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溼地三代班- 用行動證明,不抽水的養殖馬ㄟ通(下)

成龍村一望無際,都是泡在水裡的土地。

土壤再活化

成龍村從高空望去,是一片水澤、魚塭、平房、磚瓦古厝的藍、灰、紅的組合,空蕩的心曠神怡,但卻似乎少了點什麼。秋冬來時,單調感可能不那麼明顯,夏天來時,額頭、手臂、背脊斗大的汗珠,會告訴你,究竟是少了什麼。因為土壤鹽化,大樹無法生長,整個成龍村綠帶缺乏,想找個遮蔭避暑之處都十分困難。

除了乘涼是一種奢求,幾乎無法耕作的困境,讓成龍村的蔬果來源幾乎完全要靠外地的供應。為了讓土地綠意重現,三代班帶著有興趣的居民,在草叢中清出一小塊地,開始種茄子,並在村裡彩繪牆面的周圍填土,搭設棚架,種植百香果、山葡萄等藤蔓植物,希望能夠在大樹難以生長的土地上,營造出一些可以供居民暫歇的綠蔭空間;同時,也提供小朋友觀察植物生長的自然教室,體驗植物成長的喜悅。「當小朋友在密密麻麻的草叢間,發現居然有茄子不畏艱難地在其中生長得還不錯,真是像發現寶物一般的興奮。」三代班主任QQ湄看起來比小朋友更興奮地說。

滄海桑田、退田還坔

因為靠海,土地鹽化,加上冬天時海風非常強,難以從事農業耕作,因此,從以前,養殖漁業便是口湖地區的重要產業,從早期的鰻魚養殖,到現在文蛤、烏魚、草蝦、虱目魚等,為口湖居民帶來生活的所需。然而,「抽地下水」一直以來是養殖漁業被詬病的問題。在地層下陷、氣候變遷的雙重影響下,口湖有越來越大的面積泡在海水中,成為無法利用的土地。

口湖居民看著自己的土地、祖墳泡在海水中,心中也是千百個無奈,但是,生活還是得要過,沒有養殖漁業的口湖,將要何去何從?生態養殖的概念,便是解決這種無奈的一種可能方向。金湖村以馬蹄蛤養殖技術聞名的曾界崇說,「時代在變,人也要跟著變。循環式的養殖,是未來減少地下水抽取的一種方式。」

口湖的鰻魚養殖過去相當盛行,但近2年,因為鰻苗稀少、價格高漲,已少有漁民有能力負擔。大多轉養烏魚、文蛤、白蝦等。

何謂循環式養殖?

循環式養殖,就是依據水生物對水質的要求度來做上、中、下游的養殖規劃,比方說:石斑魚對水質的要求最高,所以在循環系統的最上游,而石斑魚養殖的水可輸出部份至中游,養殖虱目魚、吳郭魚等水質要求度稍低的種類,下游則養殖食藻類濾食性的文蛤、牡蠣的等來做水質的過濾淨化,再將過濾後的水循環提供給中、上游的養殖魚類使用。如此,除了減少地下水的抽取,亦可利用生態系統的自然營養循環,降低飼料費、養藻的消耗。

三代班以身作則,實驗不抽水的養殖

對漁民來說,已經使用了20〜30年的養殖方法,要改變談何容易。於是,三代班的人員決定,與其用說不動的言教,不如以身作則,實際投入循環式養殖,試試看這樣到底行不行得通。目前的規劃是分成4池,第1池先從旁邊的大排水溝引水,靜置沉澱後,經過第2池(養水池),培養適當的藻類濃度,再引入第3池養蝦,最後將蝦池的水與養水池的水混合導入第4池,進行文蛤的養殖。「如果我們養成功了,才有資格去說服別人也來這樣養。」QQ湄說。

