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喝豆奶是清庫存?豆農駁斥:本土大豆供不應求 高額補助亂象多,應漸進取消

近日農委會全額補助國軍喝國產豆奶,讓外界質疑雜糧轉作補助政策造成大豆過剩,尋求國防部協助。不過大豆農民表示,國產豆奶皆以新鮮大豆製成,不是滯銷豆,且近年國產豆市場逐漸擴大,本土大豆反而是供不應求。

台灣冬季缺水問題越來越明顯,抗旱的大豆有望成為旱作主力。不過也有農民指出,大豆面積雖持續增加,生產豆奶卻會缺豆,主因是轉作補助過高,出現只領補助、不顧產量和品質的農民,呼籲政府應調整補助政策,才能穩固好不容易復甦的台灣大豆產業。

農糧署強調,供給國軍的豆奶,原料都是新鮮豆子,並非滯銷大豆,至於大豆轉作補助政策則暫時不做調整。

最近國產豆奶提供國軍飲用,希望增加銷售市場,卻被大眾質疑是消化庫存。(圖片提供/陳建瑋)

給國軍「加菜」遭質疑消化庫存,業者喊冤:都是最新鮮的大豆

農委會為推廣國產大豆,3月20日開始補助國防部逾2000萬元採購國產豆奶,預計至4月30日止,供應共216萬罐豆奶至台灣各地軍事基地,給國軍「加菜」。然而台灣缺蛋問題未解,令大眾揣測此舉是「豆奶換雞蛋」與「消化滯銷大豆」。

國產豆奶的質疑聲浪,讓大豆農覺得「被冤枉」。本次國軍豆奶供應者之一的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負責供應台灣中部地區大豆,總經理陳建瑋表示,農糧署輔導農民轉作雜糧後,台灣去(2022)年大豆面積提升至約4400公頃,現在全額補助國軍喝豆奶,是希望開拓更多國產大豆通路。而供應給國軍的豆奶,原料皆是去年底採收、產銷履歷的黃豆或黑豆,「都是最新鮮的原料,不是滯銷的大豆」。

土庫雜糧產銷班第22班種植約150公頃大豆,其中9成為黑豆,供給業者製成黑豆奶。班長高宗懋說明,許多消費者喝過國產豆奶,就無法再習慣國外豆奶,內需市場不斷提升,大豆供不應求,「我目前的大豆庫存快銷售完了,農糧署要協助銷售,我反而怕量不夠」,表示沒有用滯銷大豆製作豆奶。他也認為,政府如果只是要彌補缺蛋,直接進口大豆更合理,「何必用國產大豆?」

本土黑豆新鮮又含有花青素,具備進口大豆沒有的優勢(上下游資料照)

趁缺蛋時機,開拓國軍市場

國軍喝豆奶究竟跟缺蛋是否有關?農產運銷專家焦鈞分析,農糧署以往就積極向國防部推廣國產豆奶,以擴增銷售通路,並非因應缺蛋才與國防部洽談。「不過缺蛋確實是助力」,他推測,全台缺蛋勢必減少國軍用蛋量,需要其他食材補充蛋白質,農糧署因此把握機會,提供免費豆奶給國軍,讓國產豆奶順利進入國軍市場。

此次農糧署補助為期六週,希望國軍試飲優質的國產豆奶後,後續納入菜單的招標項目中。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強調,提供國軍豆奶與「替換雞蛋」、「協助滯銷」無關,給予補助僅是短期鼓勵國軍飲用國產豆奶,是否繼續採購將由國軍自行與豆奶業者洽談。

那麼台灣大豆到底是供不應求還是滯銷?雲林西螺將軍企業社負責人蔡財興解釋,國內已成立大豆產業策略聯盟,加入的業者會共同管理大豆供銷,產銷相當穩定。不過未加入策略聯盟的業者,仍有可能會發生滯銷。

國產豆奶市場正在擴大,已經打入摩斯漢堡和無印良品等市場(攝影/林吉洋)

