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最大的敵人不是開發破壞,而是殘酷的遺忘」《沒口之河》深刻書寫知本溼地

新年伊始,來讀年輕作家黃瀚嶢的新作,《沒口之河》。

在流變的歷史中,河流「沒」口而出現的沖積扇上,「沒」口的動植物眾聲喧嘩。六年前黃瀚嶢以濕地調查員身分前往台東,後來也參與卡大地布部落的光電開發案,在各種身分的轉換間,他的《沒口之河》充滿詩意的社會實踐與反思。濕地看似荒蕪,但低頭看就有水鳥的腳印;部落看似因為開發案而撕裂,但在文化記憶的號召下進行修補,黃瀚嶢以細膩、清明的觀察與書寫,帶大家一腳踩進那難以拔足的溼地中。正如作家甘耀明所言:「《沒口之河》並非無嘴沉默,如今有了黃瀚嶢的紀錄。」

(以下內容摘自《沒口之河》一書,文字、圖片經春山出版授權。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且為閱讀需要已調整部分擷取內容,更多精彩文字請詳見該書。)

黃瀚嶢繪巴拉草(圖片提供/春山出版)

花澤鵟降臨如天使

我永遠記得,是什麼讓我留在這裡繼續書寫。

那是我第一次獨自走進溼地調查,精神很差,記錄著一種接一種的外來植物,只覺得此地破敗不堪。然後遠遠的,有一隻猛禽的影子滑過低空。望遠鏡一對上,是隻黑白斑紋交錯,如太極圖案的鷂鷹——是隻雄性的,稀有的花澤鵟,隱隱約約還聽到了牠的鳴叫——接著,應著那聲鳴叫,竟又來了一隻。

牠們都降落在椰子樹上。好像這些疏落殘破的人類遺跡,真的召喚了天使的降臨。

我想到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 (Edward Gibbon) 的自敘,在羅馬的深秋,他坐在朱比特神廟遺址上沉思,忽然聽見遠方飄來神異性的鐘聲及晚禱,這個場景震撼了他,於是寫下《羅馬帝國衰亡史》。對我而言,那對花澤鵟的降臨,就是這樣的一次靈性的啟發。

那觸及了某種,近乎完美的東西。

卡大地布復耕小米

今天是播種祭的日子。傳統上這是小米田耕作的開始,也是一年的時間曆法運轉的起點。但這裡可是知本沖積扇,從日治之後,栽種的就一律是市場所需的農產品,甘蔗,稻米,西瓜,到後來的釋迦,杭菊與荖葉,這裡是鐵路的末梢,連同整個臺灣的平原地帶,更類似莊園的存在。甚至到後來,徵收農地,作為捷地爾公司的遊樂區開發用地,到現在,轉變為光電用地,也都是類似莊園的邏輯——自土地種出屬於東部的觀光財,或者種出光電。知本沖積扇的時間表與空間規畫,在現代化之後,始終是屬於國家的,甚至是世界的。然而,今天是百年來,沖積扇上,第一次復耕小米。

意義上,這當然是一種社會抵抗,抗議縣府不當的光電土地標租,繼威權時代之後——甚至在蔡英文總統向原住民族道歉尋求和解之後,選擇繼續無視在地部落的主權。

但在更大的文化脈絡上,更讓我感覺深刻的,是卡大地布在百年後,重新要回了自己的時間。

黃瀚嶢繪臺東火刺木 (圖片提供/春山出版)

部落入口立起祖靈碑 也持續在此聚會

部落首先在這個工程道路的入口立起了祖靈碑。這塊石碑是二○一八年國慶日立起來的,那是多麼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卡大地布直接在被收歸縣有的土地上,留下明確的傳統領域宣告。直到幾週後,我訪問南藝大的藝術片團隊時,才首次看到了那個巨大的半月形板岩石碑,上面以族語的羅馬拼音,刻記曾屬於沼澤的傳統地名「Kanaluvang」(旮那魯汎)。往後每次進入知本溼地,我都會默默知會祖靈一聲,彷彿那也是我祖靈。那石碑確實是在提醒所有進入者,這個地名,所承載的歷史重量。

立起石碑之後,一向積極投入文化復振的幾位壯年團大哥,又自發性地在石碑旁,用竹木與帆布搭起一座工寮。他們搬來箱水與米酒,製作了火箭爐,擺上桌椅,架起白板,還收養了附近三隻流浪的小土狗。一開始純粹作為討論行動和集會的基地。後來許多族人抱著好玩或好奇的心理造訪,幾次聚會後,有的人主動開來機具協助整地,砍下來的銀合歡樹幹,又成為第二座工寮的材料。接著,青年會也組織大家蓋起了第三座,屬於年輕一輩的工寮,幾乎像是第二個「巴拉冠」(青年會所)了。

卡大地布部落在知本濕地立碑,主張部落的傳統領域權利。(圖片來源/卡大地布公共事務平台)

部落在審查現場抗議、告祭、直播

從代天府出發,溼地現場,委員們的車隊,連同記者,警方以及眾多聲援團體,包括宣傳組直播的夥伴,已經都來到溼地的牌樓前。部落族人據說原本計劃要堵住入口,但現場沒能實際擋住眾人,可能是因為前日交通管制的關係,他們只能臨時集結,拉開原本在代天府用的抗議布條。

廠商用大字簡報遮住部落工寮與祖靈碑的位置,開始講述光電的規畫,委員們或許沒能看到,但臉書直播清楚呈現,許多記者應該也都拍到——拉罕與卜靈奧正告祭著祖靈碑,最後排,年輕的實習卜靈奧,拿著祭珠的手突然開始顫抖,然後整個人跪下,開始痛哭。約三十秒後,直播就中斷了。

