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發表半自動蓮子脫粒、去芯機 農民:自己剝還比較快

由左而右分別是完整蓮子、去殼、脫膜、去芯後的成品,最右為苦味蓮心。(攝影/潘子祁)
由左而右分別是完整蓮子、去殼、脫膜、去芯後的成品,最右為苦味蓮心。(攝影/潘子祁)

許多人喜歡在夏季剉冰中加入冰糖蓮子,清涼消暑又退火;不過一台斤叫價350元的蓮子,其實有100元是「僱工錢」。為了減輕蓮農負擔,嘉義大學在農糧署、白河農會、農機公司的協助下,開發出蓮子「脫粒機」和「去芯機」;展示雖一度引起農民熱議,但多數農民反映「半途還要手撥,乾脆自己剝還比較快。」而研究團隊和農糧署均表示,會虛心接納意見,會朝向全自動方向努力。

「蓮子心中苦」人盡皆知,但蓮農「心」卻更苦,因為傳統蓮子的製成相當倚重人力,自蓮蓬採摘後,還須使用鐵湯匙、小刀將蓮子挑出,再以手工刻出痕跡以去殼、脫膜,最後再用竹籤、尖狀物「去芯」,才能包裝上市。一連串的過程還要注意不要破壞蓮子的外觀,完成後更得迅速冷藏,以免蓮子因氧化導致賣相不佳,而遭民眾「棄嫌」。

為了挖出每年產量480公噸的蓮子,每逢7、8月台南白河的市街上、鄉野間就可看見許多席地而坐的老翁、老嫗在挑蓮子、蓮芯,儼然成為在地蓮農的「暑假作業」。

蓮子最費工的就是去膜(左)和去芯(右)。(攝影/潘子祁)
蓮子最費工的就是去膜(左)和去芯(右)。(攝影/潘子祁)

蓮子市售行情 人工佔成本三成

在地種植蓮花、蓮子40年的農民蕭秋梅就說,「算一算差不多1公斤的蓮篷能挖出1台斤的蓮子,每個人約1.5到2小時才能挖好一台斤的蓮子。挖一台斤的工錢差不多100元,但市價也才350元,占了快3成,」成本相當高;加上台灣農村普遍缺工,「就算價格開再高也請嘸人。」

為了解決缺工和農工高齡化的問題,在農委會農糧署經費的挹注下,嘉義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文祿和研究生團隊開發出「半自動蓮子脫粒機」和「半自動蓮子去芯機」,並到白河農會現場操作、展示,希望節省蓮農的加工、僱工成本。

脫粒機原理十分簡單,只要將蓮蓬置於網狀上,透過彈簧推壓,就可將蓮子從蓮篷中「擠出」,再透過人工去殼、脫膜;完成後再將蓮子的「黑頭」朝向圓孔,固定於「半自動蓮子去芯機」的V型枕中,按下開關,機械會以針推的方式將蓮芯擠出,並施作氣壓,將完成的蓮子「吹」落到蒐集盒中。

蓮子去芯機效率較傳統手工提升4倍

只要將蓮子黑頭對準半自動蓮子去芯機的凹槽,置於V型枕中,按下按鈕就可自動去芯。(攝影/潘子祁)
只要將蓮子黑頭對準半自動蓮子去芯機的凹槽,置於V型枕中,按下按鈕就可自動去芯。(攝影/潘子祁)

「我們測試的結果,去芯機每分鐘至少可處理45粒蓮子,是傳統手工的45倍,」嘉義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文祿說。

由於蓮子品種、形狀大小不一,目前測試蓮子的直徑寬1214mm是最適合的,去芯率可達99%;蓮子太小,會導致「可食用的部分去除過多,」但蓮子太大,蓮芯就有殘餘的情形。

不過在觀摩黃文祿和學生團隊的實地操作後,當地近50位農民隨即熱切地討論起來,但多給予「還要再努力」的評價。蕭秋梅就說,「嘸概理想,」中間去殼、脫膜的過程還要用手撥,「乾脆自己用手挑比較快,」在她親自示範下,10幾粒的蓮子不到1分鐘就迅速撥完、去芯。

農民:蓮子去膜才最費工

白河區蓮子第三班長王振華也說,去膜才是最費工的,一個角度、力道不對,蓮子就會撥壞掉,去芯相對而言簡單許多;而他還認為去芯機遺留的「孔徑」太大,可能導致賣相不佳,或被懷疑是「進口貨」。

根據農糧署統計,台灣目前出產的蓮子有見蓮、大憨蓮、石蓮和菜蓮4種。其中見蓮的蓮子產量最高,一蓬可多達30餘顆,蓮子呈現圓粒狀;其他則平均10餘顆,蓮子呈橢圓形。若使用去芯機,一小時可處理1100多顆,約17公斤。

研究團隊:朝向蓮子加工完全機械化

只要將蓮蓬置時網上,經彈簧按壓就可擠出蓮子。(攝影/潘子祁)
只要將蓮蓬置時網上,經彈簧按壓就可擠出蓮子。(攝影/潘子祁)

儘管農民普遍「不看好」,但研究團隊表示「會再接再厲、虛心接受。」團隊成員廖唯喻說,目前蒐集到的主要回饋是希望在去芯機追加「自動」功能,可能透過輸送帶加感應器,或是「像加裝管子,讓蓮子可自動掉落在V型枕上。」

另外由於針孔調小就須增加撞擊力道,但力道過快有可能導致蓮子破損,因此還需要再進行後續試驗。

黃文祿也說,「最終是希望能夠將蓮子的加工業完全機械化。」目前脫膜仍在以水壓嘗試中,由於水壓可能導致蓮子表面受損,另外也得思考該如何將脫粒機、脫膜機、去芯機「串聯起來」。蘇茂祥也肯定研究團隊的「嘗試」,畢竟考量台灣農村長期缺工、農工老化,機械化運作定是未來趨勢。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