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長期灌排不分,工業廢水「搭排」進入灌溉溝渠,汙染農地,立法院昨天召開公聽會,立委林淑芬指出,台灣約有6萬7千間未登記工廠,大多位於農地,但只有4百多間申請搭排執照;農委會去年10月制定分區分階段管制措施,預計民國106年全面禁止工業廢水排入灌溉溝渠,但卻有環保團體質疑,農委會只制定行政命令,遲遲不立法,要求舉辦正式聽證會,儘快將方案法制化。
農委會想立法,卡在工業局
根據《水利法》規定,廢水排放到灌溉溝渠,必須經過主管機關核准,符合水質標準,但台灣許多地方灌溉和排水溝渠不分家,放流水的重金屬含量標準又比灌溉水寬鬆,導致下游農田「喝」上游工業放流水。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有60條水圳屬於「高污染潛勢地區」,需要整治的汙染農地達到4千公頃,等於150多座大安森林公園面積,污染源主要來自違章工廠。
去年10月31日,農委會提出「農業灌溉水質保護方案」,依照汙染程度和區域,三階段推動搭排管制措施。第一階段的試辦期到民國105年,工業廢水仍可排放到「非重金屬高汙染潛勢圖」的灌排專用渠道,但必須符合灌溉水質標準;民國106年到109年只能排入排水溝渠;民國110年之後則完全禁止排到農田溝渠,但確切時程仍要看當地排水系統的興建進度。
不過昨天公聽會上,許多民間團體都對這個方案提出質疑。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呂翊齊表示,若農委會不把灌排分離法制化,「未來遇到經濟部施壓怎麼辦?」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也認為,此方案必須法制化,而且應該每月公佈水質監測標準,以灌溉水標準嚴格要求業者。
農委會副主委陳文德回應時卻避重就輕,謹表示灌排分離涉及工業局、環保署等多個單位,而且經費龐大,建制系統所需的農地取得不易,「各方建議會再考量。」
此番說法引發民團不滿,紛紛抗議根本沒回答問題。不過知情人士指出,農委會也希望能儘快法制化,無奈敵不過其他部會壓力,有苦難言;農委會推動灌排分離方案已經五年,原想要一步到位,直接禁止工業廢水排入農田溝渠,但引發相關產業反彈,工業局也認為需要緩衝期,行政院政務委員楊秋興去年七月召開「工業廢水搭排」會議,協調後建立三年緩衝期,民國106年後才能正式灌排分離。
違規工廠近7萬間,僅4百多間取得搭排執照
灌排分離一再延宕,違章工廠盤點也遲遲沒公開,公聽會上經濟部指出,初步估算約有6萬7千間未登記工廠,僅2千多間持有臨時證,違規工廠多半坐落在價格便宜的農地。
立委林淑芬拿出調查資料表示,全台約有1萬5千公頃農地屬高汙染潛勢,申請工業廢水搭排的業者僅有416間,對照6萬7千間違規工廠,不曉得有多少農地受到汙染,農委會卻沒有認真執行《水利法》,處罰偷排業者。
呂翊齊則要求主管機關整合資料,他說,之前基金會曾揭露高雄後勁溪遭台塑仁武廠汙染,但下游水利會根本不知道污染源是從上游來,工業區廢水排進上游,下游卻拿來灌溉,相關部會應該有汙染區、廢水排放口、違規工廠分佈的基礎資料,卻不願對外公佈,應該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套疊,建立一整條溪的細部資料,否則如何要求整治農地。
立委田秋蓳表示,今年底應清查完所有違章工廠,且一併檢討農舍家庭廢水;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也指出,農委會應該公開制定政策時的會議記錄,讓全民監督,否則很有可能受到經濟部、工業局壓力;多個民團則要求開設具有法律效力的聽證會。
陳文德承諾,下週一可以公佈高汙染地區的自動連續監測點,今年也選定彰化水利會東西二、三圳當示範點,將渠道改為複式斷面或其他形式,灌排分離,後續將推廣到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