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更寬廣的有機農業 友善農業確定入法

友善農業、無毒農業、自然農業、生態農業……這些名詞跟有機農業有何不同?近年來,許多民眾因食安問題進而關注農業,進而發現原來在法規認定的「有機」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友善農法,各有理念、百花齊放。

8/27登場的「友善農耕研討會」,由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主辦,以環境永續為前提,探討台灣當前有機與友善農業的發展,並為將來有機農業專法的修訂尋求共識。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希望在一年內提昇國內有機種植面積到一萬公頃。「有機農業能促進農村復興,」他在此次會議上承諾,未來會將農村再生過去大多用於硬體的經費,轉移到有機農業的補貼。

曹啟鴻也認為,目前國內規範與社會意識對於有機的要求標準過高,大家要「面對現實」,因為不可能活在「真空的環境裡」。

IMG_0406 (1)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致詞(攝影/蔡佳珊)

延展有機農業的寬廣光譜

近年積極推動「有機農業促進條例」的仰山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游錫堃指出,國內政策現在是「嚴管有機、補助慣行」,讓生產者力不從心、消費者也沒有信心,這時候,政府應該要站出來。以他過去擔任行政院長經驗,推動有機農業單靠農委會不夠,需要行政院長跨部會統籌。

有機農業的精神是什麼?絕不只是零農藥,或是一枚標章。

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認為,「有機農業有更寬廣的光譜」。最早的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有機1.0」,屬於第一方心證。進展到建立規範的「有機2.0」,屬於第三方驗證,也就是現在國內外遵行的有機規範。但有機2.0也有許多缺失,包括供應鏈長易造假、部分有機資材仍可能傷害環境,門檻高、有心的小農不易進入等等。

故而IFOAM近年推出「有機3.0」,以第二方查證的透明管道建立信任基礎,讓無法或不想走有機驗證的更多農民,也有從事友善耕作的良好環境。目前民間團體與政府單位正在研擬的有機專法,也希望納入有機3.0精神。

不過,台灣有機農業促進協會理事長王鐘和質疑:如果把廣義的友善農業都當做有機,那麼我們現行有機規範如何是好?

參與有機農業促進條例擬定的郭華仁回應,有機立法的重點在於政策轉型,由管理轉為促進,由慣行農政轉為有機農政,現在的有機驗證依然維持,但將納入參與式查證,並將各式友善耕作都納入政策鼓勵的範疇。他強調,友善農耕和有機農業並非對立、而是互補,是兼容並蓄、而非互相排擠。大家共同把餅做大,才是重點。

45
參與式認證的目的,不止在增加有機,也致力減少慣行農法(圖片提供/陳玠廷)

從信賴出發的驗證:美國CNG經驗

農業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員陳玠廷表示,現行有機規範已經使得消費價值觀落入「有機等於沒農藥殘留」的窠臼,重視結果甚於生產過程,日漸偏離有機的真義。他引用日本第一位有機稽核員水野葉子的話:幾乎所有稽核都是從懷疑開始,但有機的稽核應該是從信賴開始才對。

陳玠廷舉出美國「自然生長驗證」(CNG)標章的案例,這是由一群不願意參加官方驗證(NOP)的小農所建立,主打在地與直接銷售,產銷全然透明。如今在紐約地區,參與CNG的農民成長速度比NOP還要快。

CNG小農當初不願意加入官方驗證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跟驗證機構交手的挫折感,使雙方趨向對立而非支持的關係,農民普遍抱怨有機驗證過程形同做「有罪假設」。這跟現在台灣有心從事有機的農民狀況,一模一樣。

陳玠廷指出,CNG一開始是作為NOP的反動,後來卻發展為一種互補的關係。CNG的作法也就是當前IFOAM正在推動的「參與式保障系統」(PGS)的精神,訴求共同參與、共同願景與公開透明。台灣若要推動PGS結合友善農業,必須要有配套措施,譬如社區營造與食農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友善耕作,讓更多生物一起保護農田

台灣當前友善農業已呈現出多采多姿的樣貌,因不用化學藥劑而復育的生物多樣性更是豐富精采。

花蓮農業改良場副場長范美玲表示,依據學者在花蓮村落長期調查,結果令人振奮:有機田的害蟲數量,竟然比噴洒農藥的慣行田區還要少,而益蟲天敵數量則明顯勝出。如此的「生態防禦」系統,效果比人為防治更好,這顯示農業並非環境生態的殺手,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貢寮水梯田的例子,更以農耕作為生態復育的方式。廢耕的梯田重新入水復耕後,各式各樣的生物們都回來了。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專案處長方韻如提出「為增進生態系服務而生產」的思維,依水梯田的經驗,農人使用友善耕作方式後,生產力並沒有下降,水梯田不僅復育生機,也能涵養水源,避免溪水暴漲暴跌。

這樣的生態保全型農業,也許沒有驗證標章,但比起在溫室裡種有機,作物與外在環境隔絕,到底,誰更「有機」?

共商治理比管理更重要,創造全民食農教育契機

研討會最後的討論重點是:友善農耕到底需不需要管理?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表示,即將訂定的有機農業專法,草案中已明確納入未經第三方驗證的友善耕作,未來會加以輔導,現已擬定友善環境耕作農產品原則性規範(草案),正廣納意見研議中。但未來仍只有經過第三方驗證的產品,才能以有機之名販售。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賴曉芬則以社群角度出發,認為「共商治理」比由上而下的管理更重要,要推動友善或有機農業,都需要一群能理解、能團結的綠色消費者。在推動有機農業立法之時,也要同時推動食農教育立法,否則種出來要賣給誰?

合樸農學市集負責人陳孟凱直言,政府推的生產履歷或各種標章,為何信賴度不足?因為容易竄改、或是如暑假作業急就章地完成,作業的繁複或不透明,讓消費者無法參與也無法信任。

最近他與和碩科技共同研發食品供應鏈的雲端影音式履歷,民眾只需一掃二維條碼,整個產銷過程的每個環節便一目了然,產銷過程每個階段的參與者隨時記錄、自主管理,比現行第三方驗證更為公開明確。

「難道要大家都變成食安難民,才來支持台灣的友善農業嗎?」賴曉芬提問。她認為,當前正是創造全民進入食農教育場域的機會。不論是有機或友善,目標都是永續環境,需要更多的良性對話。

IMG_0423 (1)

延伸閱讀:

官方版《有機農業法草案》 

民間版《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草案》 

更寬廣的有機3.0─參與式保障系統PGS概述

鄰田污染有機扛責 農友:一被驗出就判死刑,誰敢做有機?

有機農業將立專法 納入友善農耕 如何定義?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