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秤颱風在前天晚上經過蘭嶼,昨天陸續在蘭嶼朋友的FACEBOOK上看到前山椰油村颱風的狀況。而在上周五台灣中部放著無風雨的颱風假當天後,FACEBOOK也很快的看到蘭嶼後山東清部落面對同一個天秤颱風的損害情況照片。
一天後的今天,新聞出現了蘭嶼颱風過後的新聞~
「史上最慘」、「宛如戰後孤島」、「夷為平地」、「遭致全毀」……. 文字這般的慘烈,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戰區報導。但是在機場跑道還沒恢復,船班還沒進港的情況下。記者們怎麼身歷其境的寫這些報導呢?!
在這短暫強烈的新聞之下,接下來的蘭嶼要面臨的是,提早結束今年的旅遊季節,所有的店家社區除了要修復颱風的損害之外,還有旅遊生意門可羅雀的收入。
在炒作誇大激情的新聞宣傳之下,取得更多的重建經費落入公部門的口袋,這些經費有些用在不妥當的建設則加速自然景觀的水泥化。在這當下是不是我們該問問蘭嶼的朋友需要甚麼再來行動,或者在平時我們就多去關注了解這個島嶼。去一趟這美麗的島看看,不要讓新聞左右你對蘭嶼的認識。
全世界對颱風最有經驗的民族
前幾年Discovery探索頻道有一個介紹台灣的節目「颱風之島」,要這麼形容台灣的話,那颱風光臨的最前線就是蘭嶼。颱風生成在西南太平洋,一但形成就往菲律賓海轉去,從台灣撲來的颱風不管是往上走、往下走都會經過蘭嶼。蘭嶼的祖先們對颱風的經驗早就收納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而形成傳統文化。
每當颱風一來動則16.17級以上的陣風,所以祖先們就想到把房子降低高度來避風頭。當颱風還沒個一撇時,島上有經驗的人們會從空氣濕度、風的感受、雲的形態..,去注意到可能會有颱風了。接著颱風的氣息越來越濃,颱風把周圍的雲氣都吸走了,空氣中出現停滯狀態時,颱風就快來了。去田裡採收些地瓜、拿些芋頭,並且把住屋收好壓好,密不透風的關起門窗,海邊的拼板舟也即時收納到船屋內。飲食文化中的水芋就是不怕風雨的代表,葉莖柔軟可以耐風,即使葉子損壞了根莖部的水芋還不至於壞掉,曬乾的魚肉蛋白質也是儲備食物的文化。傳統的山林管理文化,也可以保持土壤、含住水份,阻止很多土石災害的發生。
在蘭嶼現代的建築物上,都看得到門窗加上一層堅固的外罩,平常可以打開,颱風來時可以完全關閉。在住屋的設備上,使得蘭嶼在颱風來時,雖然強烈但是很少會有人員傷亡,如果這樣強烈的陣風跟浪擊換作是在台灣的話,大概就會產生非常大的傷亡了。
但是,當傳統的文化慢慢被取代時……
拼板舟換成機動船之後,船是沒法輕易的搬上岸來保護的,船在港口浪一攪和之下可能就要付出相當的維修費或是整艘報廢掉。
當主食轉變成米飯之後,地瓜和芋頭年輕人不再學習怎麼種植與開墾時,颱風一來依賴的超市物資就停擺,一直要等到浪平天氣穩交通進來才有食物,就可能會發生食物缺乏問題,在地的地瓜、芋頭是不需要等台灣運送過來的,颱風來臨前也可以儲備,但是超市食物同時可能會在颱風來之前就搶購不到了,沒有哺餵母乳的嬰兒也會面臨奶粉問題。
最近幾年旅遊越來越熱門的情況下,許多的民宿興起,越蓋越靠近美麗海景。但是看在老人的眼裡,一年兩年沒事,如果遇上個颱風可是會全部摧毀,因為浪會夾帶著巨大的石塊往岸上拋。