缺水種大豆最合適,台灣大豆製成豆奶優勢多

國產大豆復興之路走得坎坷,不過近年漸漸露出曙光。台灣去年冬季至今降雨量稀少,大豆、花生等雜糧用水需求較低,遇到農田停灌時產量也不太受影響。陳建瑋解釋,大豆農民種植技術越來越高,近年與他契作的農民,一分地的黃豆或黑豆產量至少逾200公斤,「有時到300公斤也沒問題」。他將擴大合作社規模,希望今年契作面積達600公頃。

國外大豆量大價廉,但近年國際雜糧供應不穩,進口大豆品質也不穩定。陳建瑋說明,國產大豆新鮮度較高,製成豆奶前會要求無農藥檢出,亦可供應國外少見、含有花青素營養的黑豆奶,優勢相當多。他計算,一瓶200c.c.的國產豆奶,售價已跟國外豆奶差異不大,所含有的植物性蛋白質等同一顆雞蛋,應可受到國軍青睞。

高宗懋解釋,大豆生長初期喜好涼爽、水量需求較低,後續生長則適合氣溫不斷回溫,因此在今年年初種植的大豆,「生長狀況很不錯,預計會豐收」。他認為,大豆與水稻相比,勞力成本較低、農藥與肥料使用量較少,可以兼顧供應營養、抵抗極端氣候與維護環境,好處多多。

整片綠油油的健康大豆田 (上下游資料照)

高額補助造就農民投機,黃豆黑豆都缺

不過政府積極補助農民轉作雜糧,反讓部分農民只領轉作補助,未顧及大豆生產量質,不利國內大豆產業發展。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群指出,農糧署補助國軍採購國產豆奶,換算成大豆栽種面積僅幾十公頃,卻有業者需要調貨大豆原料,「政府想推廣國產大豆很好,但現在產量不夠啊!」

大豆產量未隨種植面積等比例上升,翁育群直言,補助造成農民投機心態是主因,「光是農糧署補助,一分地就有6000元,加上地方政府加碼補助,金額高到很離譜」。部分農民為領補助而種植大豆,卻未認真耕作,甚至沒有收成,因此目前黃豆、黑豆都明顯缺貨,這也讓豆奶業者收取的大豆品質可能參差不齊。

補助政策應逐步退場,開拓市場以提升產量品質

高宗懋認為,雖然農民種植大豆優點多,若無補助仍容易虧本,政府應維持轉作補助,鼓勵農民繼續種植大豆。不過翁育群表示,要避免台灣大豆產業良莠不齊,政府需讓轉作、行銷等補助漸進式退場,至少要設定更嚴格的標準,例如依照做產銷履歷的比例,來給予農民分級補助,「盡量回歸市場機制,才能提升國產大豆競爭力」。

蔡財興也認為,政府須建立大豆轉作補助的審查制度,農民收成狀況達標的再給予補助,或者對未達收成標準的農民收回補助等,「對認真種植大豆的農民比較公平」,才能提升國產大豆產量跟品質。

陳建瑋表示,台灣大豆產業過往以增加面積為主要目標,現今則需考量單位面積產量,「農民認真照顧,產量品質一定好」。因此政府可協助開拓國內市場,讓國產大豆需求提升,激勵農民增加產能、賺取收益,讓大豆業者為了穩固契作產量,淘汰只領補助,未積極耕作的農民。另外他也希望農政單位輔導有意願的業者申請建設大豆加工場,完善大豆業者的產銷能力。

蘇茂祥表示,農糧署將持續輔導國產大豆加工、行銷,並鼓勵農民轉作,期望提升國內大豆面積至1萬公頃,對於農民反映高額補助反而影響大豆產量品質,他僅表示「暫不變更補助方案」。另外他提及,農糧署提供產銷履歷豆漿加工場建設補助,有興趣的農民或業者可來詢問申請細節。

延伸閱讀:

全球通膨助攻本土大豆搶市,種植面積創26年新高!業界:補助導致良莠不齊、無分級定價

危機就是轉機!國產大豆籌組聯盟,集氣共銷提升競爭力

比牛奶還濃醇香!國產豆奶在摩斯就喝得到,本土大豆的逆轉勝嶄露曙光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