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行,或橫死—— 綠島陸蟹的生死關頭

作者/陳歆、許文文、莊育達、陳榮宗

綠島,位於臺灣臺東縣東南方外海約 33 km 的火山離島,又有火燒島、雞心嶼之稱。蔚藍的大海加上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讓綠島在炎炎夏日中成為潛水者們的天堂。綠島的環島公路 90 線在 1975 年完工,1986 年綠島被劃為風景特定區,1988 年評定為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納入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今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稱東管處)管理。1990 年代以後島上農漁牧業逐漸沒落,正好處於臺灣觀光需求大增的時期,綠島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之一,因此觀光活動成為島上主要的經濟來源。根據臺東觀光旅遊網的遊客人數統計,近 10 年平均每年有超過 30 萬人次進入綠島,每年大致從 5 月開始至 10 月每個月會有超過 3 萬人次的遊客造訪綠島,尤其在 7‒8 月暑假期間更是旅遊的高峰,甚至能到單月 7 萬人次以上。

根據臺東觀光旅遊網統計 2012-2022 年綠島遊客人數 (陳歆繪製)

除了人類在炎熱夏季想要下海玩水之外,陸上也有一群陸蟹需要在夏季下海去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繁衍後代;陸蟹平常居住在內陸的次生林中,夏季繁殖季時需跨越環島公路東 90 線至海邊釋卵,由於這樣特別的生態習性,造成每年有上千隻的陸蟹橫死在環島公路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於 2020 年起受東管處委託調查綠島的陸蟹現況,恰巧於 2021 年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 於本土爆發,綠島遊客數量驟降,因此調查團隊能藉此機會觀察遊客數量與陸蟹路殺之關係,並針對現況提出保育措施,以減少陸蟹路殺事件。「陸蟹」包括蟹類及陸寄居蟹類,本調查會一同記錄兩類群,因此本文除特別針對蟹類或陸寄居蟹類, 皆以「陸蟹」統稱兩類群之物種。

陸蟹現況觀察

根據特生中心於 2020 年起調查綠島陸蟹現況的調查,共記錄到 7 科 20 種陸蟹,其中顯著表方蟹、攀爬腫鬚蟹及林投攀相手蟹為綠島的新紀錄種蟹類;路殺熱點主要集中在石朗至龜灣路段,因此本調查團隊在 2021 年時針對此路段進行每個月的路殺監測。由於主要是為了解決奧氏後相手蟹大量路殺的問題,本調查團隊擇定每個月農曆 24‒29 日進行調查,路殺量最高的物種無疑是奧氏後相手蟹, 其次是紫地蟹。

利用每個月從石朗至大白沙路段(約 3km 長)的調查所觀察到陸蟹路殺的數量,計算出每個月平均每趟調查之路殺隻數。2021 年 5 月 19 日起至 7 月 27 日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病全國進入疫情三級警戒,國內觀光旅遊全面暫停,6 月份暫停調查一次,為了瞭解在無遊客的情況綠島陸蟹的路殺情形,7 月份透過東管處協助到綠島進行陸蟹觀察,7、8 月份即使島上遊客數少,但由於陸蟹數量多,在此期間也因島上雨量較多,故陸蟹出沒數量多,每趟調查約可記錄到 15 隻左右的路殺;9 月之後因解除三級警戒,遊客逐漸回流,每趟平均有超過 40 隻陸蟹的路殺,最高紀錄一趟有 112 隻的路殺。

奧氏後相手蟹攀爬過馬路的情形。(陳歆 攝)

這並非首次記錄綠島陸蟹的路殺,2014 年根據特生中心路殺社及綠島居民的調查紀錄,在短短的 50m 有超過 2,000 隻的抱卵奧氏後相手蟹母蟹遭到路殺。數量遠高於本次的調查研究,但這並非表示現在的陸蟹路殺數量有減少的趨勢,根據綠島居民表示,近年的陸蟹有越來越少的跡象,往年能看到大量陸蟹爬滿路面的景象,如今已無法再看到此壯觀的場景。綠島陸蟹保育刻不容緩,同時也得有長期監測資料才能瞭解陸蟹減少真正的原因,期望未來在執行陸蟹保育的同時,也能有系統化的調查資料,以更瞭解綠島陸蟹的生態變化。

林投攀相手蟹。(攝影/陳秀涓)