而近幾年颱風已經兩次把農會超市毀壞了(上次是莫拉克),這一帶的海邊佈滿著肉粽消波塊,颱風一來,看起來距離海岸還有點距離,大浪還是夾帶著石頭往岸上扔,砸壞了鐵皮蓋的超市,也沖走加油站的機具。我們得想想,一直把消波塊往岸邊扔的時後,大海還是把它送回來了。
一輩子得體驗一次17級以上陣風
在氣象的風速分級上最高只寫了17級陣風,那17及以 上呢?在台灣雖然颱風來時大約12.13級就會把招牌、樹枝吹的散落折腰,而在蘭嶼的颱風經常是會達到17級的,那樣的狂風吹得連水泥牆摸起來都會微微發 抖震動,無法安睡。如果有機會到蘭嶼,體會那17級以上的破表陣風,會是很難忘的經驗,大部份的家庭會在颱風前準備好地瓜、芋頭或罐頭乾糧,因此也能在這 非常時期吃到真正的蘭嶼傳統主食,而不是餐廳供應擠了沙拉醬的芋頭。
在屋外狂風妖呼的情況下也能很快的理解傳統文化的智慧,停電的屋裡跟蘭嶼人聊聊過往颱 風的經驗。這些都是在台灣很難有的颱風體驗。颱風會把行程延遲個幾天,但是慢個幾天也能很輕鬆的搭到回程飛機。
蘭嶼人最害怕的是強烈颱風,那樣的颱風會把馬路上的車子像疊疊樂一樣翻來疊去。而岸邊的浪也會打到靠海邊的房子,損壞很多設施。
遇上颱風就停電的台電
還 是很想抱怨一下台電,不像台灣已經地下化的配電,颱風來時還有電可用。在蘭嶼的電力設施還是一支一支的電線杆,平時電壓不穩就跳電,一遇上颱風脆弱的馬上 就停電,等修復的時間冰箱裡的魚就快退冰了。如果颱風天有穩定的電力,接下來還是有庫存的魚可以吃,蘭嶼人就會安心很多吧。
當你了解了蘭嶼這個真正的颱風之島後,或許會疑惑的不解「核廢料為什麼要放在全世界颱風最頻繁風力最強烈的地方。」
我希望在看待天然災害時,能剔除[激情],冷靜的去認識災害。並且理性的安排後續的工作,以及未來該怎麼作。
因為這些災害不是用來煽動感情的,如果當下你想幫助別人也該理性的思考怎麼幫忙材是最有利受助者。
一直以來媒體都是誤導民眾又嚴重偏頗的濫用力量,平常大概只有大船下水才佔的到新聞版面,這次大概是有鑒於嚴重性吧! 但這些炒作誇大卻是私利和扭曲的…
不要被媒體左右了你對蘭嶼的認識和印象,那就看看這篇吧! (寫的真好)
到底在講什麼呢?不如問問蘭嶼人,她要過祖先生活的方式還是現在的方式?想要吃芋頭還是白米?
只吃芋頭或白米對目前還看都不是最好的,但是兩者可以互相平衡。
對糧食的選擇保持一點危機感。讓事情不至於出現問題時才去做。
選擇住地下屋或是水泥房也不是最好的,如果可以多點思考,一個族群才會更有發展性,也才知道需要甚麼。
你覺得呢?
在地民族存在有一定的適應之道,日據時期,日本並未強迫改變蘭嶼的生活與文化;當中華民國的沙文強勢介入後,蘭嶼從天堂掉入地獄,當宋美齡到訪蘭嶼,她的認知,人為什麼住地底下?人為什麼不穿衣褲?,強迫的改變他們,接著台電用欺騙又強勢的方式將核電廢料,放置在他們的家,污染了他們的環境,一個土匪政權改變了達悟人的家,這是多麼邪惡的文化沙文,慢慢的在消滅在地生活與文化。
台灣島的近代史也是同樣的命運。
因為不了解所以才會族群的互相不尊重,入侵文化,
我們得試著放棄自己的優越感去認識其他族群,
這樣才能了解自己的優點(自信),還有學習別人的優點(成長)。
這次颱風有不少船在港口翻覆或是報廢了,
這會影響到許多村落的漁獲,甚至明年的飛魚季…
有沒有人可以提供這些小船損害的申請補貼管道,
因為修船跟買船實在是很貴!!
