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找里山─日本生態、社區與環境教育結合之學習記實

簡單來說,日本「里山SATOYAMA」即所謂的「社會生態生產景觀」,指得是人類與自然長久以來互動而形成的生態、棲息地和土地利用的動態鑲嵌馬賽克景觀,包含著社區、森林、農業的混合地景。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已於2010聯合國科文教組織(UNESCO)巴黎宣言中被肯認,成為2010年之後實踐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目標的一種重要途徑。[1]

此次日本里山之行,與王鴻濬教授、林務局陳美惠小姐同行,並有幸得到岡山大學環境學研究科教授坂本圭兒、副校長阿部宏史等協助,安排我等一行五人至大山隱岐國立公園、岡山縣自然保護中心等地拜訪;亦感謝正在京都大學攻讀「地域環境」博士的王忠融,協助滋賀縣新旭村針江集落生態旅遊體驗的聯絡與翻譯。

日本生態保護與環境教育案例的多樣性深具啟發性,跳脫傳統保育與社區隔離、甚至對抗的思維,進一步與社區公民團體、學校、居民結合,以保護農村,提高糧食自給率、森林資源循環利用,與追求人文、生態、美學平衡的社會福祉相呼應。

大山隱岐國立公園:療癒的林徑

楓紅、柿紅迎接我們來到在新庄村,是岡山縣與鳥取縣交界的一個山村,這裡是岡山地區三大河流之一旭川的源流域。在此,町公所的產業建設課長三鴨宏宜為我們解說剛收穫完的稻田。田緊貼著山與小溪,形成梯田景緻,這些田以十公尺×十公尺、放養100鴨子為單位耕作,並樹立了監測土壤的太陽能儀器,瞭解有機耕作對於環境變遷的影響。

從村長的簡報中,我們得知新庄村居民一萬五千人,境內農作包含七十一公頃稻田、二公頃花、二公頃果樹、四十公頃飼料作物等等,並有三公頃以有機(JAS)耕作的農田,其中八戶為稻作,一戶為野菜,稻米採產地直送的銷售方式,從平成九年開始,已經營十五年之久。庄內所推行的環境教育將農事體驗置入其中,並設立「特別村民制度」,讓他人也可以藉此分享庄民的生活、並幫忙消化農產品。

我們在農特產中心用完午餐後便與一群參與活動的民眾會合,並換上小貨車,一路疾駛上到毛無山上,欣賞1068公尺的死火山─大山,附近群山圍繞,視野可及日本海,村落方向過去為一大湖,是探究地理演變的地質教室。經營四代的林業公司董事長黑田真路為我們一路解說,這片山屬於他的家族所有,也是旭川的源流,並在山下溪流旁豎立了「感動的碑」,魔法公主中的小精靈雕像,隱喻著人與自然間的關係。

IMG_0118
新庄村有農村,也有完全的荒野山徑,四季分明,非常美麗。

大山隱岐國立公園就在社區裡頭,在進入田浪野營場區域時,黑田真路換上了解說背心,別上JNWA (Japan Nordic Walking Association )的識別証,帽子別了鳥羽,腰間掛了熊鈴,引我們體驗療癒的林徑。這片國立公園由社區自組委員會管理,部分林地產權甚至為私人所有,黑田真路亦為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日本認為山林是需要撫育的,當林相太老時製造的二氧化碳甚至多於氧氣,需要予以疏伐,疏伐可使得隱藏在土壤中的種子發芽,對於生物多樣性具有正面意義。黑田真路採小規模、小器械來進行疏伐的工作,碎木則用來舖步道或製作貓沙。一路上黑田真田為我們解說這片公園的種子與樹種,並選擇一處楓紅處讓我們躺在吊籃上欣賞紅葉,閉目養神。我們也嘗試了矇眼探險,用其他感官辨認方位;聞特殊香味的樹枝,最後並向另一座山大喊,聽其迴聲。

11
大山隱岐國定公園含括私人土地,以社區豐厚的自然條件發展療癒的林徑,提供都市人舒壓的場域。

岡山縣自然保護中心

岡山縣立自然保護中心則是由縣所成立的保護區,土地亦為縣出資購買。一九九一年開始營運,僅十名員工進行營運,一開始為丹頂鶴的照顧中心,後續並擴充溼地、水田研究項目。這個中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對於水梯田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為了盡可能維護生態,田埂以砌石堆疊,還邀請鄰近村子的達人來指導種稻,提供給附近的小學來進行體驗。

研究員森生枝遞給我們網子,請我們在水溝裡頭撈一撈,一堆土裡頭竟然現出了泥鰍的身影,台灣的水田中有多久沒有這樣的生物了?他們還建造了一個炭窯,把園區裡頭疏伐的木材在此燒炭製灰,攪拌米糠當成水田的肥料。中心成立十年之際,將水田一年四季的生態觀察與紀錄,製作成一本手冊進行紀念,內容之詳盡令人讚嘆。

