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主婦聯盟指出國人大多食用的黃豆是「飼料級」的基改黃豆,校園營養午餐也不例外,呼籲業者應該改用「食品級」黃豆。
緊接著農委會就發新聞稿聲明:「飼料使用黃豆副產品,無所謂飼料黃豆流用情事。」「國際上僅將黃豆依其品種來源區分為基因改造或非基因改造二大類別,並未將黃豆依其用途方式區分為食品用或飼料用等級;我國進出口稅則分類號列亦將黃豆訂為單一號列,並沒有飼料用黃豆之專屬號列。」
不過如果你上網隨便搜尋一下:「food-grade soybean」(食品級黃豆)和「feed-grade soybean」(飼料級黃豆),都會跑出好幾十萬筆資料。查詢「non-food grade soybean」有兩萬多筆資料,查「non-gmo soybean for food grade」,也有近萬筆。可見國際間並不是沒有這種說法,只是這並非「官方說法」。
飼料級黃豆的正式名稱─總豆
既然要來講分級,就來分個清楚吧。
其實,「飼料級」或「飼料豆」是業者約定俗成的稱呼。正式名稱是「總豆」(或稱2級豆,附註1)。
這就是總豆,九成以上為基改,都是散裝進口:
總豆主要是用來榨沙拉油,榨完的豆粕就做飼料。而我們所吃的黃豆,九成也是來自總豆,亦即從中篩選出比較圓潤、比較大顆者,稱之為「選豆」。多數豆漿豆腐都是以此為原料(上圖:經典雜誌提供)
這就是選豆,你在一般豆漿店廚房都會看到這種尼龍麻布袋:
換言之,人吃的選豆,和豬吃的飼料黃豆粉,都是同一來源,也就是散裝貨船的船艙。只是豆子的外觀漂亮程度有差而已。
食品級黃豆─非基改與有機黃豆
而所謂食品級黃豆也是業界的稱呼,主要包括非基改黃豆和有機黃豆兩大類(只有很少數是基改豆)。食品級在美國分級系統裡稱為1級豆。
如果是美國進口的食品級豆子,多半會強調是經過IP認證(附註2)。根據美國黃豆協會的資料,IP就是原性狀保存系統(Identity preservation),「食品級黃豆從栽種到運輸到客戶手上的每個階段都要經過隔離、監控和快速基因檢測才可獲得IP的認證。」其他生產國也會對這類比較高級的黃豆做特別標示,並且以單一品種來做包裝,避免和一般黃豆混到。
這就是食品級黃豆,在產地就用多層防潮袋包裝好,以貨櫃運送來台:
有機黃豆的包裝袋,則會在封口縫線處註明「organic」,或是加縫一小張標籤,註明農糧字號與產地等訊息。
(上圖由彰農米糧商行提供)
所以你若要驗證你喝的豆漿到底是不是基改黃豆做的,或是想知道號稱有機的豆漿是不是真的有機,就大膽要求進店家廚房一探,看到袋子就清楚明白了。
再回到飼料級和食品級的名詞上。政府說,根本沒有飼料級這種分類,所以絕對沒有把飼料級黃豆拿來冒充食品級黃豆。在我國,玉米才有分飼料級和食品級,黃豆沒有。
這樣講看似沒錯,但我們不禁要問了:為何政府把玉米分成飼料級和食品級,黃豆卻沒有?平平都有基改問題,為何偏心咧?
而黃豆是不是正因為沒有分級,所以國人根本不清楚有所選擇,是故吃的大多是基改的選豆而不自知?
作豆腐的廠商都知道,明明就有食品級的黃豆可以選擇
事實就是:我們吃的大多數黃豆,跟拿來做飼料的黃豆,都是同一來源(散裝貨船船艙)。那麼這名詞到底是「總豆」或「飼料豆」或「非食品級」,還有那麼重要嗎?
根本就是同一種東西,那確實沒有什麼冒充不冒充的問題。真正的食品級黃豆,和一般黃豆的袋子完全不同,的確也冒充不了。
明明就有食品級的黃豆可以選擇,做豆腐的廠商都知道。以下這兩個進口黃豆袋子上面都有Food Grade兩個大字:
大家也可以上美國黃豆出口協會官網,http://asaimtaiwan.org/,選「購買美國黃豆」→「供應商」→「美國食品級黃豆供應商」。
「食品級」三個字一再出現,是故,政府說國際間沒有食品用等級,只是官方分級裡面沒有這條,民間卻是非常普遍地如此稱呼。
此外,如果沒有「非食品級」的存在,幹嘛要一直強調「食品級」呢?
