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逛農夫市集 共享樂活美好食光

作者: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曾竫萌 助理研究員、陳佳瑜
農業推廣課 農業推廣教育研究室
電話:(03)8521108轉190

前 言

熱鬧的菜市場,有賣蔬菜、水果等林林種種的攤位,人來人往穿梭其中的畫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超市或量販店,則陳列了一應俱全的食、衣、住、行、育、樂相關產品,成為時下消費者採買的第一選擇。然而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重視健康安全與環保,面對這些玲瑯滿目的產品卻感到不知所措,困惑於到底是不是有機或無毒、對健康或環境好不好。

在生產端,農友也有了很大的自覺,長期施用農藥造成自身健康亮起紅燈,過度施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壤酸化,有人便放棄使用農藥、化肥的慣行農法,從改善農田的生產環境著手或採行有機農法。此外,近年在農委會大力推動青年返鄉從農下,不少新進青年農民原本就認同有機與環保的觀念,從農時便採用了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因此,原來的傳統菜市場、超市或量販店,就顯得較不足以有效媒合消費端與生產端,傳統的通路缺少生產者現身說法,消費者在挑選產品時仍有不少疑慮,而農友用心生產的產品到了傳統通路,也無法突顯其特別的價值。加上國人環保意識高漲,「農夫市集」便應運而生了,從2006年旗美農民市集、2007年合樸農學市集、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開始,這股風潮席捲全台,其後各地陸續成立當地的農夫市集,也促進了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實現。

淺談農夫市集

農夫市集的英文為Farmers Market,在國外行之多年,以美國為例,近年來還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在2011年中全美就有7,175個農夫市集,較2010年增加了17%。各國農夫市集的風貌不盡相同,大多是由生產者親自販售產品給消費者,當面向消費者解說自家產品的特色、生產環境或食用方法等,經由彼此的交流產生信賴感,進而引起消費者支持與購買,在互動過程中,還多了一層農業與飲食的教育意義及經驗傳承。依據農委會安全農業入口網登載之全台常態性農夫市集, 共有2 4 個(2012.03.07上網),本場轄區宜蘭及花蓮各有1個,市集多主張友善環境的耕作、環保概念、手工製作、健康安全,其中有7個市集強調產品通過有機驗證。

各市集多利用週休二日展售,每月展售1到4次不等,少數市集也有在星期五辦理。除了農產品,還有手工藝品、糕點、二手商品、講座、表演活動等,增添市集的多樣性及文化藝術性。市集也是農友間的資訊交流平台,可以切磋耕作技術,交換心得,或共同採購資材,為農友帶來額外的收穫。另為輔導地方政府、學校及農業團體辦理有機農夫市集活動,增加有機農產品行銷管道,宣導有機理念,農糧署於2011年訂定了輔導設置有機農夫市集補助原則,參與農夫市集之資格及具備條件為(一)銷售者應為生產者本人或其三親等以內之親屬,(二)展售農產品須為經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驗證通過之國產有機農產品、有機農產加工品。補助項目以設置市集攤位所需之展示桌、帳篷、廣告牌等器材、教育訓練及宣導廣告為原則。

花蓮好事集

「好人多的地方,總有好事發生。」

市集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交流互動的平台
市集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交流互動的平台

2010年,在東華大學蔡建福老師號召下,花蓮本地小農成立了「花蓮好事集」,期盼透過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直接接觸,幫助小農們拓展行銷管道。營運初期,市集設置於明義國小校門口的人行道上,後來因場地停車收費等問題,便於2011年遷移至六期重劃區附近的鐵道文化園區。好事集營運的時間,固定為每星期六早上9點到下午1點,販售的產品,從當季蔬果、白米、紫米、小麥、茶葉,到有機豆腐、手工黑糖、醃漬蜜餞、手工果醬…無所不包,且強調產品原料,皆來自於自家生產的蔬果,栽種過程不使用農藥、殺草劑等會污染土地的資材。

除了農產品,好事集也力邀在地手工藝達人共襄盛舉,藝術家們帶來的植物染、漂流木、原住民編織…等別具巧思的作品,也為市集憑添美感與文化氛圍。為了讓氣氛更加熱絡,市集幾乎每個周末都會舉辦料理或文化DIY活動,如蘿蔔糕DIY、包水餃DIY、環保燈籠DIY、剪春紙等活動,吸引親子同樂。然而對市集發起人而言,成立農夫市集更重要的目的,即是「讓消費者與生產者一起成長」,因此會不定期在市集舉辦演講,散播友善環境、在地消費、飲食安全的理念,也讓農戶們在知識和營運作法上有所改變、成長。

