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台灣九孔未來 阿堅夫婦開食堂

峻峭的岬角對比深闊的太平洋,不只車商愛在東北角取景拍廣告,連台灣原生九孔也愛這裡的乾淨水質,成為人工養殖的重鎮。

然而近10年的疫病卻讓九孔怎麼養都養不大,再加上中國鮑魚的大量進口,內外夾殺下許多養殖戶、繁殖場紛紛棄養九孔,曾經的水產明星驟變為夕陽產業。

為了幫助已飼養30年的父親尋找出路,一對年輕夫婦嘗試開發加工品,並開設食堂、兼營西點、藉網路邀消費者預約一池乾淨又美味的九孔,嘗試以各種創新手法,讓養殖戶不再受制於不穩定的市場價格。

DSC_0345
阿堅夫婦(左、中)決定將工寮打造成食堂,希望幫「初代目」賴桑(右)走出不同的經營路線。(攝影/潘子祁)

海洋環境改變,飼養30年的九孔業者也不敵

夏日人潮洶洶的福隆海水浴場,一到颳起東北季風的季節就顯得淒冷苦楚、人影姍姍,這般由盛而衰的景致,倒也十分呼應當地的九孔養殖產業現況。

在台2線92公里處、美艷山村養殖30年九孔,人稱「賴桑」的養殖戶直言,「以前九孔怎麼養、怎麼大,現在長到一定大小後就會死掉,收成差很多。」

由於東北角緊臨太平洋,水質清澈、環境天然,當地連綿的九孔池都向大洋敞開、呈半開放式的飼養環境,因此自1960年代起貢寮美灩山一帶就是人工養殖九孔的重鎮。

2001年時更是九孔養殖業的巔峰,當年產量達2500公噸、具21億的產值,隨後卻因病菌因素產量逐年對半砍減,一度連最大的九孔育苗場都宣告收攤,九孔產業岌岌可危。

DSC_0380
無論天氣多麼寒涼,都要到養殖池邊位養九孔。(圖/潘子祁攝)

「現在你問我可以收多少?我真的無法回答,」賴桑說,一度最差連2成都收不到,直到2、3年前產量才開始有回升的跡象。

儘管漁業署、水產試驗所、海洋大學的專家都在尋找導致產量驟降的原因,包括溶藻弧菌、皰疹樣病毒、大陸冷水性病毒,卻一直找不出能徹底解決疾病的方法。

「這一帶有些人乾脆改養鮑魚,但我爸爸堅持一定要養下去,畢竟突然改養其他的水產也不容易。」每逢週末必定會回美灩山幫爸爸賴桑的阿堅說,開立「92k週末食堂」就是希望能打開九孔不同的銷路。

現撈上岸再現場料理,再也沒有比這更鮮的九孔了。(圖/潘子祁攝)
現撈上岸再現場料理,再也沒有比這更鮮的九孔了。(圖/潘子祁攝)

養殖池就在餐廳旁,生死九孔全都一覽無疑

92K食堂本來是工寮,在開成食堂前我們週末都會來這裡幫我爸的忙。」阿堅說,食堂緊鄰九孔養殖池,所以能直接供應剛採撈上岸的新鮮九孔給顧客,顧客也能親眼目睹、認識活跳跳的九孔。

「我爸在養殖上一定很講究,一定要乾淨、安全才可以,」才剛說完賴桑就直接從冰箱拿出一盒乾扁的九孔,說「這些都是品質不好、生病的,摸起來不夠Q彈,全部都要挑掉,不會給客人食用。」

「除了九孔外,我們還有海葡萄和髮菜湯,」阿堅說,雖然菜單目前還在試驗,但都講求簡單、家常,並且能品味九孔Q彈、海鮮鮮美為主,「我們的九孔就是主角,不是配角,所以都很簡單。」

92K食堂堅持呈現九孔原味,因此不過度料理,相伴的都只有海葡萄、海菜等當地水產。(圖/潘子祁攝)
92K食堂堅持呈現九孔原味,因此不過度料理,相伴的都只有海葡萄、海菜等當地水產。(圖/潘子祁攝)

而食堂內也在下午提供西式甜點,阿堅說,「我太太是專業的西點師傅,也有澳洲藍帶的學位。」所以在食堂內不只能品嘗海鮮,還能優閒地享受「不在菜單上」的西式甜點。

盼打開九孔不同銷路

除了食堂和利用網路募資平台跟民眾「契作」外,阿堅和太太倆還希望開發更多九孔的加工產品,來改變當前九孔養殖戶價格不穩的情形。

賴桑說,台灣九孔價格好時一台斤可達400元、甚至更高,「每顆都是用10元、20元去計算。」「現在來自中國沿岸、便宜的鮑魚充斥市面,台灣本土又養不起來,在價格競爭上就變得很吃力。」

面臨中國鮑魚削價競爭、甚至對半砍,賴桑說當地養殖戶為了止血、出售,也是拚價格戰,只求盤商願意收就好,10餘年下來人人都血本無歸,或索性改養其他水產。

在沒有其他產銷班、組織協助的情況下,養殖戶也只能自力救濟或苦撐,「這也是我們想回來幫我爸的原因。」阿堅說,目前除了食堂外,也在著手開發類似干貝糖的「九孔糖」,來增加九孔的經濟價值,嘗試走出本土九孔的新未來。

DSC_0322
阿堅回來幫爸爸的忙(攝影/潘子祁)

92K食堂位於台2線92公里處,僅週末開放,欲前往的民眾可先以電話、臉書預約

新聞小字典:九孔

一般稱「鮑魚」是指鮑螺科的可食生物,而學名「九孔螺」的台灣原生九孔,也歸類在鮑螺科中,所以又有「台灣鮑魚」、「珍珠鮑魚」的美稱。通常養殖戶都於清明節放苗,約中秋節、雙十節會因應市場需求收穫一次,稱「海頭仔」;之後再於聖誕節、農曆春節更採收一次,因此約為半年飼養、半年採收的水產。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