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關於黃麴毒素的疑問─花生農友如何看待檢驗?

編按:最近各項食安問題爆發,消費者開始對各項農作物都抱持更嚴謹的態度,希望吃下肚的產品都有檢驗或者更有保障。但是,把農作物送進檢驗室,是否真的可以確保安全呢?假若沒有檢驗,又如何讓消費者安心?以下是來自花蓮農友「美好花生」針對黃麴毒素檢驗的說明,藉此討論農友如何看待檢驗的問題。

─────────────────────────────────────────────

很多朋友都問我們:「你們花生有沒有送檢驗?有沒有黃麴毒素呢?」

事實上,檢驗當然是最有力的數據證明,無須解釋太多,一張報告書便可一目瞭然就能讓人安心。但是,重點是:消費者吃下肚的產品跟檢驗安全的產品會是同一罐嗎?

img_0783

送檢驗能不能確實讓消費者安心?

送檢驗到底有沒有確實達到讓消費者安心的目的?讓我們試著將這樣的問題回推去想:如果是同一批生產的落花生,加上同一批的加工製作,這樣的檢驗才會有一樣的標準。

但是對我們來說,我們每一期的契作農友約3-8戶不等,加上炒花生與花生醬的製程,因考量無人工添加物的保鮮期短,採取每日少量製作,賣完了才進行下一次的生產。

再來,送檢驗,正常程序需要兩周到一個月的排程才有報告出爐,因此,第一,少量製作的炒花生與花生醬不可能在保鮮期短的條件下,等了一個月才賣給客人。第二,送黃麴毒素檢驗一次花費$3800,少量製作的成本會加乘到售價的提高。

那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確保自家的炒花生與花生醬能安心享用呢?

首先要先了解究竟什麼是黃麴毒素以及如何產生?很多客人朋友以為花生就有黃麴毒素,但其實黃麴毒素是存在於所有五穀雜糧中,只要是保存方式不完善,就會霉變而產生毒素,因此只要對黃麴毒素的產生有更多的認識,知道如何避免就無須擔心了。

我們除了請教農業改良場之外,網路上亦有許多的關於黃麴毒素的資料記載一併附上連結以便讓有興趣的朋友們細讀與了解。

接著,既然知道如何避免黃麴毒素的產生, 就要知道生產流程如何嚴格把關:

落花生的產期通常為一年兩穫(夏冬收成)

以花蓮鳳林地區來說, 第一期收成(約7~8月份)的花生,可存放到過年,第二期收成(約11~12月)的花生可保存到夏季前。我們所販售的炒花生及花生醬, 會在加工之前,才剝殼與挑選,降低花生仁受潮的時間,以確保品質。這就是為什麼做好日晒乾燥與低溫倉儲的保存,可以讓我們一整年都吃得到好品質的炒花生。

(更多詳細的內容,歡迎點閱我們的生產流程

後記:雖然我們仍然有送驗……

附上一張年初花生醬無黃麴毒素的檢驗報告。

新產品上架,雖然知道每一次的少量與不同批製作,檢驗對我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考量到讓消費者安心的立場,我們還是送了一批製作好的花生醬送驗。

送驗的這批是夏季7月份收成,存放了近6個月的花生所製成的花生醬,其結果也讓我們更有信心的告訴消費者,因為落花生收成的乾燥品質要求與進倉保存,到加工前才剝殼與挑選的過程,加上沒有使用過季花生的把關,流程我們安心,也請大家安心享用。

希望這樣的說明能讓大家多一份對黃麴毒素的認識以及對我們生產流程的安心。若還有任何有待加強與建議的地方,歡迎大家多多給於指教喔!

mg_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