結論:給豬吃的黃豆與給人吃的黃豆,在台灣適用相同法令
結論是,業者會以飼料級或食品級來稱呼豆子,可是台灣政府的規範裡面沒有這兩個名詞。因此現有食品衛生法令是一視同仁,適用於所有品級的黃豆。
但那也就是說,給豬吃的黃豆,跟給人吃的黃豆,適用相同的法令。你覺得這法令會是寬鬆的,還是嚴謹的呢?
各位可以順便看一下日本的狀況。
http://ageconsearch.umn.edu/bitstream/61514/1/Koichi%20Yamaura_11285_AAEA2010.pdf
這篇學術論文開宗明義講了:
「Japan is the third largest importing country of GM soybeans. Only non‐GM soybeans are used for direct human consumption such as Tofu, Miso and Natto, while GM soybeans are used for oil and feedstuffs.」(日本是基改大豆的第三大進口國。但只有非基改大豆會用來提供人類食用,譬如豆腐、味噌和納豆,而基改大豆只供油脂和飼料用途。)
也不只一位豆腐廠商表示,對岸中國的人民吃的都是非基改黃豆。在中國,進口黃豆的業者需要牌照,且規定進口之基改黃豆不得流入市面。因此一般民眾不會買到基改黃豆,拿來做豆製食品的原料皆是國產的非基改黃豆。
當民眾要求品質更好的食物,政府應該要樂見其成,協助民眾了解公開透明的訊息,而不是急著自衛,在名詞上做文章,讓大家更加一頭霧水。
附註1:總豆又稱2級豆,是依照美國的黃豆等級規格:
http://www.asaimtaiwan.org/handbook2.php
附註2:IP豆的管理流程
http://www.hopemarket.com.tw/wp-content/uploads/2008/06/101.jpg
總豆先榨沙拉油。基改成分是蛋白質,比較不會殘留在油裡面。
榨完油的黃豆粉,用作飼料。於是動物就把基改成分吃下肚了。
最近的基改黃豆討論有些失焦,其中甚至有些似是而非混淆視聽的觀點。
黃豆生產和出口大國的美國,人民很少直接食用黃豆,但為了配合大量食用黃豆的亞洲市場,供應商約定俗成訂定了「食品級」和「飼料級」的分類,前者以非基改和有機黃豆為主,後者則以基改豆為多。
因此台灣的「美國黃豆出口協會官網」上也列出了「美國食品級黃豆供應商」和「國內食品級黃豆進口商」的選項。
美國廠商銷售時分類黃豆的主要標準是「基改與否和有機生產」,而當做食品或是飼料是其用途,一般而言,人類的健康比動物更重要,因此給人吃的食品應該比較優良安全,基改風險未定,因此人類儘量不直接食用。
動物吃了食品級、人類吃了飼料級都無法改變黃豆原本的分類,或是基改與否的事實。
舉例說,路人甲吃了西莎罐頭後,並不能跟我們說,這就是人類的食物了。
再打個比方,華航的飛機上有商務艙和經濟艙,這來自於座位和服務的差別,一般來說都是有錢人(姑且稱為王董)才坐得起座位寬敞、服務好的商務艙。如果有天向來坐商務艙的王董坐了經濟艙,這絕對不等於簡陋的經濟艙就自動升等為豪華的商務艙了。
此外,台灣的農委會沒有針對黃豆進行分級,確保人民健康和食品安全,這是政府失職混水摸魚,不代表黃豆就都是一樣的。
歐盟食品安全局在審核基改作物時,勢必要確定廠商是要銷售或栽種,銷售的話,是要當做食品或飼料,明明白白不打迷糊仗。
農委會在名稱上面作文章,更無法把「飼料級」的黃豆升等為「食品級」。就像台北縣改名為「新北市」之後,除了名字不一樣,財政預算和人民福利還是低台北市一等,實質的內涵絕對沒有因為改名就自動升級。
爭論核心應該是基改作物對於食品安全、人類健康、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影響深遠,而不是侷限在分級和名稱。
如果我們認為基改作物不夠安全,沒錯,我們確實應該全面禁止,人類不吃、動物也不吃,這是向上提昇的一視同仁;而不是向下沈淪,我們也一起吃飼料級的黃豆。義大利就有畜養者,強調他們的牲畜不吃基改作物,並在產品上面標示。
基因改造食品是非常具爭議性的話題,因為攸關食品安全、人類健康、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當然還有大公司的利益和小農生存,以及消費者的權益等。這個議題非常龐雜,所謂專家應該本著專業提供更周延完善的訊息,而不是因為掌握資訊的優勢,藉此打壓消費者之的權益,甚至貶低關心這議題的人的用心和用功。
基改黃豆的大量進口,基改作物是集黑心農法的大成,從環境破壞到人體,也破壞許多國家農民的生計。但在食品市場上,臺灣政府始終不肯加以管理,所以作為一個力量薄弱的消費者,只有自己大幅改變消費習慣,針對基改豆乾、豆腐、豆腐乳、豆漿、豆花絕不消費。若外出在素食餐廳,除非標明使用非基改做物,否則絕不吃豆製品,對使用沙拉油的餐廳也避免前往消費。
至於經常口看到連鎖豆漿店大量的消費人口,市場充斥著基改豆製品,不禁想要問?作為世界唯一讓消費者食用基改飼料級黃豆的臺灣,那麼多年來,讓市場充斥黑心、傷害健康的危險食品,作為全球福利最優厚的中華民國政府,其公職人員平常到底在搞什麼?
