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農村營造,土溝帶動遊子返鄉

土溝社區營造進行十年,成為台灣版的「瀨戶內藝術祭」,不僅將人潮帶入土溝,也將遊子帶回家。去年四月,當地青年吳淑蓉率先返鄉,在當地設計公司擔任會計,今年三月弟弟也循著父親腳步回家當起木工設計師,一個月後,連哥哥都回家,爸爸也成為當地木工班講師,一家五口全投入土溝社區營造, 蔚為鄉里美談。

上月初,邁入第二年的土溝美術館盛大開幕,沿路十幾個小攤位,賣的多是當地蓮藕、農產品,路口卻出現擺著木製小貓筆架、手機架的手創小攤,「您好,這是我哥哥手工刻的喔,是用越南檜木,這個可以放平板電腦,這邊也有手機架。」戴著眼鏡,27歲的吳承澤對著來來往往的遊客,細心解說攤位上的產品,儘管購買民眾不如詢問得多,他的眼神仍充滿誠懇和自信。

27歲的吳承澤是土溝返鄉青年之一。2002年,一群台南藝術大學的學生,不捨土溝的水牛文化凋零,和當地文化協會合作,改造村內公共空間、舉辦稻草人造型比賽,去年還開辦台灣第一個農村美術館;十年後,當初的學生已成了爸爸,有四人不約而同留在土溝,創立水牛設計部落、建築事務所等,吳家三個手足,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下回到家鄉。

最早回來的是吳家二女兒吳淑蓉,去年四月,她放棄在屏東的工作回到土溝,吳淑蓉說,從讀大學開始就離開家鄉,家中只剩爸媽兩人,去年覺得該回家陪陪他們了,回來後剛好當地設計公司有會計職缺,幸運留在家鄉工作,「還是家鄉有人情味。」看到家鄉從傳統農村,到現在充滿各式各樣色彩,感動又感激。

兄弟踏上父親腳步,傳統木工找新出路

吳長樺的手工木雕作品
吳長樺的手工木雕作品(攝影/林慧貞)

吳淑蓉返家後,原先在高雄當攝影助理的弟弟吳承澤也在今年三月跟進;一個月後,哥哥吳長樺也回來了,在當地文化營造協會當平面設計師,開幕日精緻的千人辦桌「農們囍宴」海報,或是充滿田園風味的當代藝術展DM,都出自吳長樺之手。

第一次擔綱家鄉的活動美術設計,讓他壓力非常大,常常凌晨六點就到辦公室,盯電腦盯的腰酸背痛。

不過吳長樺坦言,返鄉是一時衝動,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一度很後悔,正好協會申請到一個人力的補助,才有專職工作,但為什麼這麼衝動,他也說不上來,「就是想回家。」

或許是從小被木工父親耳濡目染,吳長樺和吳承澤兩兄弟都對木頭很有興趣,吳長樺閒暇之餘,最喜歡利用家中剩餘的木頭,刻蓮藕杯墊、貓咪、小狗筆架,以及小型的木頭掛飾,由於全部純手工,一個杯墊就要刻上2、3個小時,不過最近到市集擺攤,已經成功賣出一些作品,還累積忠實粉絲了。

只是父親做的是傳統門板、窗框,兩兄弟都想走出不一樣的路,「既然大的做不來,就做小的吧!」吳長樺說,父親工廠有些不要的木頭,加上自己的創意想法,可以讓廢棄物完全利用,將來希望在土溝經營手工木作DIY體驗坊;弟弟吳承澤則邊接攝影案子,邊和哥哥一起當木工,未來最想刻出木頭機器人。

吳長樺(左一)和吳爸爸(左二),吳家二女兒吳淑蓉(右2)、吳承澤(右1),一家全部投入社區營造
吳長樺(左一)和吳爸爸(左二),吳家二女兒吳淑蓉(右2)、吳承澤(右1),一家全部投入社區營造(攝影/林慧貞)

從兩個人看電視,到一家五口一起吃飯

不過貿然回家,難道父母不擔心?吳長樺說,爸爸不反對也不贊成,但常常在旁邊協助他修正一些眉眉角角,一旁吳爸爸聽聞後說:「不會啦,他們從小就在旁邊看,做得很好啦,我也支持他們,我跟你說齁,有些東西就是要有木頭, 像旁邊這個水泥和石頭做的溜滑梯,沒有木頭就不好看啦!」兩兄弟忍不住邊笑邊吐槽,爸爸對木頭感情很深,沒木頭的東西看不順眼;言談中流露出吳家好感情。

不過吳媽媽就沒這麼淡定,她蹙著眉頭說,一開始當然擔心,但是看到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還是覺得要支持,「而且以前只能跟老公兩個人在家看電視,現在大家可以一起吃飯,變得好熱鬧,土溝美術館真的讓這個地方變得不一樣了。」當天幫忙賣茶葉蛋的吳家表妹則感性地說,她在書店工作,有次看到雜誌專訪土溝美術館,她驕傲的跟客人說,「這是我的家鄉耶!」

現在吳爸爸是社區木工班的指導老師,吳媽媽也投入社區營造,開幕當天還在兒子的木工攤旁賣自製茶葉蛋和豆干;有趣的是,成立設計公司、投入土溝社區營造的南藝大學生們,全都不是土溝人,如今他們不僅定居土溝,還讓當地出外打拚的遊子有機會回到家鄉。

土溝美術館開幕日當天,吳家親戚全體動員投入,吳媽媽(右2)很開心小孩可以回到家一起吃飯
土溝美術館開幕日當天,吳家親戚全體動員投入,吳媽媽(右2)很開心小孩可以回到家一起吃飯(攝影/林慧貞)

延伸閱讀:

十年水牛精神,土溝打造台灣版瀨戶內藝術祭

史上第一!土溝農村美術館千人辦桌,本土小農相挺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