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篇分享”友善採購平台”的文章之後,我收到許多的留言和來信想更進一步知道”友善採購平台”的運作。恰巧一個月前有朋友也問了我一個很棒的問題「台灣買蔬菜水果這麼方便,為什麼還需要自己組”友善採購平台”呢?」希望透過當時回答朋友的問題,也跟更多朋友交流我的想法。
(1)買到更新鮮的農產和蔬果
某個星期六早上我在小農市集買到筊白筍,蒸熟後撥開外面的筍皮,筊白筍吃起來竟然有荔枝味。有沒有這麼誇張?小農說新鮮的筊白筍就是這個味道!但我們有多少人吃過這種滋味的筊白筍?
「縮短食物的里程」是自組合作社才能有的彈性。想想你認識的某個種菜的親戚,他家的地能有多大?他的產量供應不了大型通路,就只好自己賣又或者交給中盤或大盤的菜商,菜商收貨後再運到台灣各地的蔬果批發市場,蔬果市場再送到通路的物流配送,然後再運到通路的店面,最後你買回家。這些蔬果送我們手裡,再放入冰箱冰個幾天,新鮮的程度已經大打折扣。
自組友善採購平台的集體採購力量,透過與小農長期合作,協助小農們安心種植,縮短食物運送的里程,我們會有越來越多機會吃到有荔枝味的筊白筍。
(2)不讓大型通路壟斷我們的選擇
當我們去附近超市買菜,你想的不會是「這個季節可以吃什麼?」而是「現在哪些菜有特價?」大型通路已經悄悄幫我們做了選擇,又或者用非產季的蔬果來模糊我們對新鮮的概念。
以台灣家庭最常吃的高麗菜來說,現在似乎一年四季都吃的到,但其實高麗菜的產期應該在冬天和春天。在產季的蔬果,他們灑更少的肥料更少的農藥,很奇怪的是產季蔬果遭蟲咬的狀況也比較少。你走進任何一個小農的農田,都會不斷聽到「這個季節…」,因為眼前的農作物有時就真的只適合一二個季節,不會四季皆有。
透過大型通路買菜,買來買去就是那幾樣:花椰菜、紅蘿蔔、白蘿蔔、空心菜、高麗菜、香菇….。但小農的農地裡可精采了!那麼多新鮮又美好的蔬菜,莧菜、皇宮菜、小松菜、秋葵、川七、赤道櫻草、枸杞葉、味美菜….,最常吃的白菜竟然還有荷葉白菜、黑葉白菜。但在一般通路或超市,我們看不到這樣的精彩。人們被大型通路馴服了,忘記大自然的創造如此豐富又精采。大型通路是一個方便的選擇,但我們應該透過各種農產工作者有更多元的選擇。
(3)從被動消費者成為主動的採購者
當我們從被動的消費者成為主動的採購者時,看待食物的眼光將全面性的改觀。我在採購土雞時,研究養成一隻肉雞所需要的成本,發現出乎意料的便宜。而一隻土雞的養成成本,卻是肉雞的2.5~3倍。這個理解讓我從過往覺得「土雞都好貴」的印象,轉成「某個價格以內的土雞價格」是合理的。因此當有機商店賣一隻一千多元的土雞時,我不會買。雖不至於懷疑品質,但更明白自己的經濟水準適合去採購哪些兼具品質的有機產品,無需僅僅仰賴有機商店的把關或推薦。
昨天朋友跟我分享她幫家人買一瓶近千元的苦茶油,這價格一聽就覺得太貴,因為我們自組的合作社在跟專業油品製造商合作時,已經對苦茶油的市場價格有一定的了解。或許近千元的苦茶油真的有獨特之處真的非常非常的好,但以一般平凡的家庭如果每天開伙來說,一個月可能就要用掉1000~1500ml的油,這樣的高價油絕非一般家庭可以長期採購。
自組友善採購平台在和小農採購時,我們只爭取團購可以獲得的合理優惠,但從不殺價,因為去拜訪過小農農地的我,親眼看到我們享受的安心食物,是有人不畏烈日或天未亮時就開始殷勤耕耘才有的結果。但那不意味著,廠商只要將商品標上”有機”,消費者就要用不合理的價格去採購。
我家就是一般小康家庭,我始終相信獲得更健康安全的食物不應該代表著要花很多錢,自組合作社在某個程面上可以改善這件事。前段時間,一對好朋友的家人罹患癌症,友善採購平台協助他們能每週採購到有機蔬菜去改善病人飲食,一個朋友聽到合作社採購蔬菜的價格,非常驚訝的告訴我,這個價格幾乎是他在有機商店採買的6.5折。
有機商店和一般通路需要營運成本,賣價會貴,這本來就是合理的。我的重點在於,當台灣各地有越來越多民間自組的友善採購平台時,當所有人對於有機產品的品質和價格有越來越多認識和研究的同時,也會幫助整個有機產業的價格更有機一點。
(4)親善土地的同時是復育自然
當有越來越多的小農轉型有機種植,那就意味著,土地再次被復育被修復。鼓勵大家有機會看看「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木村阿公奇蹟蘋果的故事。
從上班族轉去做小農的一位先生跟我分享,他以前在新竹上班,過的是不見天日的生活。後來開始種菜種田,每天都在觀察大自然,才發現新竹有這麼好的條件全被都市搞壞了。但他開始用有機種植,各種昆蟲就回來農地了,有蟲後青蛙就來了,青蛙來了蛇也來了,有蛇就看見大型的鳥類和貓就來了。熱鬧的不得了!到夜晚還有螢火蟲!在哪?在新竹郊區!
