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種」熱潮再起 農民分享種子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當地留種的作物,是最有味道的。例如瓠瓜,農民自行留種的,才有瓠瓜味。」在竹北經營種子行的陳奇峰說,由各地自行選取、留育「地方品種」,是相當重要的事情。他解釋,所謂的地方品種,是由當地原生、野生的品種經過長期馴化而成,是最適合當地生長的品種。

「小米的莖要變成什麼顏色,才能開始留種?」「我自己種植黑豆,也自行留種,為什麼生長情形不好?」「我想自己保種,該如何挑選種子?」「什麼是雜交?適合做雜交的品種有哪些?」昨天下午,在高雄美濃農會,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民種子分享會」。

這項由浩然基金會、台灣農村陣線協會、台大種子研究室共同主辦的活動,報到台的種子區,堆滿了番茄、小米、黃秋葵等作物的種子,現場準備了許多小紙袋,讓農民寫上姓名、產地、種子名稱,彼此交換種子與農藝知識。

《種籽保典》可按圖索驥「保種」

IMG_8390-1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攝影/何欣潔)

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與台南下營農友鄭興陸共同編輯的《種籽保典》,更讓昨天參與活動的農民,視若珍寶。《種籽保典》提供留種的基本觀念、採種方法、種子儲存的知識,更針對個別作物提供保種指南,常見的稻米、玉米、十字花科類,都有詳細的圖文解說,讓大家能夠按圖索驥「保種」。

大力推動農民保種的郭華仁表示,農民之間交換種子,「本來就是相當自然的事情!」但現在受到種苗公司控制,栽培品種日趨單一,不論從生物多樣性或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都不是好事。「過去種源保存的工作,多由專業的育種專家執行,但事實上,農民對種子保育,最有獨特見解與觀察,應由專家與農民通力合作,讓台灣原種面貌更加多元豐富。」

郭華仁解釋,「保種」的原理,是在每季的收成中,不斷選取出表現優良的植株,保留種子,繼續繁衍,自然能選取出最適合當地風土的基因;有機農民,少用農藥、化肥,能夠準確看出那一種種子表現最為優異,「是適合肩負留種大任的人。」

IMG_8430
資深的台南下營農民鄭興陸(攝影/何欣潔)

留種忌異交授粉混型

「但是若留種方式不當,也有可能越留種子、表現越差,喪失留種目的。」經驗豐富的鄭興陸說,要讓留種取得最大效益,就必須防止品種之間互相混合、異交授粉,不要讓種子「混型」,否則播種之後的收成,將不如預期。現場許多有留種經驗的農民,紛紛點頭稱是。

昨天到場參加活動者,有培育出外銷日本毛豆的高雄農改場專家周國隆、復育茂林黑米的張芯瑜、有30餘年保種經驗的鄭興陸及陳奇峰,還有從小就被媽媽交代要「好好種植小米」的台東歷坵部落耆老杜義中等專家,以及來自美濃與桃源地區的農民。

浩然基金會工作人員陳芬瑜表示,促進農民認識、掀起保種風氣,是舉辦這次交流的主要目的,農民反應異常熱烈,「好多人要求我們巡迴全島辦分享會!」讓她喜出望外。美濃農村田野學會溫仲良表示,農民反應踴躍,顯示大家對「保種」都很有興趣。「希望未來大家可以交換種子,未來也打算持續舉辦類似活動,讓更多農民、工作者、專家彼此交流。」陳芬瑜說。

原本普遍存在世界各地的古老留種習俗,曾因為大型種苗公司興起而式微,如今又隨農業復興的風潮再起,有機會成為台灣面對明日氣候變遷、糧食危機的重要契機。

IMG_8578-2IMG_8569

IMG_8562IMG_8545
來自各地農友與專家交換保種經驗(攝影/何欣潔)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