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青年拯救海味蒜!林煌智當蒜農組合作社,打破寡佔市場,大推「長鬍鬚的蒜頭」

又是蒜頭上市季節,大家聽過海味蒜嗎?種在雲林四湖「風頭水尾」處,蒜頭為抗逆境而長得更粗壯結實、更有滋味,每五顆國產蒜就有一顆海味蒜,但消費者鮮少聽聞它的大名;蒜頭常年高價,盤商個個開賓士,蒜農卻只能騎破摩托車;蒜頭種植及採收需要大量人力,機械化卻困難重重。海味蒜嗆辣,吃來會讓人流淚;不過蒜農愈種愈辛酸,個個欲哭無淚。

為了挽救家鄉,返鄉青年林煌智下田當蒜農。他還組織合作社,開創不一樣的通路。期間面臨無數困難,他以「臥薪嘗膽」來自惕。海口人拯救海味蒜的故事,請搭配香腸一起閱讀。

林煌智成立蒜頭合作社,當農夫救家鄉。(攝影/楊語芸)

想幫家鄉作點事 蒜農「一語點醒夢中人」

林煌智早在 15 歲就北上唸書,學成後留在台北作生意,生活的忙碌與返鄉的次數成反比。難得回家一趟,他卻發現夜裡常聽到救護車鳴笛;村頭庄尾一定有人在搭棚子(鄉下傳統的治喪習俗);去年還看到的叔公、阿伯,今年已經不在了。本想在台北打拚、退休後返鄉,但林煌智自問:「如果家鄉被自然滅村,退休再回來有什麼意義?」

抱著想要為家鄉做點事的初心,同時也倦於台北的壓力,林煌智說服太太一起搬回四湖。鄉下生活開銷低,他每天四處閒晃、找親戚泡茶聊天,有天在廟口被某位阿伯問道:「你是學行銷的,為什麼不幫幫我們蒜農?」

林煌智被問得一頭霧水,在他的印象中,蒜頭價格好,從未聽過崩盤,蒜農需要什麼幫助?阿伯指了指身邊快要解體的摩托車,「販仔(huàn-á,指盤商)都是開賓士,你覺得錢被誰賺走了?」這話讓他驚覺,在家鄉的自己多麼「不接地氣」。

蒜頭市場被寡佔 集資闢通路也無法解決困境

他深入瞭解才知道,蒜頭產業長期被盤商壟斷,既沒有分級標準,價格也是他們說了算。每到蒜頭產季,盤商就會放出消息,用「幾百個貨櫃的蒜頭要進口了」的說詞來壓低台灣蒜價。而且盤商間有價格天花板的共識,農民則像散沙,「他們招數很多,而且掌握各大通路,根本是『穩贏』的」,林煌智道出蒜農的無奈。

既然知道問題的癥結,林煌智便想找金主募資收購蒜頭,給農民較好的價格。「一問才知道,要當蒜頭盤商,五千萬只能買到入場券,想要呼風喚雨、改變遊戲規則,非得有十億元現鈔來周轉」,他親見大盤商用布袋裝現金,帶著點鈔機來產地收購蒜頭。有外人想入行會被「關心」,大盤商還會警告通路不准跟他們進貨,市場完全被寡佔。

更重要的是,林煌智就算能夠集資對抗盤商、另闢通路,但開公司就要賺錢、要對股東負責,利益無法回到農民身上,做得再成功,至多也是成為另一個大盤商。「農民的困境沒能解決,年輕人就回不來,這完全違背我返鄉的初衷。」

蒜頭種植及採收多耗人工,需要儘快機械化。(圖片提供/林煌智)

成為農民 取得蒜農的信任

林煌智是象棋高手,象棋講究看、算、斷,「凡事要先看懂局,再來思考相應的策略,如果盤面不容許進攻,再積極也沒有用」,他思前想後,並與其他夥伴討論,覺得合作社是唯一解方。

不過台灣農民一向單打獨鬥,林煌智花了許多時間與農民溝通合作社「風險分擔、利益共享」的理念,他們仍然無法接受。林煌智分析,過去他不曾務農,「農民如何信任我」,若想要一步步拆解農民的困局,就必須深入瞭解他們的處境。剛好父親有一塊荒廢的農地,他發下豪語,要拿鋤頭當農夫,讓家人大吃一驚。

雖然身處農村,林家不曾有人務農,下田真的不是件單靠毅力就能完成的工作,瘦小的林煌智種田只能用「險象環生」來形容。破皮撞傷、全身痠痛都算小事,有次在田裡摔倒,整桶農藥全倒在他身上,還好沒有中毒。面對艱難的環境,海口囝仔打死不退,他跟著蒜農一步步學工夫,慢慢也變得像個「圈內人」,說著「行內話」,例如跳溝仔(thiàu kau-á)是培土,火犁仔(hué-lê-á)是耕耘機。幾年下來,願意改變的夥伴愈來愈多,合作社目前有 30 位社員,林煌智用集體的力量,改變蒜農人生。

海味蒜個頭結實、滋味嗆辣,吃過都說讚!(圖片提供/林煌智)

