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現場》國際糧農政策恐淪為中國工具,屈冬玉惹議仍高票連任 FAO 主席

如同多數中國高官,60 歲的屈冬玉一頭微捲的頭髮染得漆黑。當大會主持人宣布他高票連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主席,他在眾人簇擁下起身時,倒是沒有中國官員的拘謹刻板,環場鞠躬合掌致謝的肢體語言活潑熱絡。這位中國前農業部副部長將再領導糧農組織四年,從產地到餐桌,北京的全球影響力繼續蔓延。

具有中國特色的選舉,得票數「一路發」

7 月 2 日,將近 200 個國家的代表擠滿糧農組織位在羅馬的總部,準備召開長達一週的部長級大會,並選出新任主席。這是一場充滿中國特色的選舉,伊拉克和塔吉克的候選人分別在今年 3 月和 4 月宣布退選後,屈冬玉成了唯一候選人, 182 張選票中,他拿下 168 張票,剛好是中國人熱愛的吉祥數「一路發」。

屈冬玉在 2019 年第一次當選時,便傳出中國利誘喀麥隆候選人退選,並威嚇非洲國家若不支持北京人選,將失去金援。西方陣營也抗議一些國家代表帶著手機投票,可能是為了拍照證明自己沒有跑票,但違反秘密投票的原則,屈冬玉最終拿下 191 票中的 108 票,擊敗法國和喬治亞的候選人。

這一次選舉前夕,德國媒體揭露糧農組織在屈冬玉的帶領下淪為北京的工具,除安插中國人擔任要職外,推出的某些計畫呼應「一帶一路」,但他依舊高票連任,會議期間對他的恭賀、恭維聲不斷。

屈冬玉高票連任,但也面臨讓糧農組織淪為中國工具的質疑。(照片提供/FAO)

屈冬玉在連任後致詞時表示,將繼續推動該組織現代化,讓食農體系更有效率、更包容、更堅韌,更永續發展。糧農組織的宗旨是要消滅飢餓,標誌上的拉丁格言寫著「我們要有麵包」(fiat panis),但他在 2019 年上任後,疫情與戰爭接踵而來,全球飢餓人數不減反增,多了 1.22 億人,距離聯合國設定的 2030 年零飢餓目標越來越遠。

俄國總統普丁在 2022 年 2 月入侵烏克蘭,俄、烏兩國是全球重要糧食出口國,俄國還是主要的肥料出口國,戰爭引爆糧食危機,但糧農組織遲遲不吭聲。

一份外流的內部文件顯示,屈冬玉壓下有關俄烏戰爭影響全球糧食安全的報告,為中國低價收購糧食增加庫存爭取時間,並在戰爭爆發 15 天後才字斟句酌指出,「新冠疫情給全球糧食帶來諸多挑戰,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當前局勢又增加這一嚴峻挑戰,衝突還可能限制烏克蘭的農業生產和購買力,導致當地糧食不安全狀況惡化。」

糧農組織成為中國編織世界網絡的樞紐

糧農組織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美國小羅斯福總統 (Franklin Roosevelt)1943年在維吉尼亞州的熱泉飯店召籌備委員會,要在聯合國架構下建構一個推動世界免於飢餓的組織。中華民國是 44 個與會國之一,1969年,中央鑄幣廠為響應糧農組織的糧食增產運動,還特別推出以台灣女農手推曳引機辛勤耕種為主題的紀念幣

在美國主導下,各國代表在 1974年 齊聚糧農組織時,信誓旦旦在雜交種子推動的綠色革命下,倍增的農產將根除飢餓。但半個世紀過去,全世界仍有 7.4 億人挨餓,肥胖症還成了流行病。綠色革命退潮,現在中國仿效以對抗飢餓為名,與美國爭奪世界餐桌的主人。

糧農組織會員萬國旗(攝影/鄭傑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71 年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後,1973 年進入糧農組織並擔任理事國。糧農組織總部大廳掛著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和中文刻寫的糧農組織章程序言,「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並保證人類免於飢餓」的字句,已經改成簡體字。這棟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在 1930 年代打造的法西斯建物在屈冬玉入主後,多了點中國風,樓梯間掛著山水畫,在長達七天的部長會議結束時,他送給台上的每位貴賓一幅「上善若水」的書法。

中華民國是糧農組織的創始會員之一,但總部大廳掛的章程序言中文,已經改成簡體字。(攝影/鄭傑憶)

水,是全世界迫在眉梢的難題,越來越頻繁的旱澇亟需新的水資源管理方式。大會期間有兩場座談會,分別談水災的風險管理和治水基礎建設,屈冬玉一早便到現場與世界各地的專家、代表寒暄,他在致詞時,讀稿「水資源基礎建設在氣候變遷下更加重要」、「必須適應季節變化和氣候風險」之外,經常脫稿,用輕鬆的語氣說起中國的三峽大壩、都江堰,故鄉池塘遍佈,既是農夫的蓄水池,還能養魚增加收入。

他在介紹與會嘉賓時,信手拈來提起在斯洛伐克喝過的醇酒,在墨西哥看到灌溉設施對水果增產的效應,瞬間拉近與這些嚴肅代表之間的距離。糧農總部原本是墨索里尼準備征服非洲的指揮基地,現在成了屈冬玉為中國編織世界網絡的樞紐,掌握人脈吸收資訊,在為期七天大會中,他進行了 56 場雙邊會晤。

部長級會議結束後,屈冬玉致贈中國書法給貴賓們。(照片提供/FAO)

