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縣開辦「台灣塾」希望台日農食產業更對等往來

編按:本文作者高峰由美小姐,對台灣與日本的農業交流十分感興趣,自去年起承辦一個宮崎縣的國際交流案,舉辦為期一年的台灣塾活動,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台日之間農食產業的對等往來,最近也將安排宮崎縣的農政官員到台灣訪問。以下是高峰由美小姐的自我介紹信,由宜蘭農友賴青松協助翻譯。
─────────────────────────────────────────────────────────

文/ 高峰 由美(たかみね ゆみ/ TakamineYumi)

大家好!我是來自日本九州的高峰由美,目前接受日本中央政府與宮崎縣政府的委託,以咨詢顧問的身份協助推動食農六級產業化的計劃。主要的工作項目包含為期一年的「台灣塾」,內容主要由我負責規劃與執行,由2014年12月起為期一年,為台灣與日本(宮崎縣)的農業從業人員舉辦各種面向的深度研習與交流活動。

然而,舉辦這個「台灣塾」的目的,並非單純為了擴展日本對台灣的農產品輸出。而是希望藉此讓日本人對台灣的食農產業有更深入的認識,建立台日之間更高的互信,並在此基礎之上摸索進一步合作的夥伴關係。台灣人民的友善與熱情舉世聞名,同時具有高度發展的技術,我相信日本與台灣之間若有機會相互學習與交流,一定能發展出許多互利共榮的合作模式。

因此,2014年10月起我便開始積極地造訪台灣各地,直接拜訪農業生產的現場,充實自己對台灣農業發展現況的瞭解,同時針對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農友提出邀請,希望他們能到宮崎縣來現身說法,為在地的日本農家帶來台灣獨特的農業文化與經營理念的刺激。

台灣塾的發想緣起

image001
2007年,攝于台北市的百貨超市舉辦的宮崎縣產品特賣會

屈指一數,直到2014年的12月為止,自己造訪台灣這座美麗寶島的次數已累計達32次。前幾次都是單純業務目的的出差,因為身為行銷顧問的緣故,之前接過許多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案子,主要的工作多為推銷宮崎縣生產的農產品與食品。也為此幾乎走遍台北市的各大百貨公司及百貨超市,在這些地方放眼所及幾乎都是日本進口的各類產品。

剛開始,自己只是單純覺得「台灣跟日本很像,買東西真方便!」,「台灣消費者似乎很喜歡日本的產品,真好!」,除此之外沒有特別的感受。

然而,隨著造訪的台灣的次數增加,心底卻漸漸對這樣的情況產生莫名的疑問。

「台北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日系連鎖餐廳跟連鎖店?這裡明明是國外,怎麼自己有種還待在日本的感覺?為什麼這裡會到處充斥著日本進口的商品?」

「好不容易來到台灣,無論如何,我想多看看台灣傳統的文化跟事物!」這個聲音在自己的心裏越來越強烈。接下來,我便開始安排台灣各地的旅行,曾經造訪的地方包括宜蘭、新竹、台中、南投、鹿谷、彰化、鹿港、台南、高雄、花蓮、台東、澎湖等。

因為自己完全不懂華語,只好靠著日語跟英語勉強溝通,真的沒辦法的時候就拿出紙筆用漢字筆談。幸好,經常遇到熱心的長者幫忙用日語翻譯,這些在台灣各地深入旅行的經驗,讓自己深深感受到台灣人民的友善,而且有種越深入台灣的鄉鎮與農村,就越喜歡台灣的感覺。尤其在台東與澎湖,那兒美麗的自然環境,熱情友善的村民,還有悄悄流轉的恬靜時光,都讓人吟味不已,忍不住再三造訪。

image003image005
(2011年,攝于宜蘭朋友親戚家中,協助田間的農事)(2012年,造訪澎湖,租用機車來到島嶼的盡頭)

與台東原住民青年對話的啟示

在這一趟又一趟台灣走透透的旅程中,有一回,偶然地來到台東縣延平鄉的桃源村,認識了一位當地的原住民青年。在自己與他的對話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以身為原住民為榮,並且恢復栽種傳統的原住民作物,甚至進一步傳承與發揚在地的傳統文化。但是在他的言談之中,有一句話卻帶給我意外的震撼,他緩緩地這麼說道:「日本是個強大的國家!對我們(原住民)而言,日本的存在有時甚至強到讓人有種危機感!」

回首至今自己在台灣的工作,老實說,因為非常喜歡這裡的人事物,能夠到台灣來出差實在是件令人興奮的事!但是對於將日本的農產品引進台灣市場,卻絲毫未曾懷疑是否適當。經過這次的文化衝擊,自己忍不住開始重新思索,將日本的農產品及商品大量傾銷到台灣來,究竟對自己深深喜愛的台灣社會而言是好是壞?對於台灣的農民與產業的未來是福是禍?

image007
令人著迷的台東的田園景致

台灣塾與台灣農友的探訪之旅

2014年夏天,卻有這麼一個奇妙的機緣,宮崎縣政府找上我,針對縣內的農業與食品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企劃為期一年的「台灣塾」。開辦「台灣塾」的目的並非在於擴展出口,而是希望建立台日之間的學習平台,累積彼此之間的信任,並摸索未來雙邊產業合作的可能性。因為我熟識的台灣農友不多,對於農業的背景知識更是有限,只好先從無遠弗屆的網路下手。

2014年10月4日,在Facebook上以中文及日文發出訊息,請大家推薦並介紹台灣的農友。原本我並不對這樣的方式抱持太大的期待,沒想到這份來自日本宮崎的訊息在短時間內被分享了八十多次,而且募集到近百位的推薦農友名單,這讓我充分感受到台灣人民關注農業與關心農民的熱情!