當直播恢復的時候,委員們已開始往溼地各勘察點移動,後面跟著上百人,「走到哪我們跟到哪」,第二段直播時,臉書的標題如此寫著。

舉行儀式向祖靈報告-拉罕 rahan 和女祭司 pulingaw 在現場祖靈碑前作儀式。(照片提供/荒野台東分會)

外人眼中的「土丘」是部落「水神的地方」

事後才輾轉從部落族人口中得知,祖靈表示並不希望委員們進入溼地勘查。但當時現場一團混亂,廠商的大字報擋著,委員們轉眼就要往前續行——這時荒野成員只好趕緊拿出大地圖,廠商講完,就立即上前補充溼地的生態功能。而部落的代理拉罕陳政宗,也立刻上前,強調尊重傳統領域的重要。

接著,雅婷又邀請跟隨在旁的前部落會議主席林金德,來述講溼地的過往。

林金德一開口,彷彿風景就變了。他多日以來寫在臉書的文史故事,甚至還綜合了這幾年大家一起舉辦過的各種生態解說內容,似乎讓他的導覽比先前聽到的更加豐富完熟,自荷蘭人在沖積扇擊發第一聲火繩槍,到沼澤放牛的往事,當年的田園,捕魚與祭祀的地點,到捷地爾的徵收——委員們每抵達一個點,該處的傳統地名的故事,就順著林金德的手指方向,如被光照亮,鮮活起來。廠商制式的光電規畫報告,相形乾澀扁平——當廠商發言人說,「這座土丘」,林金德就會說:「前面是以前臺東人說的夢幻湖,三四十公頃的湧泉生態系。遠方那片被颱風吹倒的木麻黃林,以前是我們祈雨的地點,是水神的地方。」

若標租二十年,誰會記得這些?什麼樣的未來,能幫助人們記得這些?

不動產與地上物盤點外,有更多無法計算的價值

當傳統領域被當作交易對象,等於把一個具有時間軸的四維空間定格,限縮成二維的面積,並把近乎無限多元的歷史價值存而不論,單以非常簡易的不動產與地上物盤點,將其計算成市場價格。知本沖積扇從一九八○年代起,就已經進入這個二元邏輯循環,開發與閒置,生產與荒廢。即便如此,無法計算的價值,仍在市場交易的縫隙中,植物般不斷生長出來。這些屬於在地,人或非人,所有社群的記憶,按理說無論如何交易,都會被保存在歷史之中,但歷史最大的敵人不是開發破壞,而是殘酷的遺忘。

遺忘的人,形同不曾有過歷史,再多個千年的時間積累,都不會進入意識。遺忘的人只有當下。縣府當下就有發展壓力與財政缺口,廠商更已鉅額投資,一切必須進行下去。於是檯面下的利益遊說,持續展開。

風聲啟動,處於被動的卡大地布部落,每年可獲得廠商三百萬元的回饋金,而臺東縣政府每年則可得到約兩億四千萬元,百倍於部落。回饋金的意思是,部落會議要寫計畫申請經費,經審核後,才得以補助,不然很可能用在地方基礎建設,就能瞬間花完預算。後來廠商才又允諾,將部落的回饋金加碼到兩千萬,但必須要成立一個基金會來加以運作。

新加坡韋能能源公司的執行董事胡根地說:「現在讓我們實際一點,想想怎樣好好利用這個資源改善部落。」對於部分族人而言,此話甚為動聽,畢竟若不考慮歷史正義,他們原本很可能已不甚熟悉的知本溼地,每年憑空為村子掙來數百萬的收益,其實是相當務實划算的。

國際野鳥協會認證重要濕地的知本濕地(圖片來源/漂浪島嶼)

文化記憶的號召是部落唯一的武器

整體而言,一般部落族人對光電案最普遍的反應是,一面感到不適,一面又考慮著,要不要為回饋金的利益而忍耐這樣的不適。另一方面,由於內部意見的不統一,面對廠商不斷推進的開發程序,部落傾向於不理會。部落一旦不表態,周邊團體為了尊重部落決議,也變得難以發聲。反對開發的群體,於是陷入膠著。

所有社區皆然,面對外部衝擊,內部的分裂大概永遠是最大的問題。光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保守與激進兩派,就會造成分化,更不用說,現代的政治手段早就建立起綿密的網絡,可以有意識地激化部落內部衝突,實際手段也就是個別遊說,只要有幾個領袖人物表達支持開發,中立保守的大多數族人就會忽然被激化,被迫選邊,議題即從外部變成一個內部的問題。

這個流程近乎傳統,至少從早期的國民黨開始,地方政治樁腳就已經開始運作,不需挨家挨戶拜訪,只要啟動私下分配好的聯絡網,一下子政治行動就能深入社區,無聲無息地塑造風向和派系。據聞這樣的樁腳往往是被黑道吸收的外族人,特別遷入部落,在社區生活多年,能專業地執行這類政治任務。

在無形的壓力之下,部落要追求凝聚,只能依靠內在文化記憶的號召——除了傳統制度的完整,必然是重要的基礎外,現代社會運動的一次次鍛鍊,確實也有機會讓部落逐漸發展出更堅強的體質。

延伸閱讀:

光電入侵東海岸最大濕地!環團抗議選址不當,知本卡大地布部落要求業者撤案

被光電撕裂的部落01》從迪士尼發大財,到知本濕地做光電,卡大地布部落陷危機

被光電撕裂的部落02》開發入侵知本濕地,傳統領袖提告:「被召開的部落會議」結論無效

226公頃光電硬闖卡大地布部落,族人提告訴訟未完,內政部竟先地目變更會勘,引發抗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