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現場/「帶種的女人」席娃:G7若繼續現在的道路,農業沒有出路

「小農必須跨國團結在一起,但起點是從認識自己腳下的鄉土開始。」帶領農民捍衛種子權的印度環保運動者席娃(Vandana Shiva)向《上下游》表示。在G7農業部長會議舉行前,她也提醒:「G7若繼續現在的道路,農業找不到出路。」

新聞小百科:G7由法國在1975年發起,包括:美、加、日、英、德、法、義等7大工業國家,儘管近年來中國、印度等後進國家興起,G7國家仍佔全球GDP約四成。歐盟成立後,也會派出代表與會。俄國曾於1997年加入,但在烏克蘭危機後被排除外。

攝影/鄭傑億
席娃在G7農業週演講(攝影/鄭傑憶)

全球糧食失調:飢餓人口增加,1/3食物被丟棄

G7農業部長會高峰會的前夕,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捎來壞消息:在多年的下滑趨勢後,2016年的全球飢餓人口不減反增,達到8.15億,較前一年度增加了3800萬人,每9個人就有一個人挨餓,回到2012年的水平。

身為主辦國的義大利農業部長馬堤納(Maurizio Martina)在閉幕會議上,行禮如儀代表7大工業國表示:「將在2030年減少5億飢餓人口。」超過8億人挨餓時,全球卻丟棄1/3的食物,G7農業部長都同意當前的食農體系問題重重,但對具體的解決方案沒有共識。

經過兩天的會議,7大工業國農業部長10月15日在義大利北部的貝加莫(Bergamo)上城發表五點聲明,承諾將「維持受天災影響的農民收入、讓食物訂價更加透明、強化產地與溯源制度、減少食物浪費與加強與非洲國家的合作。」

「環境引發的災害已經是具體的問題,我們急需找出協助中、小農的工具,他們是全球農業的基石。」馬堤納指出,「我們請求糧農組織透過新科技,研擬出應對的方法。」坐在聽眾第一排的糧農組織主席達席瓦(José Da Silva)點點頭,接下這項任務。

照片一 (2)
G7農業部長在貝加莫上城發表聯合聲明(攝影/鄭傑憶)

糧農組織與私部門合作,研發應對氣候變遷的技術

就在一天前,達席瓦在G7農業週的演講中提到,發展中國家的小農和家庭農業受到氣候變遷和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最大,糧農組織正與私部門合作,開發有關市場資訊的手機App。此外也攜手世界氣象組織(WMO),研發讓農民更容易取得的氣象資訊,以提高應對天災的韌性。

全球暖化引發的極端氣候造成越來越多的天災,儘管美國接連遭到三個颶風侵襲,災情慘重,總統川普仍決定退出《巴黎協議》,令在場的記者質疑全球最大碳排國應對氣候變遷的意願。東道主馬堤納出面緩頰:「美國農業部長柏杜(Sonny Perdue)來自農業大州喬治亞,很嫻熟相關議題,也表達了一起面對問題的意願。」

美國農業部長柏杜重申「零飢餓」的老調,相較之下,法國農業部長特維爾(Stéphane Travert)表示將推動生態農業,日本外務副大臣松島洋一則延續上屆G7結論,將繼續減少畜產業的抗生素使用量。即將在明年接棒主辦G7高峰會的加拿大農業部長麥考萊(Lawrence Macaulay)則強調,需要投入更多的科學與科技研發,才能提高農業生產。

G7農業部長在貝加莫上城舉辦(攝影/鄭傑憶)
G7農業部長在貝加莫上城舉辦(攝影/鄭傑憶)

今年擔任G20輪值主席的德國表示,會將G7會議結論告知中國、印度、巴西等國,一起商討以擴大在全球的影響力。

事實上,資訊、網路、無線通訊和大數據科技已經深入田野、攻佔餐桌。一日千里的技術還牽動了組織模式,支持做大或是維持中、小農格局,成為當前農業轉型的關鍵。廣袤的土地滋養出大規模、單一栽種的美式農業;與海爭地的荷蘭則在園藝基礎上,精耕細作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沿襲人定勝天、宰制自然的思維,兩者都對免於天災、號稱潔淨生產的「植物工廠」抱以高度熱忱。

義大利多功能、生物多樣化農業,結合經濟、社會與環境

馬堤納在與中、小農組成的「農牧協會」對談時,指出義大利可以是第三條道路。「農業、環境與鄉土是相連在一起的。這幾年來,我們推動的多功能農業、生物多樣化栽種漸成氣候。以非洲為例,飢餓、貧窮通常是發生在農村,義大利模式很可以作為借鏡。」