台灣在歐洲的唯一邦交國、近年來積極與北京改善關係的梵蒂岡也透過糧農組織示好,教廷代表在大會上宣讀教宗方濟各對屈冬玉的賀詞與削減飢餓問題的期待。

在座談會致詞後,屈冬玉一一跟對談者握手後離場,同樣來自中國、擔任糧農組織土地與水資源司長的李利鋒則全程參與。同樣在糧農組織位居要津的還有植物生產及保護司的夏敬源、林業司的吳志民,以及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司的葉安平,即使屈冬玉在四年後卸任,中國在糧農組織已安排好自己的人馬。

中國近年來積極參與糧農組織,常駐人員外,代表團也大陣仗,圖為屈冬玉連任時起身感謝大會成員。(照片提供/FAO)

將財力轉為影響力,欲與美國平起平坐

大會堂裡的座談會充滿世界大同的氣氛,專家、代表分享各國面對的水難題和解決之道;咫尺之隔,另一層樓的會議室裡,衣冠楚楚的各國代表唇槍舌劍,爭論著糧農組織未來兩年的預算,以及 2022 到 2025 年的中期計畫。在計畫書中,屈冬玉要求將糧農組織的雙年度預算由 2022 到 2023 年的 10 億美金增加到 2024 到 2025 年的 10.5 億,成長 5.6%。

糧農組織的資金分別來自依計畫分攤的會費以及自願性捐款,美國是會費最高的國家,占工作計畫總預算的 22%。美方帶頭質疑提高預算的必要性,表示應該以有效使用資金、刪減部分支出、預算零成長為目標,英國、加拿大和歐洲國家也相繼呼應。一些仰賴援助的非洲、南美國家則期待預算提高,俄國也趁機挑釁,指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制裁造成糧食危機、通貨膨脹,「這些國家有錢買武器給烏克蘭,卻沒有錢解決飢餓問題。」

各國代表在預算與計畫委員會唇槍舌劍。(照片提供/FAO)

中國在 2022 到 2023 年的出資比例為 12.006%,2024 到 2025 年將增加到 15.256%,是預算案的第二大出資國。當西方國家看緊荷包之際,中國代表淡淡表示:「飢餓人口在增加,支持增加預算、糧農組織工作計畫,也樂意額外捐款。」

財力可以轉換為影響力,中國從過去接受援助的「南方國家」翻身後,現在要與美國平起平坐,尤其是當美、中角力從非洲、中南美洲,延伸到邊陲的太平洋小島、中亞國家之際,糧農組織長年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綿密網絡有助於中國勢力滲透到世界上每一個遙遠的角落,例如屈冬玉訪問了台灣在非洲的唯一邦交國—史瓦帝尼 (Eswatini)。

糧農組織的網絡延伸到遙遠的角落,圖為屈冬玉訪問台灣在非洲的唯一邦交國史瓦帝尼。(照片提供/FAO)

西方陣營也質疑屈冬玉在計畫書中把「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列為優先事務的必要性。糧農組織推動「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20 多年,認為發展國家之間的互助可以增加就業、推動基礎建設和促進貿易發展。

中國也熱衷南南合作,習近平重新包裝毛時代與南方國家合作的模式,積極推動「中阿合作論壇」、「中非合作論壇」等平台。西方國家擔憂,糧農組織「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現在由來自中國的葉安平負責,是在響應習近平的政策。但中國代表回應:「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在糧農組織已經行之有年,沒有擱置的理由。」

為與中國一拍即合的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注入活力之外,屈冬玉 2019 年一上任就推出「手拉手」倡議,他解釋這個「新的商業模式是在幫捐助方和受援方『作媒』,優先協助貧困、飢餓和營養不良發生率高的國家。」

2020 年 7 月,全球還籠罩在 Covid-19 的陰影下,就任剛滿一年的屈冬玉推出「手拉手地理空間信息平台」,彙整了地理空間的訊息,以及糧食安全、作物、土壤、土地使用、水、森林、氣候、農、漁、林等十幾個資料庫。

屈冬玉說:「地理空間計畫和農業數據能創造機遇,更容易取得的綜合性數據有助於找到解決方案,用創新的方式減少飢餓與貧困。」到了 2023 年 1 月,已經有孟加拉、厄瓜多、衣索比亞、剛果、查德、所羅門群島、不丹等 63 個國家「手拉手」

2023年大會期間,屈冬玉會晤查德代表。(照片提供/FAO)

糧農政策呼應北京國際佈局

類似的計畫還有非洲農業數據服務,糧農組織的新聞稿說:「現在塞內加爾的農民低頭一看手機,就能判斷現在的天候該種什麼作物,不像以前那樣望天一籌莫展。」但華麗的文宣詞藻沒有解釋彙整的大數據由誰掌控、如何處理和分析。

糧農組織似乎遙遙呼應北京的發展計畫和國際佈局,習近平的目光已經超出以基礎建設為號召的一帶一路,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皆反映出中國更大的企圖。歐美擔憂但難以阻擋,身為歐盟輪值主席的西班牙在會議上聲量大,還有英、美、加、澳、法等國應和,但多數非洲、南美和東南亞國家不願捲入美、中對抗的紛爭,而且屈冬玉身段柔軟、手段圓滑,預算案如願通過,這是 12 年來首度調高預算。

面對為北京服務的質疑,屈冬玉宣稱自己是中立、專業與誠實的領導人,但他在 Tweet 的推文寫著:「全球發展倡議是達到聯合國 2030 年目標的重要平台。」剛好說中了習近平的心聲。

延伸閱讀:

聯合國現場》告別綠色革命,轉向生態農業 │ 糧農組織 FAO 推動新一波農業科學革命

掌控世界餐桌,中國攻勢凌厲,屈冬玉接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主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