此後,我便踏上了遍訪台灣各地農友的旅程。從10月到12月之間,馬不停蹄地拜訪了宜蘭、桃園、高雄美濃及桃源山地部落的農民。在宜蘭經由友人的介紹,認識了耕作友善稻作的賴青松先生,後來還曾再度登門拜訪,感謝賴先生耐心地以日語詳細說明,讓我對宜蘭與台灣的農業狀況有更深入的瞭解。

說來有些失禮,在碰面之前我從未聽過賴先生的大名,然而在採訪的過程中,自己卻深受他的務農理念與抱負所感動,心底的激動情緒險些奪眶而出。另外,我還拜訪了在桃園的青年農民團體,以及高雄的農夫市集經營者,甚至還遠征到了高雄市桃源山區的部落,聆聽原住民青年以英語訴說他的人生故事與務農打拼的經歷。我希望接下來有機會拜訪更多傑出的台灣農友。

至今完成的農友拜訪行程,我大多都是隻身前往,許多朋友都難以相信,完全不通華語的我,究竟如何完成這樣的採訪工作?我想,如果沒有許多識與不識的台灣友人們的熱情協助,這項任務絕對無法達成!有些朋友專程為我介紹通曉日語或英語的農友,也有些懂日語或英語的朋友特別撥出時間,陪我上山下鄉四處走訪,這樣的事情在日本幾乎無法想像!我想,自己會繼續努力拜訪更多的農友,以此回報台灣朋友們的熱情協助。

無論是日本或台灣的農村,同樣都反映出當地社會的歷史、文化以及當前面對的課題。除了透過媒體或統計資料之外,我相信透過採訪農民的心聲,更能觀察到真實的農村與農業的樣貌。從每一位農民的口中,可以得知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包括農村人口的高齡化,在地年輕人的外流,以及農地價格高漲、農舍濫建以及浮濫徵收的問題。另外,從採訪的過程中也得知,台灣社會對於食品安全的危機意識抬頭,以及有機農業持續發展的情形。回到日本之後,我也持續將這些實地採訪的內容,透過臉書介紹給更多日本的朋友們。

image011image015
拜訪宜蘭的賴青松先生,聆聽他對台灣農村的觀察與見解。拜訪高雄市美濃區的番茄栽培農友。
image009image013
在Facebook上呼籲大家推薦台灣農友的文章(2014.10.04)高雄市桃源區。拜訪布農族的青年農民,還受邀到附近的小吃店用餐。

台日關係的失衡,以及希望傳達給台灣朋友的訊息

造訪台灣的次數愈多,自己心中有種感受也愈來愈強烈,那就是台日之間似乎缺乏平等往來的關係。儘管台灣人對日本的動向十分關心,也消費許多日本進口的商品,但是許多日本人對海外的關心卻集中在歐美國家,對台灣的印象僅僅停留在諸多東亞的鄰國之一,偏好台灣產品的消費者也是少數。不過,在2011年日本的東北大地震之後,有越來越多日本人感受到台灣對日本的善意,對台灣事物的關心也有增強的趨勢。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非常願意盡一己所能,促進台日之間更平等的往來關係。很高興藉由這次工作的緣分,能將台灣農民的心聲以及台灣農業的樣貌,介紹給更多日本的朋友,相信這對於台日之間未來良好關係的發展有將有所助益。

另外,我還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希望傳達給更多台灣的朋友們。雖然,自己很感謝大家願意愛用日本的商品,但是為了台灣的未來著想,更希望大家能多選擇支持台灣國產的優良產品。因為購買台灣的產品,也就是支持台灣的產業發展,更是支持台灣未來的前途。身為企業的行銷顧問,我非常瞭解消費力的重要性,唯有消費者願意支持國產的商品,一個國家與在地社會才有未來。

雖然我知道有許多台灣朋友偏好進口的商品,但是否也該考慮給台灣的優質廠商一個機會。而日本企業或農家的技術,相信對於提升台灣國產品的品質應有一定的助益。日本身為東亞地區的一員,不應該只是用商品或技術傾銷台灣的市場,而是更友善地提供協助,建立彼此互信的合作關係,這才是對雙方有利的發展方向。

在九州的宮崎,台灣塾的活動將一直持續到2015年的秋天,希望自己微小的力量加上最大的努力,能夠在農業的領域中,持續深化台日之間的理解與信任,並且促成更多新的雙邊合作的可能性,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一起加油,讓我們一起努力!

2014年12月 高峰由美

image017

這些是接受我採訪的台灣、日本農友以及農業愛好者的心聲(其中的一部分)

作者介紹:高峰 由美(たかみね ゆみ/ TakamineYumi)現職:特約行銷咨詢顧問。簡歷:國立筑波大學畢業。畢業後曾任職私人企業,離職獨立後與韓國化妝品公司簽約,協助其拓展日本市場。其後,回到故鄉九州宮崎縣,活用自身豐富的行銷經驗,提供在地企業的經營咨詢/商品開發/行銷推廣策略以及海外事業的推展,另一方面,也協助身心障礙者團體爭取更合理的工資等。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