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專家對談/後疫情時代,如何積極形塑生產環境與飲食教育的社會連結?

與會者(圖左至右)

【在地】農村發展基金會 黃仁志主任 / 【產業】 VDS活力東勢 王文星總經理

【國際】食通信臺灣事務局局長 月足吉伸先生 / 【政府】雲林縣農業處 吳芳銘處長

胡蘿蔔為臺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蔬菜類經濟作物,但在疫情影響之下,農產外銷出口遭受衝擊,國人選擇與偏好亦有所改變,亟待理解產業內外局勢變化。而《食通信》以成為產、消兩地連結者為信念,特邀四位專家,從「生產環境、經營管理、飲食教育」的實戰經驗進行觀點分析,了解疫後時代如何積極形塑生產環境、飲食教育的關聯、策略與作為,化危機為轉機。

Q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觀光旅遊與市場經濟,對於農產內外銷造成哪些影響?

• 王文星(以下簡稱「王」):我們去年(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外銷業績衰退三成。VDS市場主要在日本與香港,四月訂單減少、五月就幾乎沒訂單,價格也持續往下掉。

但也因疫情影響,我發現臺灣人在家料理的頻率增加,消費者願意購買安全、可溯源的胡蘿蔔回家料理。加上配合縣府三倍券活動,增加了胡蘿蔔汁等產品購買,儘管外銷出口衰退,但國內業績成長,全年獲利甚至還比前幾年有所成長。

• 月足吉伸(以下簡稱「月足」):COVID-19對日本農產品市場影響很大、奧運延辦、外國旅客減少,以及日本國人減少外食與國內旅遊等,都影響了日本農產品銷量與售價。根據日本農畜振興機構統計,六月份日本國產牛肉庫存較2019年同期增加12%,為1990年以來新高;八月份和牛價格也比2019年低了13%。稻米、奶油等農產庫存量也創近年新高。

民眾旅遊與飲食習慣改變,也讓農協、農場與農企業開始思考轉型,增加產品銷售管道,例如過去以高級清酒聞名的「獺祭」,將釀酒的「山田錦」米轉做鮮食用米販售。國內外民眾在家吃飯比例增加,因此在前半年「加熱即時餐盒」內外銷也較2019年大幅成長23%。

Q:胡蘿蔔產業在臺灣最大的優勢與挑戰為何?

• 王:胡蘿蔔產業在臺灣由來已久,但過去大家都只把胡蘿蔔當成配色配菜或三色蔬菜。而日本十分重視農產品的食安與溯源,即便是胡蘿蔔,也嚴格要求品質與安全。未來臺灣胡蘿蔔產業要發展,也要不斷朝提升品質、食安的方向前進,並且做到產品溯源,才能跳脫價格競爭的紅海市場。

• 吳芳銘(以下簡稱「吳」):雲林縣是農業產值非常高的縣市,根據統計平均每三把蔬菜就有一把是雲林生產,同時畜牧產值也是全國第一。但嚴重的人口老化與外移、全球極端氣候發生日益頻繁,是正在面臨的問題。未來期待透過發展精準農業結合AI數據管控、運用機械化減少人力成本與需求,同時發展冷鏈,延長產品保存與保鮮,透過品質、品種與品管提升,才是未來雲林農業與胡蘿蔔產業將挑戰化為優勢的方式之一。

Q:從VDS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農產品外銷經驗,了解如何與消費者溝通「安心與安全」的概念?

• 王:「產品溯源」是VDS企業永續經營中最基本的要求,不論是內外銷,都必須經過檢驗與把關,讓消費者可追溯公開透明的資訊。取得具公信力的驗證標章,才能產生信任,也是將產品推廣至新市場最有效也最基本的入門磚。

除了在生產面的把關,我們也以「食農教育」讓民眾瞭解胡蘿蔔的產銷歷程。透過吉祥物「蔔蔔」及動畫短片介紹、LINE貼圖等方式,期望逐步翻轉民眾對胡蘿蔔的刻板印象。去年我們也規劃了一塊五彩體驗田區,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拔起來會是什麼顏色胡蘿蔔,不僅有趣,也能讓消費者直接感受收成的喜悅。

• 月足:臺灣推行的「食農教育」和日本推行的「食育」有一些不同,日本食育著重的是「和食文化」推廣與飲食的「營養健康」,讓學生認識食材、學習如何料理並推動地產地消的理念。臺灣的「食農教育」還著重讓學生有種植體驗。從照顧菜苗到收成、料理,再結合自然或其他相關課程,學生能接觸到土地與農業,寓教於樂之餘也增進對農業瞭解。

Q:想了解專家對於農業行銷的實戰經驗及臺灣農產印象?

