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第一次養蚯蚓吃廚餘就上手,最佳工具書《蚯蚓堆肥製作與利用》

近來廚餘機市場興盛,大家似乎都厭煩追垃圾車倒廚餘的苦差事,不過廚餘機動輒上萬元,養蚯蚓來吃廚餘似乎是更省荷包的作法。

蚯蚓專家賴亦德出版新書《蚯蚓堆肥製作與利用》,詳細介紹蚯蚓堆肥的原理、蚯蚓的種類和堆肥箱製作秘訣,他還爬梳許多歷史資料,原來台灣早年曾經有過「養蚯蚓」的熱潮!書中還設計了 Q&A 單元,把蚯蚓堆肥管理的各種疑難雜症一次說清楚,可以說是中小規模、家戶社區操作蚯蚓堆肥的最佳工具書,讓您第一次操作蚯蚓堆肥就上手。

(以下內容摘自《超詳解蚯蚓堆肥製作與利用》一書,經晨星出版授權使用。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且為閱讀需要已調整部分擷取內容,更多精彩文字請詳見該書。)

廚餘如何變堆肥?原來是微生物的作用

蚯蚓堆肥,簡單說就是利用蚯蚓把有機質廢棄物以堆肥方式變成有機質肥料的過程。不過,若要深入了解什麼是蚯蚓堆肥,那就得先了解什麼是堆肥。堆肥,就是把有機質廢棄物變得穩定、無臭、無害、又具肥力的過程。

千百年來,人類處理家戶廚餘、禽畜糞便、拐瓜劣棗等有機質廢棄物的方法,多半就是將這些廢棄物堆置在某個角落,任憑其腐敗冒煙發臭、流湯長蟲,一段時間以後就成了深色、穩定、無臭無害、性質類似泥土、帶著泥土芳香、具有肥力、對植物有益的產物。這樣的過程不但需要時間,也需要大量成堆的廢棄物才得以順利進行,是以中文稱作「堆肥」,顧名思義,就是廢棄物必須多到可以成「堆」,放久了就變成「肥」。

有趣的是,有機質廢棄物經由堆肥後轉化而成的產物經常也叫做「堆肥」,一個詞同時兼具過程(動詞)和產物(名詞)的詞性,於是有時難免出現「將牛糞堆肥變成牛糞堆肥」這種繞口令般的句子,令人莞爾。

千百年來的堆肥經驗,到了現代已經被研究分析並且科學化。我們現在知道,有機質廢棄物在堆肥化的過程中,是依賴細菌、真菌、放線菌、原生動物等多種微生物的作用,在升溫又降溫的過程中將有機質廢棄物進行礦化和腐植化。有機質的礦化是將有機物分解成分子量更小、可溶於水的無機成分,過程迅速外亦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並產生大量熱能;至於腐植化,則是在有機物分解的過程中,將初步分解的產物再次合成為深色、結構複雜多元、性質穩定、不易分解的腐植質、腐植酸等大分子有機質。

堆肥舍分格設計,每週翻堆一次往左移動一格。冒煙的左二舍顯示堆肥處於高溫期。(圖片提供/晨星出版)

適當碳氮比及蓄熱程度影響堆肥品質

由於上述過程主要是依賴微生物來進行,因此所使用的有機質廢棄物必須有適當的碳氮比(亦即碳元素與氮元素的重量比例,不同的廢棄物依照成分會有不同的碳氮比,一般建議傳統好氧堆肥的適合碳氮比範圍在 15 ~40 之間),好讓微生物在分解、轉化廢棄物過程中獲得均衡的營養來成長繁殖,也可確保堆肥化結束後的產物中,由微生物分解廢棄物並製造出來的成分比例適切且肥力均衡,不至於在當作肥料施用後對植株或土壤產生不良影響,也就是俗稱的「燒根」或「肥傷」。

此外,在堆肥的過程中之所以要把足量的廢棄物成堆放置,是為了將微生物活動(尤其是進行礦化作用時)所產生的熱能蓄積起來,藉此升高堆肥的溫度讓微生物活動得以更加旺盛;但矛盾的是,堆肥的量體越大雖然越容易蓄熱,但其內部卻也越容易出現壓實和缺氧的現象,因此良好的堆肥過程通常需要定時翻堆攪拌,好讓堆肥內部保持足夠的空隙和空氣供微生物利用,同時也可調節溫度,避免內部蓄熱過久造成溫度過高,反而抑制微生物活動和生長。

最後,當成堆的廢棄物溫度漸漸下降,且翻堆以後溫度也升不上去,就表示堆肥化過程差不多結束,有機質廢棄物已經轉為腐熟的堆肥了。因堆肥過程受限於微生物的作用和溫度使然,一般而言通常需時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左右,萬一碳氮比不適當,或是沒有好好翻堆、攪拌或調整水分,將有機質廢棄物堆肥至腐熟的時間可能拉長到數個月甚至半年以上。

已經腐熟的堆肥外觀深色且性質穩定,即使大堆放置也不再升溫。(圖片提供/晨星出版)

翻堆通氣幫助腐熟

總結來說,堆肥的過程為了讓微生物好好運作,需注意用來堆肥的有機質廢棄物的碳氮比,而且廢棄物的量體要大到能夠成堆,才能藉此蓄熱升溫促進微生物活動,並時常翻堆攪拌以確保堆肥內部有足夠空隙和空氣,且至少需時一個半至兩個月,才能讓有機質廢棄物順利轉為腐熟的堆肥。這樣的傳統堆肥方式因為需要氧氣,通常又稱「好氧堆肥」。