轉型機械化不易 困難一一來解決

蒜頭種植與採收需大量人力,缺工問題嚴重,蒜頭產業必須全面機械化。

不過蒜頭種植的 200 天中,僅有頭尾用到機械,農民不太可能花高價採買利用率低的機械,廠商就沒有開發的動機。再者,蒜頭種植因地制宜,依照土壤的保水性,從一畦種兩行到一畦四行都有,機械如何設計?更重要的是,台灣蒜頭之所以好吃,是因為農民等到蒜葉枯萎到只剩下三、四片黃葉再採收,但「在欉黃」的蒜頭容易倒伏,機採不易。

為了突破種種困境,林煌智用自己的農田來實驗,全力配合台南農改場的機械專家,希望好用又便宜的機器趕快問世。過去,農民 8 月要種蒜,6 月就得開始剝蒜種,林煌智用合作社的經費買來國外的機器,一部機器可以抵 100 個人力,「現在只要種蒜前一天把蒜球交給合作社就可以」,貼心的服務也讓蒜農更明白合作社的善意。

合作社也協助蒜農申請產銷履歷,對於拿筆遠比拿鋤頭更困難的老農來說,真是天大福音。不過合作社目前沒有經費可以僱用人力,一切都靠林煌智,「走在比較前面的人就是要多付出一些」。

以往種蒜頭前要先剝蒜頭,耗費許多人力。(圖片提供/林煌智)

突破盤商壟斷困局 建立蒜頭分級標準

在蒜頭多被盤商收購的市況下,林煌智試圖打開直購的通路。他盤算著,如果成立一個萬人 line 群組,一個帳號代表一個家庭,每個家庭只要一年買 20 斤的蒜頭,他就可以賣掉 20 萬斤。不過一萬人帳號不易,一個家庭一年也吃不了 20 斤的蒜頭,更讓他灰心的是,這樣連林厝村的蒜頭都賣不完,遑論四湖鄉、甚至整個雲林!

「直接賣給消費者利潤雖然高,但數量終究有限」,林煌智也發現,農民習慣與盤商交易,一次拿回一大筆現金。摸著石頭過河,林煌智判斷,與中端業者契作才能突圍,像是大型餐廳或是市場菜攤,「一個菜攤一年賣 5 千到 1 萬斤蒜頭不是問題」。

既然要面對市場,林煌智認為應該建立品質標準,才不會讓有話語權的人以「品質不佳」來壓低價格。他希望依照蒜球品質分為 ABC 三級,價格依級別有明顯差異,由合作社媒合業者和農民契作,業者可以拿到正港台灣蒜頭,農民也可以獲得更好的價格。

蒜頭要曬乾才能保存長久(攝影/楊語芸)

蒜頭要買「長鬍鬚的」 端午節前買少少

林煌智提到,蒜頭採收後需日曬 45 天才能長期保存,3 月到端午節間上市的蒜頭僅把表皮曬乾而已,他建議這段時間買兩個星期能吃完的蒜頭量就好。

比起鮮採,曬乾的蒜頭重量少了 35%,價格會比較貴,不過儲放時間也比較久。另外,日曬的蒜頭有種「日頭的香氣」,許多老饕會指名購買。如果要作藥膳,中醫也會建議買日曬蒜頭。林煌智補充,乾燥的蒜頭久放後還是會發芽,然而機器熱烘的蒜頭受熱平均,發芽的時間會比日曬蒜頭更晚。合作社販售的日曬蒜頭比較貴,但盤商反而給熱烘蒜頭較高的收購價。

另外林煌智也建議大家指名購買「長鬍鬚的蒜頭」。台灣蒜深受消費者喜歡,但價格比較昂貴,盤商常混入進口蒜壓低成本,並假裝是台灣蒜來販售。為了「偽裝」成功,他們要求蒜農必須把蒜根都剪乾淨(進口蒜都不會帶土、帶根),還佯稱「消費者不愛髒髒的蒜頭」。

其實帶根的蒜頭保存期更長,農民也能省一道工序,盤商顛倒的黑白需要消費者來扶正。林煌智認為,如果消費者堅持買帶根蒜頭,菜攤就會要求盤商供應,盤商只好請農民保留根鬚,這才能讓台灣蒜頭產業愈來愈健全。

林煌智建議消費者指名購買長「鬍鬚」的蒜頭,杜絕進口蒜頭混充台灣蒜。(圖片提供/林煌智)

活絡地方必須用原來的產業

海口農糧生產合作社除了出售蒜頭,也製作各種蒜頭加工品,提高農作物的價格,慢慢打響海味蒜的名聲。蒜頭之後,林煌智未來打算解決花生和硬質玉米等糧食的問題。他認為地方創生不是空降外來的價值,而是升級原有的產業來活絡地方,讓年輕人願意返鄉。

回顧五年前的初心,林煌智坦言滅村的危機還在,但先行者不能裹足不前。他土生土長,擁有在地優勢,家人又給予全面的支持,「我只能自己先做,如果成功帶動就是賺到;如果不成功,至少我也努力過」。記者進一步詢問,從目前的局看來是否成功?他謙稱「還在努力中,還有機會⋯⋯」但笑容中卻充滿得意。

延伸閱讀:

蒜價大戰提前開打!進口蒜頭惹禍或產地盤商壟斷?農民如何突圍?

蒜頭大盤商現身說法:進口蒜頭庫存過量是假,國際蒜價衝擊本土蒜價是主因

如何區分台灣蒜頭、進口蒜頭?改良場專家教你三步驟

吃當季》台灣蒜頭正新鮮,只當配角太可惜,這幾招大蒜料理學起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