• 王:我們VDS除了鮮食用的胡蘿蔔外,最主要的產品就是胡蘿蔔汁。記得我們在一開始要開發蔬果汁時,堅持使用原汁的構想,還被國內果汁大廠評估不會成功。現在蔬果汁已成功打入零售市場,同時也研發不同顏色的胡蘿蔔蔬果汁都受到消費者喜愛。更與知名航空業者合作,成為提供機上旅客的健康飲品。

• 吳:VDS與星宇航空合作,便是很好的雙品牌「強強聯手」的案例。透過有理念的品牌相互加成,能發揮更大的品牌效益與行銷能量。另外像臺灣人家庭人口數減少、外食機會增加,可能就要思考減少包裝份量、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我也認為要瞭解產品的優缺點,結合科技與在地文化和民眾關心的議題行銷。例如現在常緊盯3C螢幕,對於眼睛視力保健有強大需求。我們雲林有全臺知名的「北港媽祖」,導入「千里眼」的意象,既可強化民眾對胡蘿蔔保護眼睛的健康形象,同時又能連結在地傳統文化,在異業合作下,就可延伸出許多商業機會。

• 月足:雖然我住在臺灣的時間比在日本還多,但說起對臺灣農產品的印象,很多日本人都很喜歡臺灣的水果,不但好吃、價格又親民還有濃厚的人情味。所以新鮮水果變成日本遊客必吃的臺灣美食。

我覺得農產行銷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不斷專精、提升產品品質;另外便是要做廣,運用創意找出機會點。最近我看到日本有一個很有趣的案例。有業者將附近農場的蔬菜與米糠組成材料箱寄給消費者,消費者收到後,大家會在某一個約定的時間點,運用線上視訊直播的方式,直接教授製作「米糠醬菜」。業者不但幫農民銷售了農產品,也替民眾省去了準備材料的麻煩,還能提供居家防疫的生活趣味,完成後民眾還能吃到傳統的日式醬菜,這樣的模式也幫業者創造了數千萬元的業績。

Q:從東勢在地人與公部門的角度分享,看目前東勢有什麼機會點可以翻轉目前人力與資源不足的情況?

• 黃仁志(以下簡稱「黃」):其實我今天回來東勢,有一種很重鄉愁感。小時候雖然爸爸在中船工作,每兩個禮拜我們都會從高雄回來東勢。長大後,每次回來東勢都看到街上店面一間一間關,認識的鄰居、長輩也一個個離開。現在街道上的閒置空間很多,或許先將閒置空間活化運用,再配合農漁業產業規劃發展,有了人與產業,連帶服務業、餐飲業等產業也會陸續增加。

• 王:雖然VDS只是一家農企業,但面對東勢人口日漸減少,也是我很擔心也長期關注的議題。如果人口持續流失,東勢鄉將會面臨和鄰近鄉鎮合併的問題。我們除了持續深化胡蘿蔔產業與東勢鄉的連結外,也一直想在附近成立一座「兔子村」,打造適宜農業生活的居住環境。我認為目前VDS可做的,便是盡到公司的社會責任,提供在地鄉親工作機會與產業發展,讓東勢的高品質、安全的胡蘿蔔能在國內外成為東勢的代名詞。

• 吳:農業是國家立足之本,國家是否強盛,要先看農村與農民發展。因此我們公部門要先照顧好三農:農村、農民與農產。一級產業的產值少,政府應協助農產業鏈進入二級加工與三級服務產業,透過文化加值與介入,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與產業前景。所以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農民與企業好的平台以及後續行銷宣傳,才能讓在地農企業、農民能永續發展。

• 黃:以我過去參與地方創生經驗來說,每個層級都應該有不同的戰略規劃。在地方層級上,我一直很希望能成立「東勢食材研究室」,將東勢在地農產碰撞出新產品,還能再結合旅遊行程,整合成「東勢套裝行程」。過去大家會覺得農村醫療資源不足,但如歐美國家也有農村醫療不便的問題,但他們開始將遠距醫療在農村試驗。農村正因條件不足,因此也更有發展創新機會。

• 月足:根據去年我的觀察發現,在世界性的疫情長期影響下,發現大家都怕生病、死亡。隔離政策也影響了民眾心理,大家在家裡待久了心情也都變得鬱卒。農業可提供健康的食物,農村也能提供休憩與心靈療癒功能。當消費者與農村、農民產生「情感紐帶」,對於農民、農村與農產會具有感情,也讓彼此間的關係僅是生產購買,而能有更緊密的連結與交流。

        儘管疫情對外銷產業有影響重大,但也透過危機檢視,平時穩紮穩打的企業才能蹲低後跳。「什麼都沒有」反而成為農村優勢,許多機會與新創事業與想法,都能在此場域試驗。農業發展不僅是公部門的業務,農企業、農民乃至都市的消費者都是「有關係的人」,而食通信也透過一次次的採訪報導,將農村與農產故事,帶入民眾生活,為農村與都市、農民與消費者搭起一座座緊密且溫暖的橋樑。

撰文側記/林鈺喬、對談主持/楊璨如、圖/旅人食通信 

本文由 旅人食通信 授權

  • 全文請見:
    旅人食通信 《不二味》Vol.Carrot 胡蘿蔔【蔔蔔大賞】
  • 雜誌簡介:旅人食通信-《不二味》專刊
    「一本用食材認識家鄉的附食材潮農誌。」
    《旅人食通信》為打造青年農業行動的創意團隊,由一群期望翻轉在地、不受框限的年輕人發起。經多次摸索定位,讓新潮農業雜誌《不二味》及「農村衝浪——參與式編輯行動」為兩大推動項目。《不二味》雜誌結合創新大膽的視覺形象,從「城市」與「農村」角度訴說農業印象;「農村衝浪——參與式編輯行動」則藉由編輯採訪工作,邀請青年走入產地,感受農村魅力,尋找被忽略的驚喜故事。
  • 本期合作:VDS活力東勢Vigor Dong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