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Banzai Hiroaki
我所認知的台灣傳統農民,不論是從事主糧作物生產如稻米,或其他蔬菜、水菓、雜糧作物的生產者,幾乎都被命定為一群吃苦耐勞,卻與財富無緣的勤儉工作者,代表人物就是我們的父執輩們。
他們深知從農的辛苦,於是農業成為最不受青睞的行業,只有逼不得已,或不知是幸抑或不幸受祖宗庇佑而繼承遺有薄產者,才在萬般不願下只得扛起鋤頭當起農夫。如此,台灣的農業在這群不願、不樂為主流的農夫領航下,也只好高唱「無米樂」。
可是偏偏我們每人日進三餐,可說無一日不與農業為伍,在有生之年吃下這些在不快樂種植氛圍下所生產的食糧,只能在多數農藥、化肥的加持下,最後這些物質輾轉流經我們體內,更多的則留給環境,最終無所不盡的影響這片土地與海洋。
我們其實可以說是這個食物生產鏈中的共犯。
這個結構在第二次大戰後由原來生產化學武器的廠房轉為生產農藥、化肥,並展開第一次綠色革命後即更為堅固。因為其中框住了從西方先進世界到開發中國家所有的政經權力結構;政府用以管理人民,而人民以隻身之力也無以脫離此綿密結構。
長此以往,造就了雙方的慣性或惰性思維,認為農業即僅此模式,遂只希望達到農業能增產以因應全球人口增加而不鬧飢荒的最低要求,於是,農業也就愈走入死胡同。
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打破此結構?
首圖 / 郭志榮
農夫市集:生產與消費的友善連結
藉以喚醒兩邊的生產者與消費者,讓兩方皆願意自慣性思維框架中掙脫;一方願回歸祖先以不傷害土地且友善環境的生產方式來展現覺醒意志;另一方則以護持生態環境與生產者的關懷初衷,來同時照顧土地與其上的管理者或生產者?
近年台灣各地陸續出現的農夫市集,不論其間的產品差異性,在在都是這種覺醒下的衍生「產品」或出路,這條出路是自傳統市集中另闢蹊徑或直言之「革命」而來的。只是這種革命不用真正「流血」,頂多就是流汗罷了,或只是同時也流了不少參與者的心血,須適時地靠支持者、新血加入並鼓舞熱忱可持續不斷地循環而不流失。
從合樸農學市集、中興大學農夫市集、248農學市集、竹蜻蜓市集,到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我一路看來深為其中的參與者喝采,這是形塑一個公平社會的場域,它不僅是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的平台,也是展現一個社會公民素養的試鍊所在。
它一開始也不會太完美,因為連生存下去都有困難時,又怎能奢求太多,一切就且戰且走,只要能夠在公民素養的大肚下昂然挺立,自有其存在意義,也必能撐的住難免的言語責難或信心動搖,而逐漸踩穩步伐。
善循環經濟:綠農的家&上下游
相對於各地小農市集展現的吃在地與減碳里程概念,網路訂購所建構的市集則是另一種平台。
同樣可以推動健康、公平交易、友善環境等理念,即使其食物里程較實體的小農市集可能高些,但只要截長補短,如屏東的芒果、洋葱等特有作物也能供應給其他不生產此類產品的北部區域,只要綜觀全面就瑕不掩瑜,毋須斤斤計較了。這種平台較早的有馮小非等在南投中寮推動的溪底遙農學市集,以及本文要介紹的後起之秀,屏東環保聯盟推動的「綠農的家」。
綠農是一個以環境保護為訴求的環保團體,願意與眾不同主動跨出積極的一步,誠然有其獨到觀點,畢竟環保與經濟較常站在對立面,而今願意站在一起,自是引人側目。感佩「綠農的家」是擇善固執地站在「善循環」經濟的一方。
「善循環經濟」就是護持以草生栽培、減少水土流失且安全用藥的友善生產,果農投入較少環境成本但產出較優質產品。而「惡循環經濟」就是猶如租用河川地以大量農藥、化肥生產高環境成本的西瓜等作物,因為市價一顆幾百元的西瓜若換算含環境成本的話將高達萬元以上。
反對河川地種植雖然是站在慣行農民的對立面,卻也是站在更多社會公民的同一方。
綠農的家,「天天七蔬果」每週新鮮配送
我看到現任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推動「綠農的家」的特質,就是站在對的一方,做對的事。其人其事,若有機會相處自能體會其熱切性情與堅毅性格,只是不忍這樣一個全民社會該負起的重擔,卻僅由少數的人或環保團體所扛,如此會不會太沉重了。
思及此,難免掛慮綠農租用山坡地、田園分種芒果與蔬菜因乏專人照料,難免落入不敷成本之窘境。如芒果園堅持不施T33農藥,前2年皆失敗,第3年方有少許成果,卻未料彌猴、松鼠、兔皆來共享成果。站在利益眾生觀點,此果園所費並不多卻有此效益,或值得續耕。
而平地租用的彩虹農場,二年租金加上地面之自動灑水等設施也須數十萬元的投入。成本如此高,若計算現階段的生產及管理成本實難有回收希望。即使專業人手不足,但站在友善生物多樣性及僱用當地ㄚ姠創造就業機會的社區支持農業概念下,這個價值相對於環境成本一顆一萬元的西瓜就截然不同,因為彩虹農場能成為鄰居農民採野菜(龍葵:黑甜菜)的好所在,瓢蟲、蚱蜢、青蛙、白腹秧雞玩耍的地方,這個價值要如何訂價?
這樣的洋蔥,顆顆紮實,粒粒剔透,如同輝祥寫的「大一點的,涼拌沙拉脆甜俱足、中顆的炒菜煮湯(不放人工味精),就是最佳的鮮美味道,小顆的是拿來滷肉的最佳配方」,值得您大力支持。
欣見這樣的網路市集正逐一興起,如本文推介的「上下游News&Market」,由分別來自農業耕作、生產製造、編輯採訪、網路科技等領域的四位創辦人,成立這樣一個關心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共同關注台灣的糧食自主、食品安全、農村文化、地產美食及綠能生活等議題。
攝影 / 顥勳 上下游News&Market關注台灣的農業、食物、友善土地的生活方式
友善市集:溫柔的小革命
這種網路友善新聞與友善市集的結合可以給支持者的不僅是安全的食物,還有對環境、對人、對土地倫理、對世界有更深的體悟與覺知,那是一種內化為心靈提升的修為,這也是一場對自己及社會的溫柔小革命。
因此「綠農的家」及「上下游News&Market」此等友善小農市集販賣的不僅是農產品,也是一種對生活態度的價值觀。因此不論是做為一個讀者、作者、生產者、消費者,讓我們投入一份關心,一起祝福我們投入的這場溫柔小革命成功開張,能順利傳播未來有希望的農業種子,使友善新聞或市集能堅持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