在全球化與網路的時代鄉村不能自外於地球村,糧食主權與自由貿易孰輕孰重,一直在天秤上搖擺不定。農牧協會舉辦的座談會主題為:「食品不是商品」,在經濟價值外,農業還有休閒、教育、社會、保存傳統、保護環境與景觀的功能。

「這是為什麼我帶著其他國家的農業部長到貝加莫的山谷農業區參觀,讓他們親身體會,」馬堤納解釋。見過田園的恬靜景致、嘗過美味的食物,並見證小農串連的產業聚落模式後,多數人明白原來農業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

農業也有保護環境、景觀的功能,圖為貝加莫丘陵(攝影/鄭傑憶)
農業也有保護環境、景觀的功能,圖為貝加莫丘陵(攝影/鄭傑憶)

貝加莫周邊共有20個社會性農業 連結健康醫療機構,透過農業讓身障、智障或中途青少年重新融入社會。還有60個團結購物(GAS)由消費者揪團長期支持小農、直接跟農夫買。

小農在海拔一千公尺栽種的古老品種煮成的紅玉米糊,刺激了味蕾但沒改變歐盟農業高級專員何根(Phil Hogan)的腦袋:「與日本、加拿大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是良好的機會。」隨即給台下的上千位農民戴上高帽子壓住抗議:「義大利的農產品優良,在日本很受歡迎,可進攻高端市場。」

歐盟農業高級專員何根(發言者)仍捍衛自由貿易(攝影/鄭傑憶)
歐盟農業高級專員何根(發言者)仍捍衛自由貿易(攝影/鄭傑憶)

G7農業部長高峰會期間安排義大利南北小農在貝加莫的下城擺攤,忙著賺錢也就無暇抗議。當官員口口聲聲說著要協助農民對抗天災,去年被地震和風雪重創 的災民抱怨,官方的協助有限,重建還是靠自己。

馬堤納認為自由貿易無法避免,「但必須資訊透明,讓消費者知道產品和其中的食材來自哪裡,以避免不公平競爭。」義大利農業部規定,義大利麵食、稻米必須標示原物料的產地。「市場應該是為人服務,不是人為市場服務。」

G7農業週的農夫市場(攝影/鄭傑憶)
G7農業週的農夫市場(攝影/鄭傑憶)

席娃:自由貿易交易的只是垃圾食物

席娃反對基改棉花入侵印度,並帶領農民捍衛種子權,被稱為「帶種的女人」,披著色澤鮮豔的紗麗,演講時語調抑揚頓挫搭著生動的手勢和表情,像是唱起了歌劇。

對於官方的新古典主義經濟論調,她犀利回應:「跨國企業總是提倡自由貿易,但交易的只是垃圾食物。」在解飢之後,許多發展國家如墨西哥、巴西與迦納面臨的是肥胖問題。

她繼續指控:「已經二十年了,跨國企業總說他們可以解除飢餓、餵養全球,結果是挨餓的人變多。」仰賴化學藥劑的大農模式產量雖大,卻沒有解決農業和飲食問題,更何況「為什麼我們需要毒害土地,殺死腐植質才能夠生產食物?」孟山都的除草劑年年春主要成分嘉磷塞不只影響環境,還危及健康,在歐盟引發激辯

更矛盾的是,「生產食物的農人卻是最常挨餓的一群人,」席娃激動地揮起手來,「因為他們生產的已經不是人類的食物,而是牛的飼料、汽車的燃料。」她說:「G7若是繼續現在的道路,永遠找不到出路。」

若大數據掌握在大廠手中,農民無法擺脫依賴發展

氣候變遷的議題正熱,不只矽谷高科技,孟山都也看上大數據的農業利基。千金若能買得早知道,避開天災是農民一大福音,但席娃提醒:「過去買農藥、買除草劑,現在連氣象資料農民都要花錢買。」科技決定產業:網路改變了唱片業,社交媒體讓新聞業陷入寒冬。若大數據握在大廠手中,農民更難擺脫「依賴發展」的命運。

小農是農業的根基,但看天吃飯收成不穩,一旦大農壓境更是沒有招架之力。席娃解釋:「所以要團結,從印度到貝加莫,從台灣到非洲。每個地方發揮自己特色,利用網路串連,但也要實際見面、相互交流。」

她塞給我一張傳單:「我們是地球公民,要一起讓地球復原、強化自己的韌性。」從土壤到種子,從食物到健康,從生物多樣到有機食物,跟著藥方為農業找一條生路。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