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後生洄庄:黃蝶祭未完成的持續探尋

今年的黃蝶祭則顯得格外漫長,八月經歷兩個颱風共伴效應攪局後,南台灣落下驚人雨量各地紛傳災情,讓許多旗美鄉親格外擔憂山區的狀況。另方面,美濃山下的潤惠餐廳,淑玲忙著清理總展場的積水,躲過了颱風,「黃蝶祭2.0」才要開始。

往年的黃蝶祭主要是以黃蝶祭當天的祭蝶儀式為活動主軸,下午則舉辦體驗美濃人的童年穿水橋,最後以民謠音樂會作為結尾。今年的黃蝶祭經歷轉型的討論,時隔兩年再次籌畫,因緣際會下與客委會支持築夢人社區行動的提案計畫「後生洄庄」無縫接軌。

17389068_1278963752180913_2790959993191166370_o

青年與農村的對接

發想階段進行數次的討論,大家七嘴八舌地梳理了美濃客庄農村普遍的問題,即便盛名在外,然而農村所有的問題美濃一項也不少:人口外流、廢棄空屋、產業發展缺乏刺激,年輕人返鄉找不到切入點,要想待下來也缺乏支持網絡。

進一步思考,現下的文創、觀光與農產業精緻化風氣,強調的是對農產加工製品的包裝,卻仍缺乏體驗經濟所需的核心的精神價值。對照農村在現代化過程當中的失落感,如何對農村既有的生活模式、在地知識在現代化過程當中失去作用。如何接上既有農村生活樣態與在地知識、勢必需要探索新的出路?

在過去號召青年返鄉其實是種奢言,然而走到了這個時代,城市立足日益艱難,村莊需要年輕人,而年輕人需要舞台,成為現在亟需要解決的問題。策展開始的構想之一,就是期待能夠藉由這六組行動,探索未來農村的出路,為年輕人探尋一條回鄉可能的道路。

另一方面,也是借重這六位優秀的青年工作者的才華與專長,策動這塊土地與居民蘊藏的潛力,以大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為舞台進行展演。

六位策展人、六種不同的介入與擾動

「後生洄庄」,本來就是客委會預計邀請曾接受築夢計畫支持的青年組隊,與地方組織合作開展社區行動,恰好促成美濃在地組織與這些位與美濃素有淵源的青年藝術家、工藝家與社區工作者重新連結,共同完成這次有趣的行動。

共同行動的築夢人當中,有自然寫作與自然導引的修練者劉崇鳳以寫作與繪畫、還有開設自然導引工作坊用身體感受淺山區域的自然魅力。

策展人童鈺華,因應菸葉契作末年的契機,為菸農記錄這最後一年的契作與繳菸作業,為形塑美濃風土人文八十年的菸業留下畢業照。

IMG_2695
策展人劉崇鳳以自己踏查淺山區域的感受與紀錄,於鍾理和紀念館二樓舉辦特展,邀請朋友參與以歌唱吟詩助陣。顏歸真拍攝。

(策展人劉崇鳳以自己踏查淺山區域的感受與紀錄,於鍾理和紀念館二樓舉辦特展,邀請朋友參與以歌唱吟詩助陣。顏歸真拍攝。)

20662697_10155584001208540_1568861709_o
童鈺華以記錄美濃八十年菸業史吹起熄燈號為題策展,紀念菸農與菸葉帶給美濃的印記。劉逸姿攝

陳詠笙是年輕一代的竹藝師,為了保留傳統工藝在鳳山、旗美地區開設竹藝課程。過去竹製品常見於居家生活,現在則多被塑膠取代。山野蔓生的竹林如何利用,成為淺山生態文化平衡的重要課題。

徐銘謙是千里步道的推手,藉由山徑調查發現具有重要歷史記憶價值的黑川校長紀念碑,我們以手作步道工作坊的形式,體驗手作步道對維護環境的生態價值,也讓淺山休閒活動透過公眾參與維護促進積極、負責任的公民文化素養。

陳昭宏是莫拉克重建期間投入社區培力工作的青年社區工作者,現在仍長期在大高雄地區陪伴社區,他以攝影方式讓社區居民以日常生活的視角,發掘平凡生活中的恬靜美好。

????????????????????????????????????
洄庄行動者陳昭宏在美濃洄庄計畫總展場分享他的計畫:「120cm的角度-世代看見的美濃」。

劉逸姿是長期蹲點的社區藝術工作者,從社大到在地組織,透過書寫與藝術策展方式,在地方導入藝術能量推動地方文化發展。這次劉逸姿以文學步道—「理和小徑」的「穿鑿屋的淺山生活文化與場所精神」為策展主題,以建築空間連結文學地景與庄頭生活,再現淺山生活樣態。