好事集已從來客寥寥無幾,逐漸發展成為花蓮知名的文化市集,也吸引不少觀光客逗留駐足。其中秀珠果園的第二代黃玲雯,每週都會跟媽媽到市集設攤,她表示原本家中以生產有機文旦等果品為主,參加市集後,根據客人的反應及銷售情形,增加生產其他短期作物,也開發製作果醬、果醋、梅乾菜等加工品,產品朝向少量而多樣化發展,此外,透過和其他農友的交流,讓七年級的她增進很多作物生產的知識,對她來說,市集更是學習行銷與農業知識的場域。對於未來的發展,好事集幹部希望增加產品的品項,如熟食、麵點,並力邀更多農戶一起參與擺攤;也會繼續舉辦農園體驗活動,讓消費者親自踏入農田,感受生產者的用心,讓「交易」不僅限於市集中的金錢流通,而是擴大到生活層面的「交流」,讓消費者與生產者成為彼此互信任的朋友。

保障飲食健康是農夫市集訴求的重點之一
保障飲食健康是農夫市集訴求的重點之一

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

「吃當季,吃在地。支持小農,友善環境。」

在宜蘭地區,2009年阿寶(女農討山誌的作者)整合宜蘭在地小農,發起友善小農聯盟,為這些小農的產品建立銷售通路,起初市集設置的地點太偏僻,後來遷移到冬山鄉的慈
心華德福幼稚園,2011年底再搬到現址宜蘭市中心的宜蘭演藝廳中庭廣場,鄰近宜蘭火車站,方便更多消費者前來逛一逛。市集的營業時間為每月的第一與第三個週六,從早上9點到下午1點,攤位數量大約15-20個,產品是以無農藥、無化肥(包含不用除草劑)方式栽種,符合本土、環保、自然的生產原則。隨季節變換展售在地新鮮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如當季蔬果、當期作新米、小麥、茶葉、蜂蜜、香椿腰果醬、香椿蛋、爆米香、豆腐乳、蘿蔔乾、泡菜、醬油等,也有手作品如植物染、蠟染、編織、原住民手工包包、有機原料製作的手工麵包、糕點等,也會不定期舉辦藝文活動,增進消費的樂趣與知識。

為減少垃圾量,攤位不主動提供包裝資材,消費者需自備餐具、杯子、購物袋或熟食容器。除了2週一次的市集,小農的蔬菜及加工農產品也有個常態性擺放寄賣的場所,就是位於華德福中小學旁的「友善生活小舖」。市集的營運與管理訂有「友善市集公約」,規範攤位申請辦法、小農須繳交之田間管理相關證件、攤位擺設方式等,也規定當天收入十分之一作為市集發展基金。

其中設攤的久豐有機農場,以生產有機蔬果為主,原本透過親友及熟客口耳相傳銷售產品,也經營部落格行銷,年輕的農場主人熊國筌表示來到市集後,認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農友,可以一起打拼,透過展售接觸更多客人、提高農場曝光率,儘管市集已搬遷至交通便利的宜蘭演藝廳,新的地點還是需要新的客源來支持營運,有農友感受到舊客戶流失、而新客戶還沒出現的惆悵,他希望有更多民眾來市集走走。市集服務台的賴碧芬小姐則歡迎更多友善耕作的小農與友善產品加入市集的行列,讓友善農耕的作法能逐步拓展到整個蘭陽平原上,另一方面,也教育消費者能多從對農民、土地友善的角度思考,創造另一種商品消費的選擇機會。

結 語

您都到哪裡買菜或賣菜呢?是傳統菜市場、超市、量販店或網路宅配?現在還有一種選擇,就是農夫市集,這裡不但販售各種友善環境的農特產品,也分享友善環境的生活理
念、作法,及提供與同好共同實踐反璞歸真的平台,並逐漸形成了城市生活美學的新風貌,民眾可以在這裡發現與農民直接接觸的感動和在地手作達人的創作力。直接購買從當地農田採收的新鮮蔬果或其加工產品,除了縮短食物里程,還可以增進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瞭解,同時也一起實踐了農產品在地生產、在地銷售及在地消費的環保減碳生活!

 全文PDF檔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