IMG_0106
由岡山縣成立的自然中心,與鄰近小學合作,並邀請當地農人以中心內的水梯田進行有機耕作教學,小孩子在這裡認識水田中棲息的各種生物。

滋賀縣新旭村針江集落:生水之鄉

離開日本中國地區,往北移動溫度已大為降低,從熱鬧的京都搭車到琵琶湖畔的新旭村時,可以明顯的感覺到鄉村的空曠。針江集落因日本NHK製作的紀錄片「里山SATOYAMA」[2]聞名,原本找不到村子發展特色的村民也開始慢慢聚集,從以前的生活經驗出發,重新發覺村子的魅力。

我們以三千五百元日幣體驗針江集落的生態旅遊行程,針江生水的鄉委員會山川悟是一位退休的數學老師,他先帶我們到公民館付費,掛上識別證,領取一個精細製作的竹杯、地圖摺頁,然後前往琵琶湖畔的減農藥、無農藥的農田區。

川上悟說,這塊田從八年前開始進行研究,當六月水位高漲時,魚會順著圳道、爬上傳統魚梯進到田區產卵,七月孵化後跟著水退回到琵琶湖區長大。這個區域的田冬天不放水,任其長草,鳥會到這裡棲息,其糞便則提供魚的養料,平日則以除草機割草,自成一個循環。

琵琶湖的蘆葦群落保全區域依著植物的分布區域劃設,向湖區延伸160米、120米、125米、90米不等距。保護區並不大,依據涵養生物多樣性最高、最重要的棲地而劃設濕地範圍。通常在12月的第一個周末,村子裡300~500人會聚集起來一起割除蘆葦,1月集中,2月燒除,春天蘆葦繼續冒出新芽,水生生物繼續於此繁衍、生活,而這個活動由政府補助。

IMG_0060
中島仍保留《里山》片中的景觀,並需由當地認可的解說員引導方可進入探訪。

中島保持著田中三五郎的木船,兩隻鷹為了搶一隻魚而打架,魚掉落在一旁民宅的屋頂,另一隻鷹又飛來,眼看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劇碼就要上演,然而我們實在人多勢眾,這隻鷹遲遲不敢下來取魚。中島停了一艘丸生號,經過特殊設計,前端有兩個耙子專門用來清除這條河的外來種植物,今年清除的外來種就多達 60台車,這個活動也跟學校連結,孩子都會下水來幫忙清理外來植物。

針江社區在2004年1月成立了委員會,並培養了21位解說員,委員會現在則有82位成員,大家互相以經驗學習,解說員的設立乃希望讓其他地方的人了解村子的共同價值,大家熱情參與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深深體會到在地生活的榮耀與尊嚴。社區委員會在推展生態旅遊的同時,也介入許多公共資源投入與分配討論。

在廟寺的一處湧泉,我們以竹杯品嘗了生水,軟軟的非常順口。正因這裡的水好,也支撐了生態之外的豆腐、魚加工、釀酒產業,碩果僅存的107座水廚房(Kabada Cultural) 也正在申請重要文化財,在社區走完一圈就可以完整的感受到針江這處水生態博物館的魅力。

IMG_01031
湧泉與廚房形成獨特的文化,被列為針江的重要文化財。

在台灣找里山

還記得去年十月八色鳥協會舉辦墾丁賞鷹之旅,第一站就是萬巒五溝水,一部分大人聽解說,一部分則帶著那群一到五歲的孩子到村長家前的自然水圳玩耍起來。湧泉的補充使得圳水相當澄澈,水裡頭長著各樣水草,當小孩潑水玩的不亦樂乎時,國中二年級的許校慈忘情的往林子深處走去,我按下了快門。

那時,我已忘卻多年前看的影片「里山〈SATOYAMA〉」,一直到隊造訪影片拍攝的地點─滋賀縣新旭村針江集落,親身體會當地的湧泉與水圳文化,才又意識到我們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里山文化,並不遠在天涯,卻恰恰近在咫尺。

美濃平原的兩側山脊其實也有許多可以發展里山模式的聚落,加上豐富的水資源、水圳、濕地等天然條件,其實大有可為。然而我們更需要的卻是在對環境照顧方法上的學習與實踐,把環境與農業做結合,在國際上,里山倡議已經理出了一個系統,台灣也有八煙、花蓮港口部落、貢寮水梯田等經驗嘗試,問題是我們是否也願意開始行動了呢?

原寫於2011年12月,近日台灣對於里山案例多所討論,盼參訪經驗能具相互交流之效果。


[1] 可參照「巴黎宣言之 “SATOYAMA倡議”」,SATOYAMA即里山。或參考大自然雜誌第111期林業試驗所趙榮台所撰文之「【CBD-COP10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特輯】里山倡議」,。

[2] 「里山SATOYAMA」中文版在台灣亦有發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