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願共和國和農委會轉作獎勵金的雙重推動下,國內小麥面積倍增到500公頃,今年農委會再度加碼獎勵金,麥田面積可望破千。但在農委會將增產視為「政績」之時,國內仍只有喜願一家契作商,不少農民擔憂未來可能會出現「空頭公司」契作小麥。
不過農政單位卻樂觀表示,目前面積還不大,「喜願一家就夠。」喜願「總兼」施明煌直言,農政單位一味用錢補助,市場已經出現亂象,為求品質,可能不會再收新農友。狠打政府一巴掌,也再次突顯農政單位推動休耕地活化時,只重生產、不管銷售的思維。
補助提升,農民憂出現空頭契作公司
「吃飯還是吃麵?」午晚餐時段,許多人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台灣雖然種稻起家,但民眾飲食習慣漸漸西化,2012年糧食供需年報顯示,台灣人吃米量從1981年的99公斤,下滑到45.6公斤,麵粉卻逐年上升到35.7公斤, 去年更創下進口136萬噸的歷史新高,自給率不到1%。
為了挽救雜糧自給率,喜願共和國2006年開始推廣不用農藥化肥復耕小麥,國內麵粉大廠聯華實業也在前年和喜願合作,推出本土「新高山小麥粉」,力挺雜糧復興。民間努力7年後,農委會才終於跟上腳步,去年取消一期休耕補助,發給每分地2千4百元的小麥轉作奬勵金,讓喜願契作麥田迅速從2百公頃擴張到5百公頃。
從桃園到台南,從嘉南沿海到阿里山,本土小麥遍地開花,拒絕國光石化進駐的彰化大城,更被台中區農改場評為最適合種植小麥的地區,有望突破百公頃,成立台灣第一個小麥專區;今年農委會將奬勵金加碼到每分地4千5百元後,許多農民都摩拳擦掌,等著今年秋天轉作,台灣小麥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但果真如此美好?
「補助這樣下,可能出現不是真的想種小麥而是為了領錢的農民,到時候出現空頭公司契作,也不令人意外了。」一位不願具名的農民擔憂地說,奬勵金需要契作公司的證明,喜願能負荷的數量有限,恐怕出現空頭公司,「很多有領補助的作物早就這樣玩了。」但要如何處理收購來的小麥呢?「怎麼處理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領到錢了啊!」
收購、加工沒到位,本土小麥難推廣

小麥和一般糧食作物的加工方式大不相同,歷史最悠久的稻米機械化程度最高,雖然要達到一定規模仍需大量資本,但也有小型碾米機、烘乾設備可以選擇,大豆則能原粒賣出,但是小麥卻必須經過麵粉廠磨製,成為麵粉後還要再加工,一家麵粉廠的機器設備動輒千萬起跳,農民自產自銷的可能性極低,因此若要推動復耕,後續收購、加工更顯重要。
農民擔憂的空頭公司,在小麥契作商數量仍少的情況下,農委會或許還能把關,但卻不能忽視,國內至今只有喜願共和國願意收購小麥的警訊。
台灣小麥栽培面積小,成本是國外2~3倍,而且數量不夠多,一年收穫量大型麵粉廠一週就磨完,廠商契作意願低落。不過農政單位卻很樂觀,農糧署副署長黃美華認為,目前台灣小麥面積不大,「喜願一家就夠」,若未來面積逐步擴大,會再媒合廠商和業者。
農政單位將希望全部寄托在喜願和聯華,施明煌卻狠狠甩了一巴掌:「我們跟政府又沒關係,」他直率表示,喜願能力有限,沒辦法無限上綱地收購,任何契作都必須有完整的產銷計劃,政府立意很好,但細部規劃不夠完整,現在生產已經出現混亂,為了管理品質,明年可能不會再擴大收新農友,甚至面積縮小也在所不惜。
聯華實業業務二部副理黃北辰也表示,必須依據市場需求決定生產量,小麥面積一下子擴大兩倍,大家都還在學習摸索,現在無法推算下一期的面積,必須等三、四月收割後,看採收時間和加工排程,但擴大面積需要審慎考慮,一步一步慢慢來。
施明煌:產量增加,更該堅守友善環境的精神

施明煌的決定不是沒有道理,喜願小麥從前一年的2百公頃,倍增到今年5百公頃,傳出部分農友不守規定,私自噴灑農藥和化肥,為此他特地在上週日小麥壯遊最後一天,召集30多位農民討論如何制定違規的規範。
農民發言踴躍,有人認為友善環境希望鼓勵慣行的農民改變,因此初次違規不用趕盡殺絕,可用計點或隔年面積減半的方式,若再犯就解除契約;不過苑裡農民徐仕霖認為,既然大家都認同不能使用化肥、農藥,契約書也已經規範,就不該縱容。
現場提出三個選項:面積減半、計點、明年違規即退出,32名代表有26人舉手同意第三項,未來將朝此方向進一步制定細項。
施明煌表示,以前面積小,農友彼此熟識,還可以「依人」自律,面積增加後,必須走向「依法」,「外在環境改變,喜願更要堅守友善環境的精神,否則七年努力就毀於一旦,為了一個『名』很容易,若不堅持下去,很容易被人看破手腳。」
黃北辰說,一開始和喜願合作就想到有這麼一天,因此他們從不強調「台灣小麥」,而是「喜願小麥」,未來可能會有別的廠商競爭,可能有人用肥料,產量和品質或許比喜願好,所以更要堅持友善環境,區隔市場。
為了因應小麥增產,台中區農改場正在研發適合作為麵條加工的小麥品種,喜願除現有的麵條、餅乾、豆麥醬油等,下半年還打算開發本土米穀粉和小麥製成的新產品。
「我是來煽風點火的,現在火都燒起來了,不能再裝腔作勢說自己要點火了。」施明煌說,現在已經不是生產問題,而是行銷問題,未來幾年,將把自己從一個批評者、推動者,轉為行銷推廣者,號召更多公司、加工廠、普羅大眾加入台灣小麥復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