築夢青年的洄庄行動,不僅僅是也是參與行動者對自己返鄉或社區工作的一次總結。過程中有許多跨領域對話,透過搭建協作網絡,以多元的形式啟動鄉村的文化活力。

里山倡議向永續前進

美濃近年來推動「里山倡議」的想像,在地方上也引發許多不同意見的交鋒,「里山倡議」似乎仍未獲得在地的認同而陷入僵局。在黃蝶祭籌備階段的發想討論中,縱使水庫開發暫時不再成為議題,然而水資源的開發壓力仍處於緊張。水利單位從未放棄毀良田奪水源的「高屏大湖」計畫,而水公司提出的「深水井開發」在旗美地區的開發仍持續與社區居民處在緊張的對峙狀態。

從土地利用來看,農村的平原區域由於土地炒作與豪華農舍的開發壓力,導致大量的農業耕作者必須將種作環境移轉到淺山區域,無形中增加原本就已脆弱的淺山區域之環境負載力。

走一趟淺山區域,例如重要經濟作物番茄園,鳥類是絕對無法抵抗番茄鮮艷顏色的吸引力,如果不謹慎限制防鳥網的顏色規格,則無可避免人與鳥的衝突、人與猴群的衝突在淺山區域不斷加劇,時時刻刻警醒著人類,生態環境必須所承受人類的發展模式轉嫁外化的壓力。

「里山前進」成為2017黃蝶祭主題,著眼在於「希望以里山的核心精神—人與環境和諧的態度,來用於區別當今發展模式的矛盾,舒緩人與人、人與環境持續緊張的關係,因此追求人類生活發展存續與環境生態永續這兩者同時兼顧。

IMG_4545
美濃黃蝶祭作為台灣第一個民間發起的人文生態祭典,除培訓在地新生的青年志工力量外,今年也結合年輕藝術家、社區工作者的行動,展現農村多樣價值的可能性。拍攝者劉福裕
DSC00168
黃蝶祭大專組志工在協助黃蝶祭活動後,進入第二階段田野踏查培訓,由劉孝伸老師帶領下踏查美濃水庫預定地雙溪流域的生態環境。拍攝者林吉洋

在活動籌畫的發想階段曾經有過小小辯難:「里山倡議」的概念究竟是否合乎台灣農村的條件?

里山倡議追求的「人類生活與自然和諧」的價值是台灣農村繼續發展的重要課題,那麼就算「里山倡議」發源自日本,而日本的農業條件與台灣有所區別,「里山倡議」不論是稱呼它「淺山」、或是「我庄」,基本上仍然是朝向同一個方向前進的運動。

黃蝶祭X後生洄庄—社區運動永無止境的探尋

洄庄計畫的年輕行動者,他們以不同的角色回到鄉村服務,透過六位行動者將藝術、工藝、文化等工作透過展演進而擾動農村日常的視野,美濃的洄庄行動試圖開啟對話,探討傳統的農村價值與新進的青年想像力對話。

事實上近年來有許多年輕人從緊湊的城市生活中溢出,重新回到鄉土上尋找舞台與自我定位,也有的人試圖耕耘兩三分薄田,並藉由自身的條件與才華開始「半農半X」的鄉間生活,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文青式的自淫。

現實的農村生活絕大部分並非田園牧歌式優逸,甚至略帶著沉重與壓抑。年輕人帶來的想法與創造力,一時間也不容易改變保守的觀念,然而長久來看,這種想像力跳躍的「輕盈」,憑藉持續的擾動或許可能融化些許保守與沉悶的冰核,為年輕人重返土地鋪設一條可能的道路。

理想往往非一蹴可及,青年返鄉滿布荊棘與考驗,如果不是本身具備充分的土地與技術條件否則難以直接投入生產。雖然藝術策展活動與大多數農村在地的日常脫節,但是六組行動計畫展現的創意與活力,讓我們看到農村多元價值領域的探索,也讓我們試想,農村是否可能成為未來年輕人的舞台呢?

我們相信是有可能的,黃蝶祭追求的人文生態永續的理想,也應該在這條未完成的探索之路繼續走下去。

唱給家鄉聽s
劉崇鳳的展覽以「淺山微光」為題,由洪璿育繪圖,紀錄回鄉的崇鳳組織山上的體驗活動,於母樹林山徑上眺望故鄉美濃平原的感動一瞬。洪璿育提供

黃蝶祭活動資訊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MNYBF/?fref=ts

註:作者任職於黃蝶祭活動協辦單位鍾理和文教基金會,亦為今年美濃洄庄計畫工作團隊成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