紐澳研議將基改大豆列為安全食品
網址如最下方
http://www.foodnavigator-asia.com/Policy/Aus-NZ-food-regulator-calls-for-submissions-to-support-GM-code-change/?utm_source=newsletter_daily&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Newsletter%2BDaily&c=k4zXIRPlQeuhGdX4SmwL6oHwbYbfcrOc
謝謝作者把出賣台灣人的廠商跟產品秀出來~
台灣人不吃沙拉油就是一個里程碑了~
話說台灣人外食為什麼都不開口去問成份?
店家聽幾次一定會重視的吧~
問題可能一家店開十年都沒有人問過!!
代表民眾根本沒在重視吧~
先進們~再繼續努力吧!!共勉之~
可是把「選豆」改成「非食品級」,拿去榨油不就變成黑心廠商了?
各位可能還搞不懂這些基改、非基改、食品級、飼料級…..
而進口黃豆有分基因改造與非基因改造. 這是品種上的差異!!! 在價格上, 非基改價格高於基因改造品種. 只怕有人故意以基改品種, 混當非基改品種來銷售. 所以, 在賣場上, 常會見到有個別的標識~ “基因改造黃豆”與”非基因改造黃豆”. 由消費者自行選擇.
以台灣CNS黃豆標準(共分四級, 各級的差異是在包裝內容物的顆粒大小、夾雜物%、破碎粒%、損害粒%)來說, 只要進口黃豆分級是一級與二級, 皆可當食品用途.
所以, 即使基因改造黃豆, 進口的級別是屬於一級或二級, 一樣可當食品用途. 而台灣飼料業者, 把同樣品質(一級或二級)的黃豆, 以飼料級稅則, 進口報關.(食品廠就用食品稅則進口報關)…東西都一樣! 卻要被不懂裝懂的~搞得好像我們都是在吃飼料級黃豆、黃豆油(沙拉油)?! 簡直是莫名奇妙!
以上簡單說明, 您們看懂了嗎?
黃豆沒另外開飼料級貨號
大家是否知道? 為何會有基因改造? 為何需要基因改造?
大家應該知道~全世界環境在變異、天氣變異、污染、破壞, 可耕種面積逐漸減少! 加上全世界人口持續增加! 要餵飽全世界是很難的事! 所以, 在基改產品未出現時, 就有人曾預言~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 搶的就是糧食問題!
基改產品的用意, 簡單來說就是, “希望能用最少的耕種面積, 在惡劣的環境下, 還能滿足供應給全世界的需求”! 我不是基因公司, 我也不是代言人! 我只是恰巧身在農糧的世界中, 把我所看到、聽到、實際接觸到的, 如實的提供給大家參考!
要不要選擇基改食品, 是在於個人! 如果消費的起, 那就多選擇非基因改造的食物!
不要老是怪政府相關單位, 沒幫人民把關! 而是應該多宣導正確的常識.
所有的食物都是過多就會不好, 適量最好! 選擇權在自己手裡, 自己斟酌吧!
但是目前基改產品的用意應該不是那樣吧,RoundUp Ready是抗殺草劑產品,並沒有讓他能在惡劣環境下生長,Bt產品也只是抗蟲,並不保證產量比非Bt產品多。
本篇文章內容的出發點即是基改食品即不好,所演生的撰述,後續更針對需多名詞去解釋,但既然沒有所謂的官方名詞,就算你搜尋出了一堆結果,他還是非官方名詞,在發基改文章前請務必確認基改是真的有明確問題的,再來討論這件事,不然都只是自己人在嚇自己人,另外,你也不會生吃黃豆好嗎,請考量進去加工過程中的一切物理化學變化對基因的影響,以及討厭基改食品的人最愛講的毒蛋白產生的可能 。不要貼一堆文章來請貼出真的統計意義的。並註明出處來源,不然妳就是自己嚇自己。
所以看了結果就是只要包裝是普通飼料袋的 大概就是基改黃豆就對了~
然後豆類只要1級2級 通通算食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