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計劃用14隻米格魯進行狂犬病疫苗實驗,引發部分民間團體及獸醫反對,農委會前天緊急喊卡。動物社會研究會昨天表示,台灣每年實驗動物有一千多萬隻,但缺乏獨立的計劃審查小組,實驗單位球員兼裁判,農委會除了該講清楚這次狂犬病實驗的必要性,也要修改<動物保護法>,全面檢討動物實驗制度。
動物實驗機構球員兼裁判
藥品或疫苗上市前,多數需做動物實驗。根據農委會統計,民國91到99年期間,台灣實驗用動物總計一千多萬隻,八成為嚙齒類(白老鼠),其次為魚類,犬貓則有四千多隻。
但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朱增宏指出,台灣動物實驗管理,從計劃審核之初就有問題,動物實驗單位雖然須提出申請書,詳述實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人道終結等等實驗細節,但審核者卻是機構內部人員,等於是球員兼裁判。
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英國的實驗負責人員、實驗機構、設施,都必須向其內政部取得證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查核;台灣目前共有200多個動物實驗機構,但幾乎沒有實施「計劃核准後的監督」,農委會也沒有專責的動物保護檢查員,每年只根據書面資料,輪流查核40間,嚴重影響動物福利,例如兔子是群居性的動物,卻被單獨關在籠中,「動物實驗是必要之惡,但不能成為浮濫之惡。」
對此,農委會動物保護科科長林宗毅表示,英國是全世界動物實驗法令最嚴格國家,台灣參考美國制度,起步較晚。農委會也發現,小型實驗機構較易出問題,未來小型機構將委由台灣大學進行實驗;近日也會公告新的實驗動物照護委員會或小組管理辦法,加強督導實驗人員及監察機制 。
米格魯實驗暫緩,再開專家會議決定
此外,有獸醫師表示,狂犬病毒會傳染給溫血動物,農委會沒有必要再犧牲14隻米格魯作實驗,質疑農委會未遵守國際3R原則,也就是減量(Reduce)、精緻化(Refinement)及替代(Replac)。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副研究員曾俊憲回應,雖然目前台灣只有鼬獾感染狂犬病毒,但到底會犬貓會不會感染狂犬病、致病量為何,只從文獻推演無法確認,必須進行動物實驗才能得知真相。
曾俊憲強調,會先進行大鼠實驗,確認有病原性才,進行米格魯實驗;原先美國疾管局預計需42隻實驗米格魯,農委會評估後降至14隻;接種部位也從腦部改成肌肉,減低動物痛苦,若有需要也不排除適度使用鎮定劑,絕對符合3R原則,但因考量各方意見,才會臨時喊卡,徵詢國內外專家後再做決定。
動物社會研究會要求農委會,應盡快公開實驗流程設計、徵詢更多國內外專家意見、公開實驗錄影;家衛所主任秘書黃建元表示,會通報上級,但實際狀況,要由狂犬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