維持傳統文化那是老祖先給我們最好的禮物~蘭嶼人本是靠山靠海的民族,難不倒我們蘭嶼人的~房子沒了船沒了在做就好了~
最讓我們痛心的事…..就是什麼把「核廢料為什麼要放在全世界颱風最頻繁風力最強烈的地方。」
先撇開廢核的萬年議題,核廢料已經在那裏了。樓上反對的那些人,除了蘭嶼人之外,指責之前請先建議一個好的地點來存放核廢料吧,台灣本島選一個地點。但是可想而知,不管選在哪裡,反正一定不會選在自己家旁邊。
另外,主食從地瓜芋頭變成白米飯是被強迫的嗎?現在不准吃地瓜芋頭嗎?我想還是請問一下蘭嶼的居民喜歡吃甚麼吧。
新聞上沸沸揚揚地報導著蘭嶼災後的狀況
對於從小在後山長大的我,真的不覺得有甚麼嚴重的
因為,後山人的韌性,很快的就會自己站起來
我們不會在那邊靠邀等人來救~
居民自己動手,很快就恢復了大半
要重新恢復生活,不是問題,我們需要的是永續的協助與建設
而不是外地或中央自以為是的協助,甚至是施捨
(我不懂那個捐助半罐奶粉的人是甚麼想法)
媒體先生,你確定蘭嶼是『全世界』最頻繁風力最強烈的地方?會不會太誇張了呢??
確實,蘭嶼是全世界颱風最頻繁風力最強烈的地方。
全球颱風最頻繁的地區有日本、琉球、菲律賓、台灣,但這些區域的颱風到達之前大多會在菲律賓海轉向,蘭嶼就位在菲律賓海左邊(台灣和菲律賓的中間)。
但菲律賓沒有像蘭嶼因為颱風生成地下屋這樣的防颱建築出現,蘭嶼的祖居地巴丹島也沒有這樣的建築。
我想說明一下為什麼選用”蘭嶼人”而不用達悟族的稱呼。
達悟族和雅美族的稱呼,在更改族群稱呼時,有人喜歡舊稱[雅美]有人喜歡[達悟],這樣的爭議下。
我就比較喜歡選用”蘭嶼人”,因為這包含巴丹島搬來居住久遠的達悟族(雅美族),還有一些少許的客家人、外省人、嫁到蘭嶼的女性跟男性,以及居在蘭嶼長期奉獻的外地人。
寫這篇文,是希望蘭嶼可以被了解跟認識(還是會聽到有人宜蘭、蘭嶼分不清),也希望族人對祖先留下來的文化有自信。有時後主流媒體寫的跟蘭嶼差距很大,跟蘭嶼的緣份有11年了,在這個時後如果不寫真是對內心說不過去。
或許這是老天爺該趁這次機會要我們好好反省,我們人類對歷史遺跡的破壞程度歸零,整修時參考當地老人兒時得的記憶建出屬於蘭嶼人的傳統,讓後代子孫重新了解蘭嶼文化,不要再搞出現代文明在世界遺產上面。
蘭嶼最早的名稱為達悟語「Ponso no Tao」意思是「人之島」。漢人最早以閩南語音譯紅頭嶼(白話字:Âng-thâu-sū)或紅豆嶼(白話字:Âng-tāu-sū),日治時期以後固定紅頭嶼之名。1947年因島上盛產蝴蝶蘭而改名。西方國家早年稱蘭嶼為Botel Tobago
親愛的版主您好
請問這篇可以轉載在我們的新聞版面嗎?
謝謝您
謝謝你的閱讀,
可以的,請註明轉載來源。
自以為是的馬式沙文主義,以為穿上西裝、水泥化就解決了蘭嶼現代化的問題。殊不知自己西裝頭下的腦袋,即使去哈佛沾沾洋墨水,卻也掩飾不了十九世紀帝國主義封建治國的腦袋。 蘭嶼先人的智慧遠比這些一味迷信現代化形式的漢人更懂得如何與土地共存共榮,哪裡需要這些不東不西的文化干預?!
其實這個暑假去蘭嶼
民宿老闆不推薦去吃芋頭冰
他說:那些芋頭冰都是從台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