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英國念書的時候,每次進到學校的商店或是學生餐廳,最讓我感到好奇的就是 MENU 上的咖啡、茶和巧克力,前頭都會印上 FAIR TRADE(公平貿易)這兩個字樣。就連一旁陳列著的香蕉和小點心,包裝上也都印上有如太極符號一般的 FAIR TRADE 標籤。那時剛來英國的我,對公平貿易並不是非常了解,但因為每天都必須去商店買東西,耳濡目染之下,漸漸的開始了解到公平貿易的精神和英國學生對社會公義的重視程度。
我所就讀的學校,學生餐廳的管理是由學生會推動,學校從旁合作。自 2007 年起,這間學校在學生會的主導下,正式成為公平貿易友善校園。將學校所有的餐廳、Café 全數改用公平貿易產品;超商雖仍保留各種商品,但提供大量公平貿易產品,增加消費者選擇。在這波公平貿易改革中,最令我大感驚訝的是,學生的力量之大,在可口可樂及雀巢爆出剝削農民及勞工、破壞資源的醜聞後,學生會成功動員全校學生力量,竟讓校內的三家 Café 、三家酒吧全面禁止反售這兩種品牌,改採其他替代品牌。
然而,學生會所做的事情,並不只有如此。秉持著環境友善和社會責任兩項原則,學生餐廳裡的膳食提供,百分之八十使用在地農民出產的新鮮食材,以減少里程數,並全面使用有機雞蛋。不止讓學生吃得健康,更照顧到環境保護。其他多項改革,包含了將餐廳用油回收,當作校車燃料、全面使用可分解餐具等。最近學校則致力於在研發將咖啡殘渣用作種植菇類的肥料,如研發成功,將可回收 50%的咖啡廚餘。
大學作為社會改革的先驅者,我們可以看見在英國,學生一方面在教室裡聽著這些環境變遷、永續發展的新知,下了課在學生餐廳和商店裡也潛移默化的「實踐」著這些精神,而不只是上課聽聽就算了。
反觀台灣,台灣普遍的大學膳食提供,通常並沒有考慮任何環境或社會責任,只要不要吃出問題就好。而學校大部分為求管理方便,都直接整合出一大塊的區域外包給單一包商,再由包商自行分畫承租給不同的店家。這樣的雙契約模式,常造成學校無法對單一店家直接進行管理,也無法介入包商和店家之間的合約。
這樣所產生問題就發生在 2009 年台灣大學膳食食堂,學生抗議包商罔顧學生需求,自行解約其中一家學生相當喜愛的店家,更換為統包商自己的店家。荒謬的是,學校礙於只有和包商有合約關係,只要包商無重大違規,就只能夠給予包商「建議」,不能直接干涉包商和店家間的合約,最後,原店家仍被迫終止營業。學生膳食餐廳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學生,而該年,學生會已動員千名學生連署保留原店家,竟然仍無從改變,契約期間只能讓統包商予取予求,罔顧學生利益。
比起英國學生將學校所學認真落實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台灣學生雖然有此自覺,但改革權力卻是捉襟見肘。光是膳食提供,就常必須任由包商自行決定要提供給學生甚麼樣食物。學生在這一頭的教室裡學到環境保護,另一頭的學生餐廳卻每天都在上演著浪費資源的戲碼,我們要如何說服學生,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不只是用來考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