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雜食者的兩難-自然野生食物 讀書心得

作者: 林佳瑩(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研究所一年級)

現今的超市裡充滿著許多高度加工的食品,身為食品科學系的研究生,當他人問起該如何吃才最健康、最安全,我卻回答不出一個理想的答案。讀完了這本書的第三個部分-自然野生食物,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書中提到,過去人類物種在地球上99%的時間,都以搜尋野生動植物的方式來養活自己,那是物競天擇下,大自然為人類所設計的食物鏈,而這不就是現代人所追求,最透明、最健康、最安全的飲食方式嗎?

可是我們早已無法回到那個時代,因為人類人口過多,野生物種過少,因而必須放棄狩獵採集,選擇農耕畜養那些我們賴以維生的食物,而本書的作者麥可試圖秉棄主流的飲食方式,想在這現代工業化飲食的掩蓋下,重新找到最根本的真相

可是麥可既不會使用槍械也不懂得採集野生植物,即便是得到了食材,又要如何調理呢?困難如雨後春筍般一一冒出,而此時一位熟悉動植物生態,且以食用野生動植物維生的義大利人-蓋羅,意外的出現在作者的生活中,教會麥可打獵的技巧,幫助他取得狩獵執照,當他成為一個初級狩獵者時,漸漸的改變了他看待森林的眼光,他說:那就好像換了一副新的眼鏡,而眼鏡將自然界分為「可能適合食用」和「最好不要吃」兩個部分,過去的森林像一幅美麗的背景,而在學會狩獵之後森林成了一個巨大的餐廳

一次,麥可採集到一朵野生蘑菇卻無法分辨他是否可以食用,點出了所謂雜食者的難題,對於食物較為特定的單一進食者來說,例如吃尤加利葉的無尾熊,他們無須花費任何心力來決定是否吃下任何食物,可是人類是雜食者,必須攝取各式各樣的養分才能維持基本生存,即使我們活在一個比較不原始,對食物也並非一無所知的時代,但我們吃飯的時候仍會面臨許多難題,例如當我們決定是否要嘗試新口味的甜甜圈時,或在衡量一般黃豆和有機黃豆製成的豆漿兩者的成本和好處時,又甚至是當我仔細研究珍珠奶茶的熱量深怕會讓我變胖時,這些都是我們所面臨的難題。不同的是,我們已不再依賴傳統料理累積下來的飲食智慧,現在我們憑藉的是專家的意見,食品的廣告,衛生署的食品金字塔圖示,以及飲食書籍,無論是在現在或是過去,我們都無可避免的陷入雜食者的兩難中

其中有一個篇章叫做肉食的倫理道德,說到一個很貼切的觀點,不知道你是否和我有相同的經驗,我曾經上過一門通識課-經濟動物,老師帶我們參觀豬圈,帶我們去看那些市場裡肉品販售商是如何競標那些豬隻,他們會先經過秤重,重量顯示在電子顯示器上讓所有競標者看見,接著開始出價,為了讓豬延著設計好的走道走,他們會用一根像長矛的東西,以尖端刺豬的屁股,豬會發出淒厲的叫聲,然後往前走,不免讓人覺得同情,而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必須受到這樣殘忍的對待,不正是吃豬肉的我們嗎?於是我和同學們決定不吃豬肉,不過只持續了一個星期左右。

書中提到,今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是仁慈感性與野蠻殘酷並存的關係,之所以允許這樣精神分裂的狀況存在,是因為豬的生活方式已經離開了我們的視線範圍,你上一次親眼看到一頭豬大概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們常看見的豬肉,都是已經切割包裝好的,好讓肉品看起來和那個活生生的動物一點關係都沒有。當今的現況看起來好像是我們要馬要轉開視線,否則就選擇成為一個素食者,而我大概就是選擇轉開視線的那一個。當我們看著一隻豬一隻雞或一頭牛的眼睛的時候,每個人所看到的都十分不一樣,看到的可能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生物、可能是被畜養者賦予權利的生命物、也可能是一個快樂或痛苦的容器,或是一頓顯而易見的美味晚餐。

作者麥可也提出一個讓我們正視肉食倫理道德的辦法,就是透過法令,規範所有集中動物飼養屠宰場的高牆或鐵皮都改呈透明的玻璃,清楚讓人體會食用肉品的感覺,也許只要看上一眼,就能讓許多人成為素食者,而許多人會樂意像那些將飼養屠宰方式透明化的地方購買肉品,人們可能會因此少吃很多肉食,可是這樣當我們食用肉類的時候,卻會帶著動物們原本應該得到的良知、虔誠和敬意

作者也描述在叢林狩獵和森林中採集的過程,並將他在野外辛苦獲得的食材煮成美味的佳餚,成功呼應了他的理想,餐桌上幾乎沒有一項食材曾經貼上標籤、條碼或標價,但他知道每一項食材的起源和價值,這頓飯提醒著麥可,大自然賦予了雜食者那麼多樣化的餐食,於是他將那頓晚餐命名為「雜食者的感恩」。

最後以宜蘭大學黃璋如主任的話來做結尾,他說這是一個食物豐富卻難以選擇,標示眾多卻缺少信任,經濟進步卻破壞環境,科學發達卻迷失信仰,物質富足卻心靈貧乏的年代,這本書讓人看清現實社會距離理想很遠,但你我就生活在這裡,如何心存理想的活在現實環境中的確需要很大的智慧、勇氣與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