未來,要與天爭地已是不可能,只能盡量維持現狀,循環式養殖的概念,如果能夠整合口湖眾多養殖業者,進行大面積的循環養殖規劃,必定可以減少許多地下水的抽取,更能因為水的循環流通,得到穩定的生態平衡,提升水產的健康。不過,這並非一個三代班、或是一個產銷班能夠推動的,必須要政府透過漁會,進行溝通及理念說明,讓大家有共識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逐步合作推動。

循環式養殖的概念示意圖(引自里山倡議研討會簡報檔)
周邊產業、文化活動的結合成龍溼地在觀樹教育基金會進入後,開始有了不一樣的風貌。如果未來要發展「深度文化旅遊」或是「產地食物旅程」的體驗行程,周邊有一些相關的資源可以做整合。例如:金湖村的馬蹄蛤主題館。馬蹄蛤其實就是紅樹蜆,早先在台南安平、嘉義布袋、東石等地方的紅樹林區底泥中,皆可發現。但隨著沿海的水質惡化,族群數量快速消失,現生的野生紅樹蜆已經稀有。幸好,藉由曾界崇先生的多年研究,總算找到適合紅樹蜆種苗繁殖的方法。以全海水及低密度的養殖方式,不但養出品質好、單價高的品種,野外日益稀少的紅樹蜆得以人工方式延續族群。馬蹄蛤主題館除了提供創意料理,更規劃廢棄蛤殼創作、漁撈體驗等活動,模擬出類似馬蹄蛤的野外生長環境,讓中南部的學生多了一個校外教學的實驗場域,能夠在親身的DIY、「摸蛤仔」體驗中,配合現場的解說,了解有關馬蹄蛤的知識與故事。對於口湖地區來說,「牽水狀」文化祭更是已列名「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的沿海傳統民俗祭典。靠海的聚落,多少有類似的祭典,但是規模如此大型的,只有口湖金湖港。傳說中明末清初的金湖港地帶,是船隻往來頻繁的港埠,道光25年,一場暴雨,導致幾千人在一夜間遭水淹沒。為了紀念這些集體歹死的人們,每年六月初八都會在金湖的萬善爺廟舉行「牽水狀」儀式,所有異鄉遊子在這天會回到金湖,參與這場重要的儀式,家家戶戶在白素壁紙及細竹條編紮的水狀中,依序排列觸摸,象徵超度過往的亡靈。在牽水狀前一天,還有放水燈、走赦馬等儀式,非常值得一見。
由左到右:黃金蜆、文蛤、馬蹄蛤、台灣真蠔(後2種為曾界崇先生自行開發,以全海水+低密度養殖而成的新品系,為口湖特有水產品)
口湖當地的信仰中心- 萬善爺廟。在每年農曆六月初八,會在廣場舉行「牽水狀」文化祭,紀念過去因為洪災過世的人們。「牽水狀」文化祭為口湖重要的祭典,異鄉遊子在這一天會回到家鄉,參與一年一度的聖會。(現已列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

借力使力,善用環境

大家都說,台灣漁村即將走入黃昏,在逐年氣候暖化、地層下陷、海水入侵的困擾中,沒有人敢對漁村懷抱希望,但是,面對無法掌控的環境變化,無法輕易改變的觀念,還是有像成龍三代班這樣的團體,在混沌中,試圖為漁村找到新生的路,即使不知路有多遙、時有多長,只要真誠投入過的每一分累積,都是可能轉變的起心動念。

引一段成龍三代班首頁的話:「阿公的田,是阿爸的魚塭仔,是我現在寫完作業,去做自然研究的地方。」成龍三代班,伴著小朋友,看成龍溼地的潮漲潮退、日昇日落,見證成龍村滄海桑田的時空演變。

後記:

採訪QQ湄的過程中,在第一次在里山倡議會場中大聲吆喝叫賣烏魚子的熱情形象之外,更感受到她既強韌又親和的那一面,即使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與許多無法控制的人事因子,仍無所畏懼的往前走。「想太多也沒用,是吧!享受其中的過程就對了。」

里海的滋味-口湖有名的烏魚子。未來將嘗試循環式養殖的推動,減少地下水的抽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