綠島陸蟹保育

綠島的陸蟹路殺問題已經吸引許多生態保育組織及團體的關注,不少單位已經開始著手陸蟹保育的措施。自 2005 年綠島鄉文化生態協會開始在島上展開「道路殺手效應」的路殺調查,發現抱卵陸蟹為路殺量最多的類群,且路殺熱點在龜灣到大白沙、柴口及公館路段,因而規劃設計陸蟹的生態廊道以減低陸蟹的死亡率並讓陸蟹能夠安全抵達海邊釋卵;2008 年在島上設立警告標誌,提醒遊客慢行,小心輪下的小動物;2011 年靜宜大學學生針對綠島陸蟹生態廊道之效益調查,發現所架設的生態廊道及隔板對陸蟹效益不高,甚至會增加抱卵母蟹遷移的時間。

為了避免更多陸蟹遭路殺,目前著重於教育民眾的觀念,東管處在 2013 年辦理「火燒島少年探索營:蟹謝請慢走」活動; 2014‒2017 年特生中心路殺社開啟護蟹保育行動,因應奧氏後相手蟹降海產卵的習性,在夏秋季每個月農曆 24‒29 日之間進行護蟹活動,每年招募許多志工協助陸蟹過馬路;東管處也在此之後每年 6‒9 月招集遊客在綠島舉辦陸蟹活動「蟹蟹您的愛。護蟹俠客行」,期望以實際行動來減緩綠島嚴重的陸蟹路殺問題。

小心動物的警告標語。(攝影/陳歆)

綠島陸蟹調查二三事

野生動物調查的作息時間要符合野生動物出沒的時間,陸蟹調查也是如此,陸蟹通常會趁清晨約 4‒7 時及傍晚 5‒8 時太陽較弱的時間活動,以避免體內水分的散失。因此調查團隊也必須在清晨起個大早從 4 點開始進行調查,除了雨天之外每天都能看到臺灣最東最早的日出呢!2021 年調查時綠島天氣十分不穩定,常常調查到一半被突然來的陣雨淋了全身溼,然後再被太陽曬乾,偶爾能看到雨後天晴的彩虹;三不五時還會遇到颱風,調查團隊就曾在島上調查時,因颱風導致船班停駛而在島上被多關了幾天。

陣雨過後天晴的彩虹。(攝影/陳歆)

在進行陸蟹觀察時,也會發現不少使用垃圾作為外殼的陸寄居蟹,甚至是沒有外殼、身體裸露在外面的陸寄居蟹。為了協助這些陸寄居蟹找到適合的家,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在綠島設立「寄居蟹房屋仲介所」提供場地及各式各樣的外殼讓寄居蟹換殼,也會辦理各種活動讓民眾在遊綠島的同時認識陸蟹。

使用保麗龍作為外殼的短腕陸寄居蟹。(攝影/陳歆)

除了陸蟹之外,綠島也有其他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在路旁最常看到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及斯文豪氏攀蜥 (Diploderma swinhonis) 的身影,而在珊瑚礁上偶爾能看到不常見且高度適應潮間帶環境 的蜥蜴——沿岸島蜥 (Emoia atrocostata)。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隱蔽性及警覺性較強的哺乳動物,如山羌 (Muntiacus reevesi)、赤腹松鼠 (Callosciurus erythraeus)、白鼻心 (Paguma larvata) 等。

除此之外,調查團隊在這幾年的觀察中發現,島上流浪貓的數量逐年增多,牠們掠食野生動物是一大嚴重問題,調查期間看到有一隻流浪貓在短短半小時內就吃掉兩隻斯文豪氏攀蜥,也曾目睹牠們捕食或把玩陸蟹的情形。流浪犬貓等外來物種在島嶼生物多樣性保育上,是個不可忽視的議題。

流浪貓捕食斯文豪氏攀蜥。(攝影/陳歆)

最後,感謝東管處經費上的支持,才能讓我們對綠島陸蟹有深入的觀察及記錄,期待此觀察研究有助改善綠島島上野生動物的環境 品質,讓綠島成為不僅是夏日遊客們的旅遊天堂,也能是野生動物可永續生存的環境。

本文轉載自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自然保育季刊》No. 121

作者/陳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計畫助理)、許文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志工)、莊育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業務助理)、陳榮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