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保險新革命 採「收穫區域型理賠」每公頃保費免千元 低於保證收穫量就理賠

繼高接梨、芒果和水產後,農糧署近日與富邦產險公司合作,再將作物保險範圍擴大至「水稻」上,由農委會給付五成保費,農民最低只需繳納10%保險費、約每公頃不到千元即可獲得理賠;其中,農糧署強調,此次與其他作物保險最大差別在於採用「收穫型理賠」,即遇災損時不需個別勘災評估,只要依「全鄉鎮收穫量與保證收穫量差額」的「區域型概念」來計算,即可獲得差額的費用理賠,此保險預計申報到七月底為止,鼓勵農民踴躍參與。

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舉實例試算:以二期稻作為例,假設桃園一鄉鎮每公頃的稻米平均收穫量為7000公斤,保證收獲量就會訂在5600公斤,如果遇到天然災害導致實際收穫量在5000公斤,較保證收穫量低600公斤,就會以輔導收購價格每公斤23元來計算,一公頃的理賠金額為13800元,而農民僅需繳納不到500元的保費。

農糧署:水稻容易受天災影響,「區域性理賠」對農民有利

對於作物保險擴大至水稻,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指出,水稻為國內種植面積最廣、農戶數最多的產業,因其生育期長且露天栽培,容易受天候環境影響收成,加上全球氣候變遷致極端天氣頻率、強度趨增,災害、疫病風險難以預期,因此將稻米納入作物保險的推動範圍之一,農委會也先負擔半數的保費好減低農民負擔,農民最低僅需繳納10%保險費即可,剩下四成再由地方政府決定是否在保費上加碼。

至於稻米保險為何採「區域型理賠」?莊老達則解釋,是因為稻米的種植面積廣大,在災損認定上,若一筆一筆去核對現勘,其作業流程可能曠日費時,再加上稻作受災會出現後續結穗等「遲發性災損」,認定上會有困難,因此才會用鄉鎮的整體受災狀況做為判定基礎,而非逐一現勘認定。

另外,理賠細節上,莊指出會以鄉鎮的「保證收穫量(即該鄉鎮近五年每公頃稻米的平均生產量乘以0.8)」與「實際收穫量」差額來計算,若實際收穫量低於保證收穫量,理賠機制就會啟動,讓鄉鎮內農民獲得理賠。

稻米保險與「天然災害救助金」兩者可並行

此外,農糧署也強調,稻米保險可與現行的「天然災害救助金」並行,在水稻保險試辦期間,若發生天然災害,一樣可請領天然災害救助,若是嚴重天然災害導致巨幅減產,或蟲害疫病影響產量等災害救助無法涵蓋部分,就可藉由參加水稻保險來降低損失,目前推出的保險以二期作水稻為主,受理至7月底前,有意願的農民可儘速至當地農會或富邦產險公司各地服務據點詢問投保事宜。

農友:承租戶難處多,需解決無租約問題

對於稻米保險的推出,雲林孫姓農民指出,像他一甲地一年兩期稻作扣掉成本才賺十多萬元,保險是增加額外支出,並不看好;另外也有農民提到根本的「土地使用同意書」問題,現在地主和農民多還是受限於口頭約定,若無法取得實際的耕作證明,根本就無法投保,若成功投保可能還有地主和農民間的利益分配問題要解決,盼望政府能做更通盤的思考。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