多幾個這樣的田地好不好呢?從小在都市長大的我們會說不好,有蟲又有蛇多恐怖。但如果我們不鼓勵多點人這麼做,確實一些物種會越來越少。例如,台灣白魚的主要棲息地都是筊白筍產地。但隨著施農藥的狀況越來越普遍,台灣白魚全台只剩一千多隻,目前由民間基金會和林務局在發起保育計畫。最近也看到宜蘭壯圍支持友善耕作,給台灣罕見的董雞一線生機。我們不用等到新聞報導說又有一個物種要從台灣消失才著急,支持小農的有機種植,將可以還給土地重新製造更多生機的力量。
這些議題確實有某種嚴肅性,但我們都是一般小老百姓,沒法去種一塊田或推動什麼了不起的法案。但請別小看你們全家人每年累積下來的「購買的力量」。下次你隨意拿起進口大顆又鮮紅的蘋果時,請再想想,我們能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因為收到很多網路朋友的留言,想更一進步了解更多目前友善採購平台的經驗,我們很樂意和大家交流分享,請填寫下列表單,會視報名人數的狀況,在幾個城市分享。台灣的食安我們不缺席!
報名講座活動表單 (報名至 2014/11/30日截止)
您好,我是上下游的讀者。對於這篇文章,我有幾個小小的不同意見。
1.大型盤商有一定的物流/保存的設備,因此如果不靠大盤,相同量的食物一定會需要更多里程/花費更多能源。
例如10噸蔬菜一次從甲地載到乙地,和分成5次各2噸蔬菜,哪一種花費的運輸能源比較多?
或是一噸的蔬菜放在大型冷藏空間,和分成每100公斤蔬菜放在較小型的冷藏櫃,哪種花費的電費較多?
2.任何地方皆有其”地利”。不論是土地、溫度、雨量、水、甚至是科技的優勢,因而會適宜種某些作物。
因而造成南投有筊白筍、宜蘭有三星蔥、台東米很好。這些可能不叫小農,但是因為比較專一,能用比較專門的設備、人力來種植。
不是說小農種很多種類的東西不好,而是所花的天然資源/人力/成本可能會造成浪費。
又以政府監測來說,監測5甲地同一農戶種植的作物,比監測5甲地數十個農戶種植數十種不同的作物來說 ,較為容易。民眾的風也會較低。
3.土雞養成的成本,還要被加入土地成本(避免污染源)、廠房設備成本(避免病源)。苦茶油的成本,也許包括SGS檢驗成本….
簡單來說,又要東西好(安全)、又要採購新鮮、又要便宜,即便是成立合作社採購。也是矛盾的。
最後最後,就以大又鮮紅的進口的蘋果來說好了。蘋果基本上比較容易在溫帶國家種植,台灣當然也有,但為了符合生長環境,我們需要在較高的山上種植。
也就是說,當我們希望採購台灣本地的蘋果,事實上也是間接讓”看見台灣”裡,許多山脈被闢為果園的情形擴大發生。
(以上的話可能會被一些農戶鞭,但我只是表達並非”進口”的就不好。台灣土地有限,不應該一味的鼓勵什麼農產都要在地生產)
謝謝分享想法,能多交流都是很好的。
在文章裡面,我想表達的是「自組合作社」是購物的多一種選擇而非唯一選擇。對我來講,還是會常常光臨一般通路和賣場,但保有「自組合作社」的購買彈性,提供我對食材的近距離的觀察和思考。
用做麵包來舉例,有自己做過麵包的人都知道,自己做的麵包和外面賣的味道不同。會開始去思考「為什麼不同」,這個思考,就會創造出很多對食物的觀察和敏銳,這很重要。麵包聞起來很香,是合理的香味還是有加香精?麵包太Q,是食材和技術的功勞還是有添加其它原料?
以價格來講,我們的合作社也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摸索和成長。以我自己的例子,我越了解小農和有機產品,反而比以前更願意花多一點錢買好品質的食材。也因為自己參與了採購的角色,更清楚明白,目標不是放在「新鮮好吃又便宜」,而是放在「新鮮好吃價格合理」。消費市場的定價,自有其規則和遊戲。我的這篇文章,並沒有否定高價產品等於東西不好,只是表達對一般收入的家庭來說某些價格以上的有機產品是無法常常購買的。
自組合作社,絕對無法取代現行的銷售通路。
這就好像我會騎摩托車、坐捷運或坐公車,但也喜歡騎騎腳踏車。我們無法拿這些交通公具來比較哪個比較好,它們都是幫助我們到達目的地的工具,但保持不同交通工具的選擇性,讓我們的旅程更豐富多元。
再次謝謝你的分享!
請問為何不考慮加入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呢?
嗯~以我自己來說,其實曾經有認真的考慮過,但一來我家老媽覺得主婦聯盟的合作社離家遠,她買菜不方便,因此後來就作罷。以我們的自組合作社來說,事實上我們也很希望能聽聽前輩的經驗分享,目前也在聯繫中。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它所代表的意義已經不是一個採購的通路而已,還有無數的媽媽們期望自己家人吃到安全食物的那份初衷和對食安問題的努力。如果能與主婦聯盟有更多合作,我們非常榮幸。
自組合作社最大的優點就是彈性。好比,社員當中有個親戚在種米,採有機種植產量也不大,合作社能很快決定是否採購。或者,我們知道有個手工生產者的產品很不錯,是跟著季節製作,量也不大,製作的原料並不如合作社的預期,但因為知道生產者的未來改善計畫,我們決定支持對方在產品還沒有達預期那麼好時就開始採購。
這類的彈性和自由度,小規模的自組合作社就很靈活。相信就是不同規模的組織,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發揮自身的特長而已。
我是主聯社員,但是自己都經常去別的地方買菜,因為太常缺菜買不到,感覺合作社距離社員越來越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