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摧毀的森林 用自己的手重建 達巴里蘭部落扛水造林

「之前我們山上都是馬拉巴栗,馬拉巴栗只是經濟價值高而已,但它對森林很不好,又會排擠原生樹木,又不能當野生動物的食物,我們現在就是要把原生種森林種回來。」

在屏東縣霧台鄉有著達巴里蘭魯凱部落,部落中有這麼一家人,誓言要把台灣原生樹木一棵棵種回來;Sula大哥帶著妻子Dresedrese回到山中的部落,跟著老父親悉心照顧著這片山林,一顧就顧了二十多個年頭。

四十年前,看著山老鼠、伐木商把山上的大樹一卡車、一卡車地載下山;之後林務局種下高經濟價值的馬拉巴栗,生長快速的馬拉巴栗迅速佔據了大片森林,排擠了台灣原生種的樹木,也讓野生動物出走,「沒有野生動物、只有馬拉巴栗,這樣的森林生態是很不正常的!」Dresedrese大姐嘆道。

asset_15990_image_original
達巴里蘭持續護樹的靈魂人物是Sula大哥的父親(圖片提供/Dresedrese)

讓原生樹種回來,野生動物也能回來

「看著那些樹一棵棵被砍掉,我們心裡很痛耶!」Sula大哥表示,因此趕緊趁著部落耆老都還在,還說得出以前這裡森林是種什麼樹時,趕快把樹再種回來。

耆老會跟我們說,哪裡應該要種什麼樹,我們也都知道應該怎麼照顧這片土地。」於是Sula大哥一家人遵循部落耆老智慧,在海拔300至1,500公尺的霧台山區混種青棡櫟、台灣楓香、台灣櫸、大葉楠、楠木、黃蓮木、無患子,讓原生樹種慢慢取代馬拉巴栗、也讓野生動物重回森林。

耆老的智慧,聽起來好神秘,但Sula大哥爽朗的笑道,其實就是照著自然法則走,考慮野生動物春夏秋冬的食物,再把這些樹按照不同季節種下去,「像春天的時候,動物都喜歡吃櫸木、楓香的嫩芽;那秋天的時候,熊啦、鳥啦、鼠啦都會去吃青棡櫟的漿果。」這樣才是自然的生態鏈。

外人難以理解的自然法則,Sula大哥卻很自然地侃侃而談,「哈哈哈這些東西問耆老就知道了啦,老人家在山上幾百年了,當然會知道!」

Sula大哥悉心照顧森林近三十年(Dresedrese提供)
Sula大哥悉心照顧森林近三十年(圖片提供/Dresedrese)

莫拉克風災後缺水,需要扛水接力

「大家都以為種樹很簡單,對啦,種是很簡單啦,挖個洞把樹苗種進去就好了,但難是難在種下去之後呢?」Dresedrese大姐表示,小樹苗的照護是最辛苦的,「剛種下去的前五年要很勤勞地除草,不能讓草長得比樹苗高,不然如果遮到光,樹苗就會死掉了。」

Sula一家人義無反顧地照顧山林、保護山林,只為了實現「讓後代子孫還能看到這片森林」的承諾;三十多年的悉心照料,讓達巴里蘭森林恢復應有的活力,在莫拉克風災過後,這片森林也堅強地撐下來了。

雖然這片山林挺過莫拉克肆虐,但有山中的七座橋卻挺不住,水源管線也被沖毀了,這讓Sula大哥的護山工作更添艱辛。

Sula大哥一家人誓言保護這片森林(Sula大哥提供)
Sula大哥一家人誓言保護這片森林(圖片提供/Sula)
莫拉克風災後,水源管線斷了,Sula大哥往往要扛水上山灌溉樹苗(Dresedrese提供)
莫拉克風災後,水源管線斷了,Sula大哥往往要扛水上山灌溉樹苗(Dresedrese提供)

募資拉水管,邀請大家認養山林

「樹苗種下去後,要連續澆水三十天,直到長出新芽。那我們現在都要從山的那頭把水扛過來,才能灌溉小樹苗。」Sula大哥往往要花上兩、三個小時的車程,把水從井步山運到大姆姆山,再用人力把水背上山。

一趟趟奔走,只為了讓小樹苗有水喝;Dresedrese大姐表示,這幾年也不斷在尋覓適合的水源地,「好的水源地真的不好找,要花三、四年觀察,確保旱季還能有一點水,才能算得上是適合的水源地。」花了三、四年,好不容易找到適合的水源地,但卻苦無水源管線,「要拉新的水源管線需要錢,我們只能慢慢想辦法。」Dresedrese大姐表示。

「目前想到的辦法就是,讓大家來認養樹。」因此Dresedrese大姐在募資平台上發起樹木認養活動,希望把募資來的錢用來搭建六公里長的水管線,把水一路從對面山頭的瀑布,引到小樹苗生長的10甲土地上。

「只要有意願認養,一年用1200元認養一棵樹,我們會在樹上掛上認養人的名字,然後好好的照顧森林。」Dresedrese大姐表示,因為不想要一直手心向下拿補助,「我們會做的事情就是種樹,讓我們用種樹來回饋捐款者。」

「很多人都問我們,為什麼會那麼堅持在山上做這些事,但我我也不知道耶,就是一種使命。」

Dresedrese大姐堅定中帶了點靦腆地說道,對Sula大哥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保護森林、保護土地,不要讓山老鼠、伐木商再來破壞森林,「但對我來說,身為一個媽媽、一個女人,我只知道,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回到這片土地、回到部落。」

認養種樹募款活動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