話說回來,若堆肥過程中沒有時常翻堆攪拌確保通氣,那麼內部就可能會是以厭氧菌進行厭氧發酵為主,這樣的過程當然也可以把有機質廢棄物轉為腐熟的堆肥,只是過程中溫度較低還會產生惡臭,完全腐熟所需時間也拉長許多,如果比照好氧堆肥的時間把厭氧堆肥的產物拿來使用,就可能遇上堆肥腐熟不徹底的狀況,這樣的堆肥品質不僅比較差,還可能有散播病菌的風險。

生產蚯糞肥的蚯蚓養殖場。(圖片提供/晨星出版)

蚯蚓是堆肥好助手,做堆肥時間更短

蚯蚓堆肥,就是有蚯蚓參與並且扮演重要角色的堆肥過程。

與好氧堆肥相比,蚯蚓堆肥同樣得倚賴微生物的作用,才能將有機質廢棄物進行礦化和腐植化,最後轉為穩定、無臭、無害且具肥力的腐熟堆肥。最重要的是有「蚯蚓」這樣的大型土壤無脊椎動物參與其中,藉著日以繼夜在有機質廢棄物裡鑽動、攪拌、吞食、消化、排便,於堆肥中製造空隙保持通氣,促進有機質廢棄物的粉碎、分解和轉化,扮演加速堆肥化過程的重要角色。

既然蚯蚓必須在堆肥過程中深入參與,蚯蚓堆肥所需的條件和好氧堆肥必定有所不同。首先,蚯蚓堆肥所使用的有機質廢棄物對碳氮比要求較寬鬆,只要能確保蚯蚓接受所用的有機質廢棄物為基材,不至於發生拒絕接受甚至竄逃死亡的窘況,即使是碳氮比過高、無法以好氧堆肥方式升溫並順利堆肥化的稻草、落葉或木屑,還是可以採用蚯蚓堆肥的方式處理;至於碳氮比較低的豬糞甚至更低的雞糞,由於堆肥發酵過程中極易發熱酸敗並產生有害氣體、液體,因此一般而言蚯蚓難以接受,必須另外添加副資材方能進行蚯蚓堆肥。

正在努力消化家庭生廚餘的堆肥蚯蚓。(攝影/孫維揚)

其次,為了讓蚯蚓在其中發揮功能,進行蚯蚓堆肥的有機質廢棄物不能成堆放置,以免微生物作用所產生的熱能蓄積,導致偏好陰涼環境的蚯蚓不適而竄逃甚至死亡。再者,蚯蚓堆肥過程中已有蚯蚓在其中鑽動翻攪均勻混合,所以不需要像好氧堆肥一樣時常翻堆促進通氣;還有,為了讓蚯蚓能夠在有機質廢棄物中舒適生活,不同於好氧堆肥,蚯蚓堆肥更需要保持相當的溼度。

最後,因為有蚯蚓的參與,比起好氧堆肥,蚯蚓堆肥所需的時間可以更短,而且單位體積裡有越多的蚯蚓參與,有機質廢棄物轉化為腐熟堆肥的速度也可以越快。更棒的是,因為有機質廢棄物轉化為腐熟堆肥的時間大幅縮短,肥力也得以保留更多,不至於在個把月的堆肥過程中被微生物消耗分解殆盡;而且蚯蚓堆肥的產物乃是經由蚯蚓消化排出的蚓糞,其中的菌相經過蚯蚓腸道的調整變得更為均衡且有益,物理性質比起傳統堆肥的產物也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近年來在有機質廢棄物處理領域裡,蚯蚓堆肥日益受到重視的原因。

歐洲紅蚯蚓是台灣常見的堆肥蚯蚓。(圖片提供/晨星出版)

傳統箱養法:簡單直觀,最容易入手

所謂的傳統箱養法,就是拿一個如置物箱、垃圾桶、油漆桶等廣口容器,在底部裝上相當份量的潮溼基材與適量的堆肥蚯蚓,然後開始往基材上放置生廚餘讓蚯蚓處理。隨著時間過去,生廚餘變成蚓糞肥、日積月累到相當高度甚至接近容器開口,就需要把裡頭的蚓糞肥挖出來,以降低表面高度、便於繼續放入生廚餘。

堆肥蚯蚓傳統箱養法示意圖。(圖片提供/晨星出版)

傳統箱養法只有一個位於上方的容器開口可以進出,無論是放入生廚餘、挖出蚓糞肥都要從這個開口來處理,於是越是腐熟的蚓糞肥就必定在堆肥箱裡越深處,而越新鮮的生廚餘則堆積在表面,導致要挖出蚓糞肥的時候必定得先把還未腐熟的生廚餘挖至一旁,才能挖出處於較深處的腐熟蚓糞肥。再者,就算使用的箱子夠寬大,生廚餘可以分區放置,還是要面對必須挖掉上層較新鮮蚓糞肥才能碰觸到下層腐熟蚓糞肥的問題。

另外,基於水往下流的物理定律,在底部的腐熟蚓糞肥必定潮溼而難以乾燥,甚至可能在底部積水造成厭氧問題,劣化蚯蚓堆肥箱的狀況。也因為如此,許多使用傳統箱養法的玩家都會在箱子周邊與底部打洞以便排水,並且在堆肥箱底下再加一個淺盆接取蚓糞水。

延伸閱讀:

自製堆肥箱養蚯蚓,不必追垃圾車倒廚餘!飼養密技大公開,賴亦德盼解決農廢問題

【蚯蚓解密】蚯蚓切兩段變兩隻?交配最愛 69 式?大量出沒是地震前兆?專家來解答

蚯蚓讓土壤肥沃鬆軟,但牠最怕四件事:農藥、過量施肥、犁田、鋪抑草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