則會使用複方,鼠麴草是最主要且常見的材料。他指出,鼠麴草的花期主要在清明節前後,因此也有清明草之稱。古籍《鳳山縣志》中曾提到:「三月三日,採鼠曲草合粉為粿薦祖考,餘以相贈遺。」

墓仔埔是稀有植物最後避難所 也是未來復育寶庫

隨著台灣喪葬習俗的變遷,墓地環境其實正逐漸縮減並瀕臨開發,王偉聿感嘆地說,墓仔埔是許多台灣原生稀有植物最後的生存地,而開發會從根本上改變墓地生態。他強調,即便是改造成公園綠地,過程中的土層翻攪、外來種擴散或高強度的人為活動,都將徹底改變墓仔埔既有的生態循環模式。

王偉聿指出,如果能盡可能保存墓地環境,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土地有限的情況下,開發的勢頭已銳不可擋。如何為退無可退的墓仔埔植物尋找出路?他直言:「復育是一條必須走的路。」

「墓仔埔植物需要時間讓大家認識」,王偉聿解釋,這些墓仔埔植物有的開出美麗的花,有的具有香氣,有的型態討喜可愛,希望大眾能熟悉並愛上它們。他期盼,未來若有機會經由人工復育的方式,將它們種植在公園綠地,或植為街邊綠籬、行道樹,民眾願意接受,甚至將外來種改種為這些原生種,在墓地因開發而日漸消失的未來,這些稀有的墓仔埔植物有機會以台灣常見庭園植物的方式存續,而不是隨著墓地一同消逝。

王偉聿期望,有朝一日這些墓仔埔植物無需再避難於墳地,可以四處綻放,也出現在你我的庭院中(攝影/馬振瀚)

延伸閱讀:「綬草」為何會轉轉轉?來認識清明盛放的迷你蘭花草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